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华北山区生活着一种独一无二的豹:华北豹。像华南虎一样,华北豹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通常被民间叫做“金钱豹”“老豹子”。在过去,华北豹曾广泛地分布于黄河以北的多个省、自治区。随着森林的消失和人类活动的扩张,如今华北豹仅出没于一些人口密度较低、森林保护较好的少数山区。借助红外触发相机技术,可以对华北豹进行细致的野外观察。
红外相机揭秘华北豹
华北豹数量稀少、活动范围大,且生活在地形崎岖、人迹罕至的山区,因此对它们的研究难度非常大,依靠人工方法持续追踪和观察华北豹几乎不可能实现。在中国,关于华北豹的野外研究非常欠缺。它们分布在哪里、数量有多少、生活习性如何?在过去,我们对它们的野外生活几乎一无所知。
只有了解这种日趋濒危的大型猫科动物,才能对它们加以保护,这是基础。目前已知的华北豹最主要的分布区域,包括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太行山等在内的华北诸多山脉。从2007年开始,由志愿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民间环保团队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简称猫盟)开始对太行山中段的华北豹种群进行科学研究与保护。通过合理布置红外触发相机网络,从影像记录了解华北豹在野外的行踪,进而对它们的生态习性进行分析和推测。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红外触发相机对野生华北豹的生态习性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
从最早的自制胶片式红外触发相机开始,到现在开始在数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布设红外触发相机网络,猫盟正在尝试系统地长期监测华北豹及其猎物西伯利亚狍、野猪等兽类的种群动态和野生现状,希望以此揭开华北豹的野外生活之谜,从而为保护华北豹提供直接依据。
太行山里布设红外相机
可即便有了红外触发相机,在野外拍摄到华北豹也并不容易。一只华北豹的活动面积可能达到数百平方公里,如何在这么大的区域里准确地找到华北豹的必经之地,然后安装红外触发相机呢?在这里,传统的野外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人员必须长年累月地奔走于山林去寻找和观察豹留下的种种踪迹,如挂爪(地面的刨痕)、树挂(树上的抓痕)、粪便、足迹、食物残骸等。
然而这些并不是安装相机的唯一依据。事实上豹有其习性特征。它们会在山里选择一些地方作为巡视领地的必经之地,也会有偏好的道路选择。有时候它们追随野猪和狍子来到一些地方留下痕迹,但可能很久之后都不会再光临。只有通过长期的野外观察,才能了解它们的活动习惯,最终确定豹最有可能经过的地点作为红外触发相机的安装位置。这是一个充分了解自然环境的过程,积累了动物、植物、地理等多方面的经验,充分了解其所处的环境,豹究竟会出现在哪里,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它们有多少?都分布在哪里?如何用红外触发相机来探知华北豹的种群呢?
豹身上的花斑提供了解决方案。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每一只豹的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对比拍摄到的华北豹身体上的斑纹,就能对比识别出每一个豹的个体。通常来说,需要尽可能拍摄到豹体侧的斑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再为每只豹建立起斑纹档案,记录下的多角度斑纹特征,才有利于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监测。
当然,光能识别出豹的个体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知道每只豹活动的领地范围,这样就能知道它们是否会接近村庄、是否会穿越公路、是否会伤害家畜。再者,它们的猎物包括什么、猎物够不够多、在哪里产下小豹……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研究方法:基于领地范围的相机网络布设。用均匀的网格来划分豹可能活动的区域,在每个网格里寻找豹可能出现的地点安装红外触发相机,再结合个体识别技术,就可以知道每只豹大概的活动范围了。
镜头中的华北豹王国
7年来,在山西中部晋中市周边的太行山里,猫盟使用红外触发相机逐步构建成一个监测网络。在山林里默默工作的仪器们忠实地记录着山里发生的一切,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野性世界。
先后共有12只成年豹和4只幼豹出现在这些相机面前。我们为每只成年豹编号,雄性个体用M(Male,雄性)来表示,雌性则用F(Female,雌性)。具体情况如下:
华北豹成年个体监测记录
我们发现,在这些年里共出现过4只雌豹和8只雄豹,雌雄比例达到1∶2。雌豹表现出比雄豹更加稳定的特性,它们中的大多数会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里稳定存在。8只雄豹中只有3只显示出定居的现象,其他5只都是短暂出现然后消失。这些游荡的个体往往都是在寻找雌豹或者是刚刚成年正试***建立领地的雄豹。有趣的是,其中两个雄性定居个体M1和M4,在一些监测视频中还显示出它们密切共同活动的轨迹。经常是一只走过后仅1分钟左右,另一只就尾随而来,甚至有一次出拍摄到一头野猪追着M1从相机前跑过,几十秒后M4又跟随它们出现在相机前。
通常豹成年后都是单独活动,仅在期间雄豹会和雌豹短暂地在一起活动,且雄豹的领地意识较强,往往会驱逐领地内的其他雄性个体,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那么,M1和M4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通过影像我们推测它们或许是兄弟俩,刚刚成年离开了母亲,却仍习惯性地在一起活动,甚至可能会在捕猎时并肩作战。随着逐渐长大,它们分道扬镳各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M1在这里一直存在到2011年,而M4则早在2009年底就消失不见了。
真正的“霸主”是雄豹M2,从2008年至今,它一直出没于我们监测区域内的广阔森林里。它出现时已经是一只单独活动的雄豹,这就意味着在当时它至少已经1岁,到2014年至少已经7岁。M2的领地范围大得惊人,涵盖了至少3只雌豹的活动范围。2014年夏季再度监测到它时,它的鼻子上有个伤疤,或许是它为了捍卫领地而与其他雄豹战斗的结果。
除了华北豹外,红外相机网络还清晰地显示出豹的猎物的大致情况。在华北山地,豹的猎物来源广泛,从超过50公斤的野猪再到松鼠、雉鸡等小动物,都有可能成为豹的食物。然而豹最重要的猎物是西伯利亚狍(俗称狍子)和野猪。
我们必须知道豹主要猎物的种群情况,才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豹的生存质量。但是野猪和狍子身上并没有明显的识别特征,如何通过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的影像来估算野猪和狍子的数量呢?我们通过对野猪、狍子的拍摄次数和拍摄数量进行统计,再结合这些动物的一些生态特征如平均移动速度等,就可以算出这些有蹄类动物的相对密度了。
除了野猪和狍子,华北豹还有许多其他邻居。豹猫、赤狐、猪獾、狗獾、岩松鼠、花鼠、野兔、环颈雉……这些都是红外相机前的常客物种与豹、野猪、狍子一道,构成了太行山的华北豹王国。
红外相机透露更多信息
红外触发相机网络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野生动物的种群动态,为整个栖息地的保护提供了依据。各种动物的数量波动情况,比如狍子和野猪的数量是否在减少,野兔今年的数量与去年相比增减情况如何等,都是分析栖息地质量依靠的最基本数据。而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气候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导致?通过数据的分析,就可以对生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说,通过监测数据发现,放牧可能不会对成年豹的活动产生太大影响,但却会明显影响到其他有蹄类如野猪和狍子的活动习惯。在夏季牧牛较多的区域,这两种主要有蹄类动物活动会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直至冬季牛群下山之后,有蹄类动物的活动才逐渐恢复。显然,有蹄类猎物的活动规律也会影响到豹的活动规律。豹会尽量寻找猎物丰富的区域,但是当它们难以找到猎物时,就会攻击进入到它捕猎区域的牛、羊等牲畜――这就会导致人豹冲突。当了解到豹攻击牛的本质原因后,就可以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红外触发相机就像是忠于职守的哨兵,它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在丛林中,永不停歇地记录着山林里的野生动物们。善于使用红外触发相机,必将会在华北豹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