摘要:职业性噪声聋是人们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是常见的职业病之一。是现阶段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职业性疾病之一,也是国内外职业卫生领域研究的热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职业性噪声聋防治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职业性噪声聋;防治;新进展
噪声是指环境中不需要、使人厌烦的、不同频率和强度杂乱无章的声音,它对人体多种器官系统如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都可造成危害,但最主要的具有特异性的损害是听觉系统。中国职业人群总数居世界之首,职业性噪声危害情况十分严重。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大约有1000多万职工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下工作,其中约有1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1]。
一、职业性噪声聋诊断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49―2007)为依据。发生噪声性耳聋后,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耳鸣,常为高音调耳鸣,另一症状就是渐进生听力下降,可伴有眩晕、头痛等症状。
二、职业性噪声聋***
长期以来认为噪声性耳聋不能治愈,但一直有人在不断地探索***方法。噪声聋的病理基础是耳蜗听毛细胞和听觉神经元受损,从而导致永久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这种受损是不可逆的[2、3],因此,除了替代***,即用助听器和昂贵的人工耳蜗植入外,目前***噪声性耳聋的药物有:(1)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卡波金皮质类固醇、ATP、硝普钠、烟酸、丹参等;(2)促进神经营养代谢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维生素B族、维生素C、E等。有研究表明,高压氧***可迅速改善内耳供氧,纠正耳蜗缺氧状态,使耳蜗避免缺氧性损害,有利于耳蜗功能的恢复[4];此外高压氧***也有利于***药物进入内耳损伤组织中,以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细胞的代谢及功能恢复[5、6]。
对职业性噪声聋处理原则作了如下规定:(1)观察对象一般不需要调离噪声工作场所,应加强个人防护,定期复查听力。(2)轻度、中度和重度职业性噪声聋者均应调离噪声作业环境。(3)对噪声敏感者(即上岗前体检听力正常,在噪声环境下作业一年,高频3000Hz、4000 Hz、6000 Hz任一频率,任一耳听阈达到65 dBHL),应考虑调离噪声作业环境。(4)职业性噪声聋听力损失达56 dBHL以上,建议佩戴助听器。
三、职业性噪声聋预防
由于现阶段对噪声性聋的***依然十分困难,所以加强预防和积极采取听力防护措施尤其显得重要,其主要措施是:
(一)认真开展健康监护工作。按法规要求对噪声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噪声职业禁忌证和噪声敏感者。大部分噪声聋是长期噪声损伤积累所致,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业者的认识,增强噪声的预防意识很重要。人群研究表明,噪声性听觉损伤与暴露噪声的强度和时间成正比,但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同样的噪声暴露,一部分个体很快出现听觉损伤,甚至噪声聋。这种差异与遗传有关,而遗传差异的物质基础可以归结为个体DNA的差异。筛选出易感个体,防止他们从事噪声相关职业,就能从根本上做到对这类人群的保护。现实工作中是通过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筛查出噪声性听觉损伤易感者,即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一年,高频段3000Hz、4000Hz、6000Hz中任一频率听阈≥ 65dB(HL)者,调离噪声作业,以避免发生噪声聋。另外,企业应当每年对作业场所噪声及职业噪声暴露情况至少进行一次监测。在作业场所的噪声水平可能发生改变时,应当及时监测变化情况。
从以上***看来,职业性噪声聋没有较好的***方法和预期的***效果,对长期从事噪声作业的接触人员,作业场所的防护措施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控制噪声源是最根本、最积极的预防措施。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使噪声强度降低到安全水平,一般至少要在90dB以下。噪声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吸声、隔声、消声隔振与阻尼等,工程措施包括设置隔声监控室、对强噪声机组安装隔声罩、作业场所的吸声处理以及在声源或噪声通路上装配消声器和对设备的隔振处理等。管理上应当选用低噪声设备、零部件和新工艺流程,替代旧的强噪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工艺,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这些技术能够从声源上或传播路径上把噪声控制住。
(三)加强个体防护
1、耳部隔声。受到噪声控制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对于暴露于LAeq,8≥85dB作业场所的工人,采用护耳器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噪声聋的经济有效手段。根据不同噪声强度和频谱,正确选择合适的护耳器是个人防护的关键。但护耳器是统一批量制作的,其形状、大小与每一个佩戴者的耳道可能不完全吻合,以致佩戴舒适性指标较差。冯鸿义[18]用特制硅胶防噪声耳塞给625名噪声作业工人佩戴,佩戴耳塞前、佩戴1、2年后,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分别为8.3%、8.8%、9.0%,佩戴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特制硅胶防噪声耳塞效果较好。由于这种耳塞是在佩戴者耳中成型的,其形状、大小完全和耳道密合一致,所以佩戴时较舒适,隔声效果好。
2、减少接触时间。如在隔音室设置工间休息或减少工人每日、每周暴露在噪声中的时间,降低发病率;在可能条件下,工人在噪声车间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轮流以环境较安静的车间工作,轮换工种亦可降低听力损害;或适当组织工间休息,做工间操等。
3、噪声习服。接触噪声作业者适应噪声的干扰,产生所谓的“习服”现象。在现实工作环境中,由于特殊需要及安全考虑,工人不能佩戴耳塞进行个人防护,只有通过噪声习服来防护。噪声习服的机理尚未阐明,很多学者在听觉研究中发现,听觉系统的生理、生化、代谢状态等因素可以影响损伤程度,噪声习服可以减轻脂质过氧化对听力的损伤[25];听毛细胞中F―actin为主的细胞骨架系统、钙调蛋白(CaM)、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胞内游离Ca 浓度增加在噪声习服的保护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26] 。
参考文献:
[1]刘志硕,申金升,卫振林.我国职业噪声危害成因分析及总体控制对策[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12):53-56.
[2]韩德民,许时昂.听力学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0-43
[3]杨仕明.听觉损伤后毛细胞再生与聋病基因***策略[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7(4):324―326.
[4]金沈雄,韩志英.高压氧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0):8056―8057.
[5]曹连生.高压混合氧综合***噪声性耳聋58例[J]现代康复,2001,5(9):1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