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者黑景区到摆龙湖景点的路边,在一片喀斯特峰林地貌中分布着上那红、中那红和下那红3个自然村,现在开发成民族生态旅游村的是上那红。那红现居住的多半是壮族,作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主体民族。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壮族的文化称为“那文化”,“那”就是稻田。“那”为安身立命之本,有了它才有生存的依托,所以壮族有了依“那”而居、以“那”为本的“那文化”。因而壮族所居的村寨大多以“那”命名,那红自然也不例外。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红村的经济支柱变成了烤烟和辣椒,但以稻作为根本的“那文化”仍然在这里传承,展现在每一个到普者黑的游客面前。
走进独具壮族风格的古老寨门,几裸亩大的树木围出一片宽阔的场地,中间用石块堆砌出一个祭坛,上面放着香炉。这片位于村口的场地是村里的神树林。各种节日和祭祀活动在这里举行。对壮族来说,神树林是最为神圣的地方。称为“奄”,是森林或树林的意思,禁止砍伐神树。禁止用手触摸神坛上的石块,也不得在神树周围大小便。村民王光祥介绍说,这些神树被称为龙树,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祭龙节,祭龙节就是祭祀神树,祈求风调雨顺。壮族的祭龙是“那文化”的支柱,依水为居的壮族很早就认识到要保护好生态才有水源,所以每个壮族村寨都有古木参天的神树林,也才有了祭龙节。
祭龙节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的头些天,村里每户都要凑钱买猪、鸡、酒等祭品。这时如果走进村里,一股浓烈的油香昧就会扑鼻而来,原来每家人都在煎祭龙粑粑。祭龙粑粑是用茨菇、白杜鹃花、***藤叶、粘根等各种植物以及糯米面制成,薄如纸、圆如月、黑如墨,酥软香甜。有的人家要煎上百斤,可食月余,亦赠亲友品尝。祭龙节第一天早上,就听见有人在喊:“拉猪哕!拉猪哕!”这时,村里每户出一名男性拉着猪,拾着供品到神树林。祭龙女性是不能参与的。到了神树下,村里的祭师在香炉里点燃香,口中念念有词。接着人们把猪杀了,取下头,连同三摞祭龙粑粑置放在树前的神坛上,然后烧了香纸,纷纷磕头。最后把猪肉切小,按照人数分成堆,每个人取一堆。再摘一枝神树枝叶,拿回家里供奉。
神圣的仪式结束了,就是狂欢的节日。青年男女们身着盛装,背着红鸡蛋、糯米饭和甜白酒来到场地。开始对歌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伴侣。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看过电影《刘三姐》的人都知道壮族山歌美妙动听。对壮族来说,歌唱和衣食住行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者男女恋爱结交感情,都是用山歌来舒展情怀表达情谊。歌唱为生活平添了无限的精彩。壮族男女从十二三岁起就会唱情歌,十七八岁就是对歌能手啦对歌时,未婚男女先是集体合唱一般礼节歌、颂歌,若男女互相看中,双方就到幽静的河边树丛中去单独对唱,你问我答,到了情投意台时。就一起吃带来的食物,互赠定情物。现在的那红,除了开展祭龙节正常的活动以外,为了向游客展示壮乡风情,在祭龙节这天,还要举行壮族服饰展演和歌舞表演。那些由满身银饰装点的华丽盛装,以殛优美动听的山歌,在这一天把壮寨烘托得格外美丽。
祭龙节要连续过5天之后,居住在那红的壮族按照他们传统的习俗开始了新一年的稻作生活。到了农历六月,家家户户杀鸡、包糯米粽子到稻田边举行祭田节,拜谢田公、地母灭虫免灾,保催五谷丰登。农历八月。稻谷成熟了,一年一度的尝新节也刘来了,人们从田里采来新谷春米,煮新米饭。庆祝丰收。丘北壮家人的生活就在“那”的轮回中年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