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全科医学在欧美发轫。而真正建立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英国至今仍保留了全科医生的称谓,美国称之为家庭医生。欧美国家对于家庭医生的需求常见而广泛,也因此。家庭医生不仅是国民健康的第一守望者,而且还相当“强势”。
家庭医生不仅在医疗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也频频出现在美剧之中,他们虽然不一定是主角,甚至仅仅是一个一闪而过无足重轻的角色人物,但大洋彼岸的中国观众却对他们印象深刻――专业的医疗知识,温柔相待的服务。
事实上,在美国,95%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医生。同样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家庭医生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家庭医生的作用举足轻重,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世界家庭医生日”,以此表扬家庭医生在全球医疗系统的重要角色,并凸显家庭医生的重大贡献。
而中国也距离家庭医生越来越近。今年6月,由***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2016年,将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必须接受全科医院轮训
18世纪,全科医学在欧美发轫,而真正建立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英国至今仍保留了全科医生的称谓,美国称之为家庭医生。
欧美国家对于家庭医生的需求常见而广泛,也因此,家庭医生不仅是国民健康的第一守望者,而且还相当“强势”。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想要成为一名家庭医生自然是不容易的,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也不为过,每个国家的培养体制有不同,但在严格这一特点上却是共通的。
在美国,培养一名家庭医生大概需要10余年,医学生要通过4年学习获得本科学历,再经过4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需经过一年的实习医生培训才能参加行医资格考试。之后,至少在各科室实习2年,才能参加全科医生职业医师资格考试。
当然,实习时的培训过程相当严格。首先,医学生要向有培训资格的医院或诊所提出申请,经过面试后才能进入培训人员名单之中。其中无论是面试还是培训都会有一定的淘汰率。培训过程中,除了在科室进行临床医学的培训,还要进行医学伦理、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等学习。
培训结束后,迎接医学生的将是一场被称为“Board Certified”的考试。这场考试是医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家庭医生一道门槛,对于达到考试标准的考生才能够颁发证书。但是,这仅仅是成为家庭医生后的第一次考验,拿到“BoardCertified”并非一劳永逸。按照规定,美国所有的家庭医生无论年龄无论资历,每7年还要重新考一次,在不断的考试中,会有部分不合格者“掉队”,他们将被吊销执业资格,只有合格者才能够继续执业。美国对于家庭医生的考核不仅包括临床技能,还有医学伦理和人际沟通技巧等等,这一点在全球范围看算是比较全面的考查方式。
美国的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诊所,雇佣护士,也可以身兼二职,与医院签订工作合同的同时,兼顾家庭医生的角色。对于后者来说,他们既可以从医院获得一份固定的薪水,又可以拿到家庭医生应得的薪酬。不过,对于大多数家庭医生而言,他们则更倾向于单一的门诊工作,以防分身乏术。
以资质审核严格著称的还有英国。英国的家庭医生全部是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并在皇家医学会注册的医师,无论在医学知识还是临床业务水平方面都非常全面。曾经作为英联邦一分子的澳大利亚对家庭医生的要求更高,非常重视家庭医生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会定期对家庭生进行专业评估,也因此,澳大利亚的家庭医生在提高个人业务水平以及服务水平方面往往下足了功夫。
作为国民健康的第一把门人,家庭医生为当地居民提供者从出生到死亡的全方位医疗服务,涵盖了预防、诊疗、保健、康复等各个领域。例如,在英国,家庭医生除了对常见病、多发病等进行处置之外,还专门配备了一名健康协调员,协助家庭医生进行医疗活动,包括签约、预约等等。在美国,人们生病了一般第一时间会联系自己的家庭医生,而由家庭医生做出基础的诊疗方案。
看护家庭中每一个人
显然,国外的家庭医生并不是一个专为富人服务的“高大上”角色,办理了医疗保险的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甚至,有些家庭医生兑现着对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健康承诺。
苏晓云算是在美国的华人“二代”,她的父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移民美国旧金山,苏晓云就出生长大于此。苏晓云说,在美国,如果有医疗保险,首诊基本上就要联系家庭医生,这一点与中国的看病流程有很大区别。
据苏晓云介绍,美国的医疗保险大体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主要针对的是退休者和残障人士,再加上州***府为低收入居民提供的保险以及退伍***人医疗保险。私人医疗保险基本分为三类,一种是适用于低收入人群,保险费用相对低廉,参保后由保险公司指定家庭医生,如要转诊则需经过保险公司同意。第二种是适用于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这类人参保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考虑是否选择家庭医生,其实大多数都会选择。第三类则是“高大上”的医疗服务,针对富豪阶层,可以同时聘请多名家庭医生。
苏晓云告诉《小康》记者,现在她的家庭医生陪伴了她整整30年,从她出生到成为一名新晋妈妈,“我相信我父母当初的选择”。在苏晓云看来,家庭医生不仅了解她的全部健康状况以及家族病史,而且更重要的是,苏晓云愿意将“性命相托”,这种经年累月建立起来的医患互信关系才是她最看重的。苏晓云举了个小例子,她的女儿感冒咳嗽,晚上就发起了烧。那是女儿出生后第一次发烧,苏晓云自然紧张坏了,“凌晨一点,我忍不住给我的家庭医生打了电话,还带着睡意的他先是耐心地听我讲了孩子的症状和表现,然后肯定了我物理降温的做法,又给了些用药的意见。”苏晓云说,基于对于家庭医生的信任,她的紧张焦虑慢慢缓解了。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家庭医生人数约占临床医生总数的60%,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分流转诊、会诊、综合转会诊报告,同病人探讨诊疗计划,并定期随访。家庭医生的服务方式基本是门诊和家访两种,在没有疾病时负责按不同年龄需要进行预防教育和健康普查等工作。
资质与口碑,是美国家庭医生的两张“金名片”,保险公司更愿意与资质优良的医生合作,家庭医生通常不会为自己做广告,更多的是依靠平时积攒下的口碑。患者之间会口口相传,把自己信赖的家庭医生介绍给亲朋好友,亲近的人共用一个家庭医生的现象也很常见。另外,人们更愿意选择离自己家近的家庭医生,方便就诊与随访。
在德国,《健康保险法》明确规定了家庭医生首诊制,无疑,从法理上对家庭医生的角色进行了定位。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德国居民在选择首诊医生和转诊医生时有较大的自,需要转诊时由居民和家庭医生共同决定转诊到哪家医院,并非由家庭医生独自决定。澳大利亚同样实施的是家庭医生首诊与转诊制度,每年澳大利亚家庭医生接诊总量占门急诊总量的96%。只不过居民拥有的自比德国还要大一些,居民拥有可以随意更改家庭医生的权利。这就意味着澳大利亚的家庭医生相对压力更大一些,为了吸引和留住患者,他们更要在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上不断精进。
不经家庭医生转诊不予报销
不少国家为了保证家庭医生首诊制得到落实,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最有效的恐怕就是,不经过家庭医生转诊就不予报销。这对于欧美等医疗费用高昂的国家居民来说,无疑是发挥了最大约束力。
英国***府也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了国民接受***服务的权利。具体而言,***府根据家庭医生的签约数量及按人头购买服务,把相应的资金支付给家庭医生。其中关键的一项支出便是转诊***费用。也因此,英国参保居民如果想去专科医院就诊,必须先过签约家庭医生这一关,除非出现家庭医生无法诊治的病情,才可能转诊。如果不经过家庭医生的转诊,自行去专科医院就医,就等于放弃了报销这一福利。
美国约有80%-90%的健康问题可以在家庭医生那里得到妥善处置,仅有少数患者需转诊至专科医院就诊。如遇到无法解决的病患,家庭医生会与相应的专科医生和医院取得联系,在确认对方可以接受患者时,将患者进行转诊,当然,这个过程中,家庭医生需要向专科医生提供完整的病历记录和诊治纪录。转诊费用也需要由保险公司按人头对医疗服务提供方进行定额支付,而不经过参保人之手。
家庭医生的地位得到了强势巩固,并作为一种传统在欧美国家得以传承,那么,家庭医生的收入来源如何保障?是否存在以药养医的状况?
不同国家的家庭医生收人来源也不尽相同。英国家庭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府津贴,再加上部分收费项目的费用。德国与英国都是***府购买医疗服务,在德国,保险机构向居民筹募资金,然后与医师协会签订合同,向医疗机构或医生购买服务。据了解,支付方式主要包括按工资付费、人头付费及服务项目付费。澳大利亚的家庭医生主要来源也是***府。
至于公众最为关心的医生与药商之间的关系,美中诺博私人医生集团创始人郭伟曾经在媒体上提到,在美国,家庭医生可以给患者开药,但是其诊所没有权力卖药。虽然不能够卖药,但是家庭医生还是可以给患者推荐药物,这样医生是不是还是有可能拿回扣?郭伟称并非如此,美国法律规定医生只要从药商那里得到礼物或钱超过25美元(不是一次得25美元,而是所有药商的加起来)就要受到审查,医药代表如果要请医生吃饭,医生还要自己付钱。另外,家庭医生的诊所也不会随便给患者打点滴。正因如此,家庭医生少了与药商之间的利益纠葛,更容易在患者的角度给出最为适合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