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记叙文的重点是写人叙事,写好一件事是记叙文的基本功。要写好一件事,不能只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必须做到波澜起伏。记叙文在叙事时,只有写得波澜起伏,有文势的抑扬,情节的跌宕,结构的开合,才能发挥它的美学效应。具体方法主要有:
(1)有张有弛。叙述时在节奏上张弛相间,有紧有松,有张有合,犹如大江东去,时急时缓,迂回曲折,通过情节的曲折处理,加强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使读者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2)抑扬对比。为了更好地颂扬人物和事件,有时可以先对所写对象进行某种贬抑,然后由抑到扬,由贬到褒,对比鲜明,既使文章有曲折波澜,又能加强扬者愈扬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扬而抑,抑不过是一种手段,扬才是作品的写作目的。
(3)安排巧合。提炼生活中的“巧合”事件,合情合理地编织情节,使之符合生活的惯常逻辑,也是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的绝妙方法。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如此。作品中写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着国外发财的于勒早日归来时,却在哲尔赛岛上巧遇穷困潦倒卖牡蛎的于勒,面对面前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菲利普夫妇却不相认。作者利用这一巧合的安排,让我们看到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而又虚伪的本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
(4)巧设悬念。写作时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矛盾阻遏一下,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把读者推向一个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中,最后才揭开谜底,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使得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原文展示】
卑微角落里的“乞丐”
文/林紫薇
在我们院子里的角落,住着一个“乞丐”,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一件破旧的***大衣罩在身上,裤子磨得发亮,脏得也说不清是什么颜色。他面色微黄,眼角有深深的皱纹,下巴上有点泛白的胡子――至少,从我认识他开始,他就是这个样子――但他从不要钱,就像一个寄宿者一样,在这待了很多年。偶尔,听到熟悉他的人说,他得过小儿***症,才会走路一脚深一脚浅。
小的时候,我经常在院子里疯跑,跑着跑着,就路过了他的角落。他会很开心地挣扎着站起来,对我傻笑。
有一天,我们一群小孩正在玩,跑着跑着,一个小孩摔倒在离他不太远的地方。他居然非常吃力地从花坛边上站起来,一瘸一拐地奔向那摔倒的孩子。我们当时都被吓住了。那个小孩本来忍着没有哭,但看到他走来时“哇”的一声哭了。小孩的妈妈迅速地抢在他的前面把孩子扶了起来。他很尴尬地问道:“摔疼了吗?摔……哪了?”孩子妈妈赶忙抱着孩子走开了,并没有回答他。
慢慢地我长大了,在陪家人去买菜的途中还是会遇到他,他走得更吃力了。一次,我看到他正努力地站起来,紧张地向一个方向望去――两位中年妇女正在忘我地边走边谈,而她们身后正有一辆车快速地从另一条路开过来。他喊道:“车……有车,后面……”他虽吐字不清楚,却也惊动了那两个妇女,她们快速地离开了车道。
上初中后,我很少在外面玩了,见到他的次数也就很少了,可他每次都会傻傻地向我打招呼:“买菜去呀?”“放学啦?”……
有时候他也会主动提出问题与别人聊,可是当有人应了他,他却思路完全不在这了,那人便撇撇嘴走开了,他就又若无其事地想着自己的事情。
有时他主动与我交谈,我也会回答他。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我总想着,他也许是没有棉衣的,他应该是会很冷的,我总想送他一件棉衣,可是,我却总是“记不起”。
又一个春天,我路过他的角落,蓦然发现竟无一物,也许,他走了罢。后来我问母亲,却得到他病逝的消息。我一下子怔在了原地。
再路过那个角落,我再也看不到他像孩子一样单纯的目光,再也听不见他与熟人打招呼的声音,再也不会为别人对他的不解而不平了。他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沉重的遗憾压抑着我,我想或许我送了他棉衣,他就不会这样了。但他去了,终究还是去了。
回想起这个人,我甚至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只知道他像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为别人照亮,即使那只是一小朵光亮,但他却一直努力地做着,做着,不理睬别人的不解,不***回报。他虽然身有残疾,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在另一个世界,他生活得一定比在这个世界好,会有更多的人理解他,会有更多的人关心他,会有更多的人珍惜他……
(这里应当突出与别人的关系。)
(记叙较平淡,没有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叙述。)
(这里的叙述一般化,缺少波澜,可以增加对话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叙述比较平铺直叙,可以增加两个妇女的反应等,造成文章的起伏。)
(这几段的叙述也比较平直,可以增加“我”对“乞丐”的认识的变化。)
【升格点评】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住在卑微角落里的人,一个被不理解他的人嫌弃,被或许还有点理解他的人“记不起”的小人物,这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人们漠视他的存在,戒备他的善意,记不起他的饥寒,连他的逝去也少有人知。整体思路比较清晰,但叙事过程平铺直叙,缺少起伏的情节内容,缺少吸引人的艺术感染力。如果做到多侧面的叙述,就会增加文章的波澜。
【升格作文】
卑微角落里的“乞丐”
文\林紫薇
在我们院子里的角落,住着一个“乞丐”,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一件破旧的***大衣罩在身上,裤子磨得发亮,脏得也说不清是什么颜色。他面色微黄,眼角有深深的皱纹,下巴上有点泛白的胡子――至少,从我认识他开始,他就是这个样子――但他从不要钱,就像一个寄宿者一样,在这待了很多年。偶尔,听到熟悉他的人说,他得过小儿***症,才会走路一脚深一脚浅,不过,他不吓小孩。
小的时候,我经常在院子里疯跑,跑着跑着,就路过了他的角落。他会很开心地挣扎着站起来,对我傻笑。我也总是很畏惧地看着他,在他那可以说是单纯得像完全不经世事一样的目光下迅速逃开。
有一天,我们一群小孩正在玩,跑着跑着,一个小孩摔倒在离他不太远的地方。他居然非常吃力地从花坛边上站起来,一瘸一拐地奔向那摔倒的孩子。我们当时都被吓住了。那个小孩本来忍着没有哭,但看到他走来时“哇”的一声哭了。小孩的妈妈迅速地抢在他的前面把孩子扶了起来。他很尴尬地问道:“摔疼了吗?摔……哪了?”孩子妈妈赶忙抱着孩子走开了,并没有回答他。他于是喃喃地说:“一定……摔疼了!”他紧张地盯着那孩子,不放心似的又坐回了花坛边上。熟悉他的大人们都替他向孩子妈妈说,他是好心,并没有想吓孩子,孩子妈妈只是微点一下头,还是很不高兴地瞥了他一眼。
慢慢地我长大了,在陪家人去买菜的途中还是会遇到他,他走得更吃力了。一次,我看到他正努力地站起来,紧张地向一个方向望去――两位中年妇女正在忘我地边走边谈,而她们身后正有一辆车快速地从另一条路开过来。他喊道:“车……有车,后面……”他虽吐字不清楚,却也惊动了那两个妇女,她们虽然快速离开了车道,但也只是看了他一眼,便绕着他走远了。他看着她们走在人行道上,似乎松了一口气,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一屁股坐在花坛的边上,又发着呆样,像是想着别的事情,好像嘴里还嘟囔着“小心”什么的……
慢慢地我不再怕他了。上初中后,我很少在外面玩了,见到他的次数也就很少了,可他每次都会傻傻地向我打招呼:“买菜去呀?”“放学啦?”……
有时候他也会主动提出问题与别人聊,可是当有人应了他,他却思路完全不在这了,那人便撇撇嘴走开了,他就又若无其事地想着自己的事情。
渐渐地,我有点同情他了。有时他主动与我交谈,我也会回答他。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我总想着,他也许是没有棉衣的,他应该是会很冷的,我总想送他一件棉衣,可是,我却总是“记不起”。
又一个春天,我路过他的角落,蓦然发现竟无一物,也许,他走了罢。后来我问母亲,却得到他病逝的消息。我一下子怔在了原地。
再路过那个角落,我再也看不到他像孩子一样单纯的目光,再也听不见他与熟人打招呼的声音,再也不会为别人对他的不解而不平了。他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沉重的遗憾压抑着我,我想或许我送了他棉衣,他就不会这样了。但他去了,终究还是去了。
回想起这个人,我甚至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只知道他像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为别人照亮,即使那只是一小朵光亮,但他却一直努力地做着,做着,不理睬别人的不解,不***回报。他虽然身有残疾,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在另一个世界,他生活得一定比在这个世界好,会有更多的人理解他,会有更多的人关心他,会有更多的人珍惜他……
【评析】
修改后,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注意情节的波澜起伏,有张有弛,抑扬对比,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先是“畏惧地看着他”,再是“不再怕他了”,然后是“有点同情他”,最后是默默无闻地走了,在曲折起伏的叙事中,融入了作者对身边小人物处境和命运的关注、同情和敬意,文字朴实,情感真挚,显示出精妙的叙事艺术。
【规避策略】
①在记叙文写作中,以叙述为主变为以描写为主。②将简单叙事转为情景对话。③在矛盾将要解决或事情发展的关键时刻设一个坎儿,令人出乎意料。④可采用插叙的手法,在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使得文章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富于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记叙文叙述过程平铺直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