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国插花首重意趣,形式次之,而后色彩。拈一束清香以供佛;折柳赠人,诉之以情;或造无可名之形,都是中国人自古生活艺术着重意趣的体现。
花艺传千年,总有后来人
提到浣花草堂,你首先想到的多半是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事实上,在成都芳邻路上,还有一家“浣花草堂”,是台湾花艺教授操瑞芸所创办、专门教授插花艺术的花艺教室。
2000年,因在成都生活了十多年之久的同窗好友相邀,操瑞芸陪孩子来到成都读书和生活。当时除了给孩子陪读之外,并无事做,她便与友人在成都开了一个咖啡店。出乎她意料的是,成都人的习惯是到咖啡店喝酒,加上当时赶上***,生意一直很萧条。闲着也是无聊,学习了十多年花艺的操瑞芸,便随手插了几件花艺,摆在咖啡店中。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她苦心经营的咖啡少人问津,没想到随性的几件插花作品却引起了来客的关注。从那以后,找操瑞芸学习花艺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她索性关掉咖啡店,开办了这家名叫“浣花草堂”的中华花艺特约教室,至今已培养了数千位学员。
中国的插花艺术真正进入文化领域,大约是在汉朝。河北省望都出土的东汉古墓上有一幅壁画,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大概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唯一的早期插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插花主要被用于佛堂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并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隋唐盛世,插花开始在宫廷中盛行。这时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有了系统的技术手法和规定。比如说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开时节,宫廷中都要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开始不局限于花朵,而是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皆可使用。插花器具也由铜或瓷的盘盆容器,扩展到竹筒、漆器。这时的插花追求自然情趣,朴实而又不失洒脱。
进入文风昌盛的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成为文人四雅事(即焚香、挂画、插花、品茗)之一。此时的插花艺术不只怡情娱乐,亦以此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选用深有寓意的梅兰竹菊等上品花木,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
元代插花风格则以个人主观意念为主,为自己而插,属于超现实主义的浪漫派,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被人们称之为“心象花”。
明代是插花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最后的辉煌。这时的花艺追求参差不伦,意态天然。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这一时期,中国插花理论日臻成熟,许多插花艺术专著相继问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响最大。书中对构***、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袭明代传统风格,流行写景式插花、组合插花和谐音式插花。但是纵观清朝三百年,插花艺术始终处于一个下坡时期,得不到重视。花道在此时开始衰落。近代以来,战乱频频,民生疾苦,凝聚着中华文化精髓的插花艺术,在民间几近消失。
1986年,一群有志于复兴插花文化的人,在台湾发起成立了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操瑞芸教授便是其中一员。在成都教授花艺十年的她,俨然已是这个圈子里的插花大师。回想起当初创办“浣花草堂”,她笑道,“我十几岁就学习花艺,本是为了陶怡情操,未曾想因缘际会下,从一个花艺爱好者走上了花艺教学之路。”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走进古色古香的浣花草堂,融入草堂中馨柔淡影的灯光里,掬起轻灵的双手,浣起心中的花朵,在悠闲古意的空间里拈弄花草,闻着花味,想不惬意也难。
且放下那些纷纷扰扰吧,静下心来,做一次花客,赏一次花道表演,听一堂花艺课程,尔后自造属于自己的花景禅观:花空,在美色中超越美色,在绚丽中回归内心,在多彩中寻求静雅。
我国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插花的最高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插花艺术家毕生追求的目标。插花作品是人们利用自然界植物的花、枝、叶、果、根等为素材,经过巧妙的构思,遵循构***原理而创作出来的花卉艺术品。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是“天人合一”的结晶。
与同是“雅道”的茶道和香道相比,花道更接近艺术,而且更像是一门综合艺术,与建筑、园林、雕塑、文学等艺术门类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不仅如此,花道比茶道和香道更加接近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层面,在广大的公共空间和普通的居家环境中,都更加具有生活审美的实用性。
插花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而是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以情动人,溶生活、知识、艺术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现代艺术插花不过分要求花材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但十分强调每种花材的色调、姿态和神韵之美。艺术插花最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对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几乎没有限制。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七大花器内,皆可造化无穷奥妙的插花作品,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
“中国插花与西洋插花不同,中国插花首重意趣,西洋插花首重色彩。”操教授解释道。欣赏过草堂里的几件插花作品后,这种说话似乎得到了印证。跟色彩缤纷的西洋插花相比,东方花艺作品则更加淡雅,色彩并不炫目,但却意趣高远,大有深意。
关于选材和色彩的搭配,袁宏道写的《瓶史》中,用最简洁的语言阐明道:“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操教授的观点亦如是,“搭配颜色时,你只要记住,不超过三种颜色即可,否则将会显得杂乱。插花并不讲究花材的数量和花的华丽。在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茶室里,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轮向日葵等简单的花草就能营造一种幽雅、返朴归真的氛围。”
与西方插花的追求几何造型不同,东方插花更重视线条与造型的灵动美感,其花型由三个主枝构成,因流派的不同称“主、客、使”、“天、地、人”、或是“真、善、美”。操教授更是形象地将中国插花的三大元素比喻成君王、宰相、大将***。插花时,先选取一枝主干作为将***,再加上一枝辅佐的宰相,一枝作为主焦点的君王,稳坐宫中。
“品茶要懂得分享,插花要懂得取舍。”操教授强调说,“在修剪枝条时,首先要去掉花卉的残枝败叶,根据不同式样,进行长短剪裁。总之看起来杂乱的枝条,便可剪掉,注意整个构***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跟水墨画一样,要学会留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
最后,插花作品是为美化环境服务的,东方插花讲究插花作品与环境的协和。环境、音乐、诗、书、画、配件与插花作品需有机结合,浑然一体,达到插花创作的目的,这时,才算全面完成了插花作品创作的任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
中国插花首重意趣,形式次之,而后色彩。例如:拈一束清香以供佛;折柳赠人,诉之以情;或造无可名之形,都是中国人自古生活艺术着重意趣细致的体现,常把花草赋予人之感情,由敬爱自然而化同自然,继而在插花创作上呈现出来。
花有花语,花语其实就是插花人的心声。以花为伴,将花当成有生命、有灵性的知心朋友,看其插花,可窥心境。如荷花,根生长在污泥里,花和叶却高高立于水面,“出污泥而不染”,称之为“净友”,是清净圣洁、品格高尚的化身,常用于佛教用花;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被尊为“花中之王”,称为“贵客”,是富有显贵、兴旺发达的象征,曾是唐代宫廷插花的主要花材;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零落成灰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被称为“清客”,有清高淡雅的性格特征;,常与隐士为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来是隐逸淡泊之风骨……
“选什么花,要看你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先立意,再选材。你要表现什么节气的插花?用在厅堂、佛案还是雅士书斋?”操教授微笑道,“插花,不仅要在技术上下功夫,更要在心上下功夫,你要去体会它,修持它,路才会越走越好。”
为了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体会,操教授以现有的几样花材和案上的一个古雅花盘现场创作了一件插花作品。她熟练地修枝,灵活地将雪柳、白玫瑰、红鸡冠、灯苔、高山羊齿搭配起来,在白色的碎花中出现了一团艳红,造型优雅,又似有深意。她解释道,“现在是冬日,这件插花,我表现的就是大雪纷飞中的一抹暖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斯人插花,花叶就是人当下的心境。宋代文豪欧阳修曾插花百瓶,醉饮其间。并有诗曰: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赏,莫教一日不花开。好一句“莫教一日不花开”,赏花者,何尝不是在读自己的心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浣花草堂:莫教一日不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