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国先生
是著名的印度尼西亚爱国华侨,曾长期担任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他是一位热心公益的慈善家,更是嘉庚精神的传承者与弘扬者,被誉为“陈嘉庚光辉精神的折光”。他怀抱着拳拳赤子之心,致力於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他将毕生热情和心血奉献给了“集美”,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祖国。於他而言,传承嘉庚精神,这是一份责任的传承,这是一份爱的延续,更是他一生引为自豪的责任与使命。
嘉庚精神 薪火相传
陈嘉庚先生,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民族教育、抗日战、***战、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一代侨界领袖和楷模。曾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奉献、重德、自强、清廉的“嘉庚精神”影响着万千後辈,杜成国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最让人感动的“嘉庚精神”传承者与践行者。
杜成国先生的父亲杜丕林先生祖籍福建,5岁父母双亡成了孤儿,13岁时随远嫁的姐姐离开祖国来到印度尼西亚。他发愤***强,自学成才,成了当地闻名的针灸医生,K含辛茹苦养育了10个子女。杜成国先生就於1940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亚。
“生於忧患”的他,童年的成长便伴随着抗日战炮火的洗礼。国难当头,为了拯救国家危亡,爱国华侨陈嘉庚带头捐款捐物,K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积极奔走,组织募捐,支援祖国的抗日。其父亲杜丕林先生也积极响应,他仍清楚地记得:“当时家里生活K不富裕,但爸爸还是捐了很多钱,还有药品、衣物等。这是华侨的心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小家再难,也要积极支援。”包括父亲在内的这些爱国华侨的义举,这种赤子情怀,在他年幼的心中,印下了深刻的烙印。1953年4月16日,带着父亲未尽的心愿,13岁的他,历经周折回到了故乡,K就读於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
在集美,他参加了摄影小组,为学校各种重要活动拍摄照片,K培养了其一生对摄影的热爱。1955年中国新闻社记者杨北钊到集美穹煤统录胃一起拍的照片,促使他最终成为一名专业的摄影记者。他在中新社摄影记者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了40多年,曾为社会名流、***拍过无数照片。
在集美,他学会了和同学团结友爱、相互关怀,在那里,他感受到了“老师不是父母胜似父母,同学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感情。集美让杜成国先生学会了嘉庚精神,也明白了“滴水之恩,将ト相报”的道理。
6年的集美生活是短暂的,而集美给杜成国先生的温馨情谊s伴随一生。杜成国先生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集美学校的“校主”陈嘉庚先生。他始终以“集美人”自居在集美,恪守着“诚毅”的校训,立志将“嘉庚精神”薪火相传下去。
学生时代的他曾数次偶遇令人尊敬、崇拜的校主陈嘉庚先生,1955年,一张他与陈嘉庚先生在集美中学鳌园的合影,被他视为珍宝、用心珍藏至今。
慷慨无私 贡献集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陈嘉庚先生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热心教育,K一手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等,他因此也被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尊称为“校主”。他曾说:“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麽时候都需要。”这是陈嘉庚先生的名言,也成为了杜成国先生为之坚守一生的人生信条。
杜成国先生於1953年4月16日回国後,就读於集美中学,他对集美有著割尾欢系那榛场!叭绻当初没有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就没有我的今天。”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集美校训影响了他的一生。几十年来,他始终不忘陈嘉庚的办学宗旨,为了弘扬嘉庚精神,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1988年,杜成国先生与几位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集美校友发起成立了集美学校北京分会。2000年,他提议学校创建“集美中学报”,K捐赠5000元,此後的每一年,校报都能收到他的捐赠。在“集美校友”的捐赠名录里,几乎期期都有他的名字。早在2003年时,他通过厦门电视台一档栏目立下遗嘱:“我有今天的一切与集美中学的栽培分不开,为纪念我的父母,为感谢集美中学母校的教育,为发扬陈嘉庚精神,我决定将北京的房产捐予集美学校,以作为父亲――杜丕林的教育扶贫基金会所需资金。”之後,在得知母校新校区建设需要资金,他立即卖掉了这处位於北京二环的四合院,将卖房所得的338万元悉数捐赠给母校。他“卖房捐建学校”的义举,成为了一段佳话。
目前,杜成国先生在集美中学捐资建造了三座大厦,分别命名为“杜成国楼”“杜丕林楼”和“叶振汉楼”。杜丕林楼是为报答一生漂泊国、思念故土的父亲的养育之恩,此外还在福建老家以父亲的名义设立了“杜丕林教育扶贫基金”,希望以此来尽自己的一片孝心。而叶振汉楼,则是为了纪念他读集美中学时的校长,为纪念叶校长,他还在集美中学的校园内塑了一尊叶振汉先生半身铜像。
除此之外,杜成国先生还拿出80万在集美校友总会设立了“杜成国教育助学基金”,K为“集美校友总会会馆”捐款20万元,K为集美医院捐赠一辆商务车。2013年10月,集美学校100周年校庆暨集美中学成立95周年活动中,他捐建了嘉庚先生铜像,这座铜像正位於集美学校大门南面的草坪上,让海内外[客一走进学校,就能看到校主的身姿。这也是杜成国个人捐建的第三座陈嘉庚先生铜像。此前,他还曾向集美小学、集美中学新校区赠送嘉庚雕像,此外还有北京北新桥三条甲一号华侨历史博物馆一尊陈嘉庚全身铜像,福建三明大田市一尊嘉庚全身铜像抗战内迁大田学校,共四尊全身铜像。至今为止杜成国先生在集美捐款总额已超过600万元人民币。
《集美校友》杂I主编陈经华老师评价他:“杜成国就是这样,拼命捐钱,总找机会以各种方式表达他那份难以割蔚募美情结。”
几十年来,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育事业上捐出了毕生大部分积蓄,将“陈嘉庚精神”传递与弘扬。他在平凡中蕴育感动,在朴实中折射伟大,为人们树立起巍然挺拔的榜样。
生活节俭成风 乐享精神富足
杜成国先生是何许人也,竟如此的慷慨大方?有人可能会猜测:他是一方富豪,家财万贯?答案是否定的。他只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一名退休了的专业摄影记者。如此微薄的收入,何以支持他大数额的捐款呢?那与杜成国先生节俭成风的生活习性密不可分。他为公益慷慨无私,个人生活s不喜欢贪***享受,他选择过勤俭节约的生活,因为“这是中国人的良好传统”,也是可以节约下更多钱做善事的主要原因。
1992年,杜成国先生结束了在中新社的摄影工作,带着三个孩子来到香港。为了糊口,他做过停车场看更,保险公司经纪、服装生意等等许多工作,最後还是选择了摄影,在维多利亚公园中摆地摊,专以靠帮外来女佣拍照谋生。因为拍照,遇到了现在的妻子――一位活泼热心,名叫啊娜的印度尼西亚籍女佣。二人喜结连理,相互扶持,风雨无阻,经营着这个小摊。他们起早摸黑,凭着精湛的摄影技术和良好的服务,辛苦劳作。靠三元五元的挣,点点滴滴的攒,一分一文都来之不易。成百万的大手笔捐款,这些钱,正是杜成国先生和太太日晒雨淋、在公园摆地摊所得的一点一滴的血汗钱!
他对自己的“小气”在朋友圈中也是出了名的:他参加集美的活动,为了节省费用,很多时候都是与妻子随旅[团前去,住偏远一点的酒店;有时参加活动,结束後他会和妻子将餐桌上剩N的饭菜打包,用作第二日的早餐;伉俪二人一日三餐极为简单,都是吃极简单的盒饭,二人一天的花费不超过一百元,甚至有时晚餐都是买一份分着吃……
有人说他很贫穷,70多岁仍在公园摆地摊从事拍照工作维生,但有人说他很富有,他向母校捐款捐物数百万元,惠及学子。一切的评价,对杜成国先生来说都已不重要。他内心犹如一块明镜,知道怎样的生活对自己来说才最有意义。现在,在许多活动上,人们都能看到杜成国先生与太太忙碌的身影,他们义务用镜头为大家记录下珍贵的瞬间。“一箪食,一瓢饮”,生活清贫,但精神s是十分富足的。
嘉庚精神之折光
果戈里说:“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滴水之恩,当ト报。这位再平凡不过的老华侨,用最质朴的行动,表达了对母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他点点滴滴的付出,他慷慨无私的精神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扬,荣誉纷至沓来:
2012年杜成先生荣获“中国新闻社服务40年荣誉员工奖”及“中华爱国英才长城贡献奖”;2013年9月22号,在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十周年年会上,杜成国先生被授予2013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K荣获“中国公益事业艹龉毕兹宋铩钡娜儆称号,同年11月份,应邀参加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主办的2013中国经济发展论坛,K荣获“2013中国经济人物”荣誉称号;2014年1月11日在***国宾馆,荣获“艹霭国华人奉献人物”及“十大爱心公益影响力人物” 荣誉称号,同年还荣获“世界艹龌人奖”“捐资兴学功在千秋金质奖章”;2015年,杜成国先生出席第六届中国时代风采徵评活动总结表彰大会,获授予“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特别贡献奖”及荣誉证书,同年再获“最具爱心慈善楷模”“中华慈孝爱心形象大使”称号;2016年被今日华人出版社评为“年度艹鋈宋铩薄…因此,杜成国先生也被誉为“嘉庚精神之折光”。
面对一切的嘉奖,杜成国先生s十分坦然:“我们是处於生活水平之下的人,是最弱势的社会群体,但在活着的时候,辛苦一点、少吃一点、少睡一点、累一点、瘦一点,都不能算什麽,只要能蚨嘧鲆坏闵剖拢我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子女,中间对得起良心,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他谦恭朴实、澹泊名利,对家乡故国无比热爱,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正是对嘉庚精神的最好诠释。这位年近八十的长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令世人感动,是一代代学习的楷模!
正如第六届“中国时代风采徵评活动”评委会对他的评语:“您寓居香港,s时刻烨W婀的复兴和发展。您对自己的生活锱铢必较,s把半世的身家捐赠给国家文化教育事业。您高尚的情操,月印万川的博爱情怀,及对故国的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