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传统庭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日本民族对景观审美的变化。因其长时间受禅宗思想影响和地理条件限制,使日本人在庭园设计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反映了出了与众不同的审美,同时也对日式庭园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庭园;禅宗思想;地理因素;审美观点
一、日式传统庭园概况
在日本社会历史发展中,日式庭园在每个时代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本身的形制与设计如实的反映了当时***治,宗教和自然的变迁。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社会面貌的不同,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漫长的日式传统庭园设计发展历史之中,不同审美观点经历了一次次扬弃。最终才形成现今对庭园景观的审美。
日本庭园的早期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大和,飞鸟时代。当时以舟游式池泉园为主。如吉野离宫,苏我马子岛庭都是当时的代表作。而日本传统庭园的发展阶段,则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奈良,平安时代。在此阶段,以寝殿式庭园和净土庭园为主。由于庭园服务的对象不同,所以从规模和设计上都体现着截然不同的审美。对于服务皇家贵族的寝殿式庭园来说,整体规模较大。整个庭园里,池、岛、殿、舍、园等一应俱全,表达了当时园主对于美景和生活享乐的追求。而净土庭园则以佛寺庭园出现。莲花的种植、“以池代海,以岛代山”的形制,都把佛教思想巧妙的融入在庭园的设计之中。在此时期,两种庭园偶然的共同点是都有一较大水面。这种以水或水形式表现的意向延伸,也在以后的庭园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和审美元素。
第二时期是镰仓、室町时代。由于寝殿式庭园不适应当时武士统治阶级的生活需要,所以设计了更为简单,方便的书院式庭园。庭园设计仍受寝殿式庭园的影响,但建筑规模较以前有所缩小,多在狭小的内庭中创造层次丰富的庭园空间。从此时开始,精致小巧的审美也逐渐开始在庭园设计中萌芽。除书院式庭园外,与佛教相关的禅宗庭园在此时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枯山水庭园和回游式庭园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两种形式。这两种庭园,特别是枯山水庭园,对后世诸多审美观都有着极大影响。枯淡,简练的审美意识也是从此时得到推广。
第三时期是桃山、江户时代。因***治势力转移,至江户时期,皇家贵族以诸侯为主,因诸侯崇尚各地风景,所以设计了以再造各地名胜并由园路连接的大名庭。除统治阶级独享的大名庭以外,还出现了以禅茶思想结合的茶庭。这种适合于各个阶级,且赋予文化内涵的庭园,受到了普遍的喜爱。其中许多设计方式也成为日后日式景观的主要审美要素。因茶庭多属园中园,除欣赏功能外,还是举行茶道的场所。所以,在造园手法上追求美观和实用的双重兼顾。
二、日式传统庭园中的审美观
日本人对景观的审美,很大程度体现在对庭园的设计上。追根溯源,这与禅宗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禅宗思想由中国传入日本,于公元12世纪,被日本高僧茶西禅师广泛传播,后经嫌仓、室町和德川幕府时代的发展,禅宗思想逐渐渗入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庭园艺术影响尤甚。同时,除禅宗思想对造园手法有影响外,日本的岛国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成为了造园时的客观限制因素。因其二者要素,直接导致日本人审美观念的变化,最终形成属于日本民族独有的审美标准。
1.纯粹性
禅宗思想是社会主流意识。提倡摒弃外物,纯粹修心。景观构造上不求其华美,更多的是通过外在引导内心的冥思和升华。在禅宗思想的引领下,追求简素,孤高,静谧的内心感受,将观念性的东西减至最低,完美的表达“空相”与“无相”。在日式庭园的布置中,每种置景元素都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整个庭园内能少一物绝不多一物。这种设计也是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外界对修行者冥思的打扰。例如,龙安寺院内的枯山水庭园。整个是呈330平米左右周正矩形,除必要白砂铺就成的“水”与十五块精心摆放的石组成的“山”以外,无任何多余装饰。其他无用部分全部摒除,完全回归到枯山水的本质。
中世时代,禅宗思想与传入的茶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具体行为的“茶道”。茶庭成为开展茶道的主要场所。茶庭因其布局,多属园中园,所以划分面积不大。为了能使各项程序得以顺利进行,庭园中各种元素都需要巧妙安排。例如由手水钵,鹿威,及周围石组组成的蹲踞十分有讲究,汤桶石、手烛石、水挂石的位置也都相对固定,一切布置有序,安排井井有条。茶庭在功能完整的情况下进行有限制的设计,确保了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2.融合性
日本早期古典园林同中国古典园林一样都以自然为主题,目的在于再现自然之美。日本属岛家,故园林主题多以海景为主,以水的表现为主体。另外,大和民族自古以来热爱、崇尚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此理念贯穿整个造园过程之中,运用自然界的山石、草木,再现了一个“微型宇宙”。
日本地处地震多发地带,自然条件恶劣。这使得人们对于优美的自然无比向往。所以,日式庭园风格以表现返璞归真为主。整个庭园空间的安排上,人们居住使用部分处于从属或点缀状态,不与整个庭园的大环境相冲突,尽量保持和谐、平稳甚至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造园过程中,追求天人合一,禅儒互补。如一位建筑师所说,“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和谐,如果把它移走,这里就完美无瑕了”。这种人景融合的设计手法,也是日本人在景观审美上的另一个特点。
3.隐寓性
受禅宗教义影响。神话故事,禅教理念也强烈的影响着日式庭园的布局和内含。“一池三山”、“无即是有”、“小中见大”等理念都渗透在庭园各处。例如,“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不仅为教义所宣扬,同样也与日本珍贵的土地资源息息相关。不论是面积较大的泉池庭还是几尺见方的小坪庭,“须弥山,黄金池和大千世界”的表现并不会因为面积大小而有所损益,都力求表现“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境界。
另外,隐寓性在枯山水庭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禅宗追求“孤,寂,清,静”的境界,重视内心而忽视外在。枯山水的形式完全契合了这种思想的外化形式。枯山水舍真山水而只取其外观,在材质上却改有生命特质的“水”为无生命特征的“沙”,巧妙的把“变”转化为“不变”,体现了内心恒定,从一而终的理想。另外,精心耙画出的沙纹,代表了真实世界中的水波,在光影的衬托下,似波光粼粼,充满生机。这与禅宗中“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思想不谋而合。
三、结语
通过对日式传统庭园的分析,可以发现,日本人对景观的审美很大程度受到了禅宗思想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日本人在对景观的处理上多追求精致,简素,强调一致,不过分张扬。禅宗思想影响广泛,渗透于日本人造景造园的各个方面。同时,因地制宜,使用少量材料与元素创造无限的可能。这种建立在客观限制因素下又饱含文化底蕴的设计,造就了日本独有的景观审美标准,同时也加快了日本园林艺术的发展,不断的推动着日式庭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日本小庭园 刘庭风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2]内心的庭园—日本传统园林艺术 章俊华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禅意识对日本民族性格之影响—以日本庭园为视角 赵巍 探索与争鸣2006.5
[4]禅宗与庭园—对日本枯山水的研究 王发堂,杨昌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3
[5]以日本庭园的形成为例谈设计结合心理的理念 张樱 山西建筑 2010.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日式传统庭园看日本民族对景观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