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父亲胡传,是一位精明且具有相当威力的人: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一位稳重、大度、坚忍、有骨气、有毅力的人。
1893年,胡适两岁。他随父母从故乡徽州来到台湾。父亲胡传在台湾边防任职,经常往来于台南、台东等地,但只要一有空,胡传就拿出亲手做的红纸方字教胡适。胡适很聪明,一学就会,深得父亲喜爱。不到一年,胡适已认识近千字。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时任知州的胡传深感局势不妙,他提早将妻子和小胡适送回故乡,远离战场。坚守台湾之时,胡传患了重病。胡传临终前念念不忘书写遗言,让冯顺弟一定支持胡适读书,勉励胡适读书成才。
胡适刚满3岁就进了学堂。他念的第一部书是父亲自编的《学为人诗》,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如“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症;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他念的第二部书是父亲自编的《原学》,是一部略述哲理的书。
冯顺弟是胡传的第二任妻子。凭着丈夫的-遗言,才赢得了操纵大家庭财***的二哥的同情。她不惜重金厚待教师,让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胡适,所以胡适幼年所受教育有其独到之处。
在胡适做错事时,母亲当着众人的面决不责罚他。为小胡适留下面子和尊严。但无人在场时,母亲会发怒,十分严厉地责罚他。在母亲的管束下,胡适渐渐养成了和气、宽恕、体谅的做人习惯。
“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小胡适读的《学为人诗》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形成了天生的叛逆性格。警醒、谨慎的母亲对他进行了长期的做人训练,压抑了胡适“率性”的一面,使他那天生的叛逆和怀疑只能伺机而动。
胡适少年离家,在他的求学生涯中,他不曾忘记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人格示范。父亲当年仕途不济,独辟蹊径,转向边防防务,获得了成功。胡适后来治学时,也是不愿屈居人后,而是开创新局,做“开风气”的人。他也不曾忘记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人格示范。母亲以身作则,训练了他9年,让他学得了好脾气和待人接物的和气,学会了宽恕人、体谅人。
时光飞逝,蓦然回首,最终成为一代思想大师的胡适身后曾站着的是他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和母亲。
名人讲课艺术/张雨
(一)
林纾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一门课被排在下午二三时。一天,林纾看到学生昏昏欲睡,便把课本一合,说道:“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为之一振。林纾接着说:“有一个风流和尚,一次经过一座桥,看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学生此时已集中精神听他讲故事,但林纾此刻却不讲了。学生请他继续讲那个风流和尚见那个美女过来后怎么样。他风趣地说:“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走了。”此时,学生们哄堂大笑,睡意全无。接着,林纾继续给学生讲课。
(二)
1936年,钱玄同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一学生请他举个例子。他说:“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形象俊美,特别是一口洁白又整齐的牙齿,使人注目。女艺人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应邀赴宴陪酒时,她坐在宾客中很不自在,尽量避免开口。有人问话,她万不得已才回话,且一概用‘闭口音’,避免发‘开口音’,这样就可以遮丑了。如这样的对话:‘贵姓?“姓伍。“多大年纪?’‘十五。“家住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这些回的话都是用‘闭口音’,可以不露齿。等到这位女艺人牙齿修复好后,再与人交谈时,她又全部改用‘开口音’,于是对答又改成:“贵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住哪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
学生听后无不拍手叫好。
责编/玉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师胡适身后的父爱和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