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对民族民乐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本文对它的意识与形态、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评论,阐述了民族民乐的发展创新,要符合时代前进的步伐,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女子十二乐坊;民乐;创新
2001年,12位分别来由自中央、中国音乐学院等几所院校和团体的年轻美丽的民族女子乐手,组成了“女子十二乐坊”。她们用二胡、扬琴、古筝、箫、琵琶、独弦琴、葫芦丝、竹笛等等民族乐器,演奏了风格迥异的经典名曲,融合了拉丁乐、摇滚乐等流行音乐元素,把传统的中国民族文化包装上新潮的外衣以获得新的生机,获得了世界各地的好评。他们认为,“女子十二乐坊”使中国古老传统的音乐变得时尚、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标准,并引领了中国民乐的流行风潮,缔造了中国民乐的美丽传奇。但是,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两面的反应,“女子十二乐坊”在得到好评的同时,在国内也引发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歪曲,并且它作为一种流行的音乐,不可能流传长久。肯定“女子十二乐坊”的听众,大多数是从娱乐的角度出发,从自身审美观念的需求出发;而不喜欢“女子十二乐坊”的,多数是专业的民族乐器演奏家,他们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民族传统音乐的原汁原味。但是,“在不同的音乐文化习惯背景下、在不同的音乐听觉审美感知力的形成中,对某一种乐音形态在听觉感知上的适应程度或者说美的判断,并不是一致的。”①无论怎样,“女子十二乐坊”成功了,这个成功使得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民族民乐的发展和创新。
一、意识与形态
观念意识对音乐的形态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特别是对于作曲家而言,因为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是作品的发源地。“当代作曲家在创作上遇到太多的问题,可惜不少人把焦点对准了技法,其实,对一个作曲家来说,最重要的乃是观念――美学观、创造观!”②“女子十二乐坊”开始的时候也是以商业利润为目的,如:乐器的改变。二胡是器固定在腰间,站立演奏,乐器上还加上了扩音设备,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刺激。正是因为这种“直接”的审美倾向,与传统的民族民乐演奏的音乐中内敛、含蓄恰恰相反,使一些持反对态度的批评者认为“女子十二乐坊”是在卖弄风情。当然,对于“乐坊”音乐,持不同审美观的人是会有不同感受的。二胡大师闵惠芬在评价“女子十二乐坊”时就这样说道:“我没法去看她们的演出,也不想去看。……美女上阵、前卫打扮、蹦蹦跳跳,是对民乐创新很肤浅的理解,这种形式根本不值得去评论。十二乐坊在海外有市场,但她们不是高水准的民乐代表,在行家眼里是要被耻笑的。我今天很不愿意评论她们,因为这也是在替她们宣传。”③
众所周知,对待艺术的批评是要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一是这是什么?二是它是什么意思?三是它的意义是什么?才能认识到艺术作品的基本意义,从而增进对艺术的理解与鉴赏。但是艺术批评的文化标准,是以文化价值观为参照系的,是以文化的精神取向为基本标准的艺术评价原则。对于“女子十二乐坊”来讲,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对于它的艺术作品民族风格的确认,而是通过对它的作品内在的文化意义、民族风格的确认、来指认并为不同的艺术批评体系建构一种文化的视觉和参照系,以此来判断它的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④音乐的观念意识对音乐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影响,最重要的乃是观念――美学观、创造观!
“女子十二乐坊”不仅在演奏形式上进行了“变坐为立、变静为动”大胆改革,同时,也突破了那种在人们心中呆板、守旧的固定印象,这种创新的行为,向人们展示了多变、时尚的另一面,特别是让人们对传统的民族民乐的演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由此说,一种音乐行为、行为的改变,可以引导人们的审美意识的改变,进而使音乐形态也得到了改变。从以上的决定角度对“女子十二乐坊”进行的分析,有助于对“女子十二乐坊”这种新型民乐形式是如何形成的了解,从而对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如何定位等关键的问题的研究,为以后能更深入的研究这种新的音乐文化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持。⑤
二、意义与价值
1.创新性
“女子十二乐坊”所演奏的音乐,是针对不同地域听众的审美习惯而出发的,他们在演奏中增加了很多的其他音乐元素,削弱了某一特定地域的听赏习惯或是说削弱了某一个地域的音乐风格,都能够使不同地域的听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找到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元素和风格,但是,音乐的整体面貌和风格又有新的创新,她们强调的是音乐中的多元化融合,用流行音乐的写作方式和技巧,重新赋予民族民乐的新的生命,使之增添了无限的感染力。她们的音乐题材和体裁也是尽量多样化,尽量做到雅俗共赏,迎合各种听众的口味。因此,“女子十二乐坊”是在力***打造国际性品牌。 如:《敦煌》和《丝绸之路》专辑,突出神秘的异域风情和历史沉重感,以悠久历史为卖点;由中国民歌改变而成的《康定情歌》,则为了喜爱中国歌曲小品的听众;《突然发生的爱情故事》则是以日本电视剧的主题曲改编成的,富有朝气和活力。⑥
2.经济市场
“女子十二乐坊”从出现至今,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越来越被大多数听众所喜爱,而且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乐器种类也在不断变换不同的搭配,甚至与西洋乐器搭配,音乐风格也有所突破,观众与听众也在逐渐增多。随之,出现了许多演出的团体,市场很好,经济效益可观。最可喜的是,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学习民族器乐的热潮,各大艺术音乐院校的民族器乐的专业也普遍由冷转热。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李景侠说:“‘女子十二乐坊’让我们见证了市场策划的力量。”⑦“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让我们从中得到更深层面的启发: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我们许多方面还不知道如何去开发。当然,“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并不是说我们的民族音乐艺术要想成功就必须走流行音乐的道路,但是这种成功至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成功,就必须创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广博的内涵,各民族的音乐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又都是中华文化艺术的一脉相承。他们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扬光大、保护传承它们。因此说,“乐坊”的成功与它的出现,给中国民乐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它对于民乐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肩迪意义。⑧
总之,中国的民族民乐正因为沉淀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且又独具特色,因此“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才能立足于多姿多彩的世界乐坛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民乐的发展,只要合符时代前进的步伐,合符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创新就是成功的。
注释:
①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2年版,第294页。
②金湘.空、虚、散、合、离――东方美学传统在音乐创作
中的体现于运用,人民音乐,1993.2。
③王娜.走向流行的传统――对女子十二乐坊的民族音乐学
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研究生2008年硕士毕业论
文。
④贾磊磊.构建艺术批评的文化标准,文艺研究2008年第10
期。
⑤辛颖.“女子十二乐坊”存在方式的对比分析,文艺理
论,声乐舞蹈篇,第35页。
⑥⑧林国星.话说“女子十二乐坊”,理论研究,2009年第
8期。
⑦贾磊磊.构建艺术批评的文化标准,文艺研究2008年第10
期。
作者简介:
陈思仰,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学系2008级本科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刍议“女子十二乐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