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浪费的深层原因是体制性浪费,所有的人才浪费现象都可以从体制性因素中找到根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仅2005年我国人才浪费总规模已超过2500万人,导致的经济消耗和经济损失超过9000亿元。
人才浪费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中国人才浪费的深层原因是体制性浪费,所有的人才浪费现象都可以从体制性因素找到根源。
人才浪费的表现形式
人才浪费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人才高消费的趋势非常明显;二是内耗严重,排斥竞争;三是人才的闲置性浪费也相当普遍。这些表现形式的根源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体制性缺陷和问题导致的。譬如,在聘用人才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招聘高校毕业生的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一味地追求人才高消费,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导致了人才要么积压在社会,要么积压在用人单位的双重积压现象,发挥不了应该发挥的作用。
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一些单位领导根据自己的个人好恶和亲疏对待人才,对那些能力强、水平高,但个性鲜明、不太听话的人缺乏必要的宽容;而对那些比较听话但能力平庸的人却给以重用。尤其在评价人才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一方面导致了人才与庸才的错位,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科学的评价机制还导致了注重追求数量而忽视人才质量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挥。在人才竞争的机制上,由于人才的良性竞争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使人才的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同时存在,从而导致了人才竞争的无序,使人才之间的内耗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另外,在人才成长的环境上,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舆论环境、人际环境等还没有最终形成,甚至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存在着打压人才的恶劣现象。
上述人才浪费的这些表现形式说明,我国在人才选聘、使用、评价、竞争和人才成长等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问题,这些缺陷和问题不仅使得人才管理体制本身的功能发挥大打折扣,而且使得负面影响和体制性矛盾不断出现,从而加剧了人才浪费的恶性循环。
配置问题导致的人才浪费
人才能否很好地发挥作用,有没有良好的竞争力,与一个国家的人才配置机制有直接关系。正是由于权力性因素在人才配置中的影响作用增大,市场配置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了负面配置问题的出现。可见,人才浪费的成因就在于人才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当。如果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不能实现市场化,不能纳入到完全的充分竞争机制之中,浪费人才的现象就根本不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权力性配置因素常常会导致这样的情形出现:一些单位一边嚷着强将手下无强兵,一边是大量的人才被关在门外进不来;一边不惜重金“买”人才,一边是有学识有才干的人没有适合的岗位;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将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才数量作为装点门面的亮点,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蔓延都导致了在人才配置和使用上的错误导向,对人才浪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府部门对人才的带头浪费,对整个社会的人才浪费起了错误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为此,需要分清市场领域的浪费和权力领域的浪费两者之间的区别。市场领域的高学历运动及其导致的人才浪费只是暂时的,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压力会驱使企业自动放弃非理性的高学历崇拜,而以能力原则选择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在权力领域内问题就复杂了,因为缺乏外在压力,加之对畸形的偏好缺乏矫正机制,不仅浪费得不到纠正,还会在价值误导中扰乱人才流动的方向,扭曲社会的人才配置格局,进而造成更大的浪费。
实际上,问题并不在于教授能不能看大门,大学生能不能端盘子,高学历者能不能做村官,而是说明能否形成一个配置人才的良好体制和环境。因此,人才本质上作为一种资源,它的配置和利用只能以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和使用形态为最优选择,否则人才资源就无法形成竞争的格局,也根本无法充分开发出人才的内在潜能,实现人才的最大效用。
人才培养问题导致人才浪费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考察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人才培养浪费问题,主要表现为决策型浪费、环节型浪费和后续型浪费三种形式,这些浪费都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体制性缺陷和问题是主要根源。
从人才培养的决策型浪费来看,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里的“决策”就是指高校人才培养开始前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的“决策”,是为了达到教育的某个或若干目的,而对教育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作的规划和决定。因此,人才培养中的“决策型浪费”主要是由高校人才培养的某些决策失误造成的。如因教育目标本身欠缺、教育不得不流于形式而产生的浪费,教育结果表现的“学业失败”(如教育性失业)及其形成的“教育资源浪费”,最终表现为培养目标不能实现,或不能充分实现以及人才培养中对人的生命浪费。尽管决策型浪费是由于国家决策、地方***府决策以及高校自身决策导致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决策导致的浪费,这说明我国人才培养的体制性缺陷和问题非常明显,是形成决策型浪费的体制性根源。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也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育人环境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高校人才培养的“环节型浪费”也就表现为这三个要素的失常所导致的浪费。比如,可能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适应”,出现教师素质不高、师生缺乏沟通的培养环节问题;也可能表现为教育影响不当,出现教育内容不当,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选择和运用不合理等培养环节的问题。可以说,每个教育要素或每个教育要素的构成部分的失常,都有可能成为产生人才培养浪费的“教育条件”。而且一旦某一局部发生病变,它们之间会相互感染,从而使整个系统发生病变。比如某个教师素质较差,必然会表现在他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手段和组织形式的选择和运用的不合理上,从而影响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当然,环节型浪费的根源仍然在于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稳定的育人体制。
人才培养的后续型浪费也是体制性缺陷和问题的重要表现。所谓“后续型浪费”主要是指由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浪费所带来的后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浪费,这种浪费主要表现为教育浪费的延续和扩散。而这种延续和扩散无疑是教育浪费的后遗症,是一种特殊的结果形态的教育浪费。因此,“后续型浪费”反映了教育浪费的恶性循环,虽然这种浪费不是出现在高校内部,但它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决策型浪费、环节型浪费所引起的,其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比如,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决策型浪费和环节性浪费的影响,培养结果使学生并不具备合格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因而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可能难以胜任工作岗位职能的要求。实际上,不管是那一种情况都是“后续型浪费”的具体表现,根源仍在于人才培养的体制性缺陷和问题所造成的。(作者系海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剖析中国人才浪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