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保定,是荆轲刺秦前的慷慨悲歌之地,是直隶总督叱咤风云和白洋淀英雄们打鬼子的地方。而今,白洋淀的芦苇尚在,保定府的显赫声名却大不如昔,仿佛只有在火车离开北京后第一次停靠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才会听到那个熟悉而又沧桑的名字。
老保定面孔
古老的鼓楼旁边矗立现代商城
漫步于这一座古城,每一条街巷,每一处屋宇墙檐,都汇聚着若干代人人文情怀的默契,是数百年一方风土的定型。 保定民居,似乎不同于京城的排场,没有津门的洋气,也没有晋中大院的深邃或者江浙水巷的韵致。小灰瓦大青砖,窄窄的院落笨笨的门楼,看起来巷陌寻常,却有着平实中的自在,有厚道中的亲切和大巧藏拙的劲道自敛。 于是,古老的鼓楼旁边是现代化的鼓楼商厦,餐厅的小雅间标以老胡同名,茶楼挂上老景物照片……显而易见,保定人怀念保定文化。更有多少游子白了头,仍年年跑回来一街一墙地寻觅回忆。这张老面孔,看似平常,其实味道很深,有琢磨头儿。这面孔, 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标志着现代文明程度。这就是保定,传统与现代,静谧与繁华,沉和与喧嚣并存的古城保定。
直隶总督署
一座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被人们称为衙内一景。”这里所说的“衙内”,就是曾经落户了“几十株”古树的直隶总督署。直隶总督署位于保定市繁华的中心地带,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这座衙署启用于雍正七年(1729年),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是天子脚下的畿辅重地,其地位较他省为重。直隶总督统辖的区域,远远大于今河北省的行***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区划伸展到内蒙古、山东、奉天、山西境内的一部分,南北长1300余公里,东西宽600余公里。因此,多数老保定人向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在中国近代史上,直隶总督署曾与不少重要事件直接相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保定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中心。 当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进犯保定,总督署被占领。留守总督署的廷雍等清室官员遵照直隶总督李鸿章“以礼相待”的指令,命直隶守***撤离省城,任侵略***烧杀抢掠。然而,侵略者却在总督署大堂以纵容“拳匪”(义和团)杀洋人、烧教堂的罪名,将廷雍、沈家本等清室官员加以审讯,并处以极刑,枭首示众。外国侵略者端坐于总督署大堂审判中国官员,这在中华民族和直隶总督署的历史上都是奇耻大辱,也是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
金缕玉衣
玉衣今犹在,身后梦难寻
看过中央十台的一些节目,如《中国史话》,《探索与发现》,都详细介绍过中国汉朝历史上最奢侈的陪葬品之一:金缕玉衣。所以好多人想到保定就不由与金缕玉衣联系在一起。汉人事死如生,强调厚葬,玉性凉,古人认为这可以保持尸体长久不腐,助他们死后接着享受生前的荣华。陪葬品丰厚的汉墓也引来了盗墓贼疯狂地盗掘,以致于汉墓十室九空。刘胜墓非常幸运,安静地沉睡了两千多年,直到1968年因为一项***事活动才重见天日,其中的金缕玉衣震惊了世界,人们才发现原来这些记载并不是想象。只是发掘的时候,主人已经尸骨无存,只余下两枚牙齿,不知道是否他已经羽化成仙?刘胜墓主要由甬道、墓道,南北两个耳室、中室和后室组成。两个耳室,一个是车马陪葬坑,一个是谷物陪葬坑,中室像是死者生前饮宴的大厅,后室就是安放棺椁的卧室了,其中卧室内还有专门隔出的厕所,另外一侧安放着身着玉衣的刘胜,中间摆放一些陪葬的俑人和主人生前使用过的器具如铁制铠甲、铜制匕首、羊尊灯等。其中最著名的珍品是错金博山炉,现在已经作为保定属下的满城的象征。
整个墓室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并不算大,当然是在工业文明的各种工具帮助下才能这么说的。以刘胜中山靖王的身份和金缕玉衣的尊贵,他的墓室在当时应该算是非常奢侈和豪华的,耗费的人力物力自不必说,单是一件金缕玉衣就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之和。历史远去得太久了,久得我们已经很难用当时的条件来思考问题,而是时时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它。墓室中的珍贵文物大多已经收藏进了博物馆,余下的多为仿制品,所以同行的团友大多为30元钱的门票感到不值,可是我们也一致同意,不论值与不值,绝对是应该来看一看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用他们特有的的方式来诠释着自己对于死亡的理解,只是这种诠释让我们觉得:身后荣华何处寻,徒留玉衣后人观。
保定街道
林荫路里现窄形
保定的街道是很窄的,宽的路不多,有的还因为地势的不平而带有一段起伏,像莲池北大街和永华中路。我最喜欢走在保定大街上的感觉,轻快舒畅,像走在自家的后花园。在保定的大街中,我比较喜欢的有裕华东路(红星路)、永华中路、东风西路和朝阳北大街(路)。这几条路因为走的次数多,给我的感觉也不一般,且几乎每条路上都有枝繁叶茂的大树,可以骑车在难得的荫凉下躲避强烈的日光,使我自然对它们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如果你起个大早在保定的街上逛逛,会觉得保定的早市也是很值得一看的风景,我喜欢看赶早市的人群,听着他们满是保定味的口音,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保定的妙处有很多很多,只是现在我还无缘发现,不过就目前我所感受和知道的,我已经是深爱着这个城市了。在那里生活了三年,虽然现在已经离开了,但有朝一日,我还是要再回保定走走,去那里感受她的变化和美丽,并重新找寻自己昔日的回忆。
就爱“这一口儿”
保定文化底蕴丰厚,饮食文化更是历史悠久。徐水南庄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饲养禽兽、谷物加工工具及煮熟食的陶器,表明保定的烹饪已有万余年的历史。自金元明清以来,保定一直地处京畿,京菜和宫廷菜对保定的饮食文化有很大影响。南方各地的官员和商贾进京多经保定。北京城里那些富有的徽商和晋商为扩大他们的经营及今天我们所说的广告效应,在举办各种活动时,常约请家乡特有的戏班进京演出,这些戏班进出北京也多在保定逗留公演。来往京城的官员、商贾和戏班途经保定的同时也传入了他们当地的饮食文化。
翻开中国旅游出版社的《中华小吃》,白肉罩火烧赫然醒目。提起这道名吃,人们不禁就会想起保定的名楼――义春楼,它是清末保定的五楼之首,其经营的名吃之一就是白肉罩火烧。虽然现在保定西大街的义春楼旧址已经没有了,但如今在百花路十四中对面的“义春楼老根酒家”我们依旧能吃到正宗的义春楼白肉罩火烧。 老根酒家的老板李领根,是当年人称宋一刀的名师宋德山的高足,正宗白肉罩火烧的继承者,义春楼的第三代传人。在店里,李领根跟我们讲起“义春楼”这几字的来历。义春楼1906年开业,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叔父爱新觉罗・溥新宇亲笔为名吃题了匾。因当时义春楼的熟肉制品不仅在民间享有盛誉,而且还是向清廷进贡的物品,溥新宇品尝后颇为得意,便题了此匾。如今,李领根不仅继承了义春楼白肉罩火烧的传统风格,而且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系列食品。
铁球、面酱、春不老――保定“三宝”
经常听保定人和外乡人说起自己的家乡时,总要提到保定的“三宝”。这也成为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标签了。
铁球又称健身球,它通体圆滑,明光锃亮,球体中空,内装音板和钢簧,握在手中运转,优美动听。百余年来,保定流传着“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的民谣,铁球列为三宝之首。健身球(铁球)不仅是娱乐工具,而且有着健身功能。球的外表明光锃亮,其内部结构复杂,球内有球,并装音板,两个为一副,俗称“一公一母”。拿在手中运转起来,音响各异,有高有低,清脆悦耳,既能收到调筋理神之功效,还能在铁球的缠绵悦耳音响中陶冶性情。旧时官宦、商贾进京往返于保定城中,常购买此物,作馈赠亲友或达官显贵的见面礼。
现在的保定铁球,是在沿袭了明清古老制作技术基础上,经过改进与革新研制而成的,工艺更加精细,结构更加科学。 实践证明,健身球不单是一种运动工具,而且具有调理精神,强壮筋骨的健身作用,对某些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颈椎病、肩周炎、偏瘫后遗症、手指功能障碍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保定面酱始产于清康熙十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质量优良,久负盛名,是理想的烹饪调料。槐茂酱菜之所以品质超群,关键在面酱。保定的甜面酱由优质面粉酿造而成,质稠味甜,色泽红褐,盛入碗中倒置不流。传统酿造是将面粉制成团状,蒸熟后装入竹匾或木盒发酵数日,然后取出入池加淡盐水经日光曝晒半年而成。槐茂甜面酱入口绵甜,营养丰富,既可即食,又是烹饪的调味佳品。保定的小吃之所以香飘万里,受到老百姓的青睐,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烹炒炖烩中加入面酱调味。
槐茂酱菜、面酱的取料并不难,制作工艺说起来也不复杂,但却没有一家同行能炮制出品味、口感相似的产品。有人说奥妙在于保定一亩泉的水,也有人说是槐茂独有的秘方。其实,这家老字号能流芳百世、长盛不衰,除去其独特的秘方和工艺,还在于槐茂人对自家产品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的精心呵护、一以贯之并发扬光大。
第三件宝贝就是“春不老”。它与雪里红属同科,却有区别。早在唐宋时代,就开展栽种。这种菜经过腌制,既不生筋又不长柴,是人们冬春季节喜爱的小菜。关于“春不老”还有一种传说。相传清乾隆年间,一大臣南下途经清苑县。这个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大臣,突然想吃点清口的饭菜,于是给他端上一盘腌制的“春不老”。嫩绿新鲜的春不老,犹如刚从地里拔出一般。这个大臣放在口中一尝,脆嫩清香,连连称赞:好菜,好菜!临走时,这个大臣特地让人给他准备了“春不老”,一部分携带南下,一部分捎回北京宫廷。从此,保定的“春不老”名声远扬。这虽是民间传说,但保定的“春不老”确实有独到之处。
“春不老”栽培品种为“八根柴”,系多年栽培的农家良种。它耐热性较差,耐寒性较强,适于秋季栽培,从播种到收割只有60天。其叶片为板叶,叶长一尺五寸左右,肉质根直径约一寸大小,亩产约万斤。保定市郊区普遍栽培,分布较广,但面积不大。以郊区东、西、高庄和清苑中冉一带的品种最佳。“春不老”不仅可腌制吃,加肉炒更为鲜香合口,很受群众欢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昔日直隶总督署 今日繁华保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