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库区、滩区移民安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对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黄河三门峡水库、长江葛洲坝、飞来峡等五个工程的移民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滩区移民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库区、滩区移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移民 安置 对策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修建各类水库及相应的水利工程约8.6万处,涉及人口约4.1亿、耕地约3300多万hm2;在全国建成水电站4500多座,年均生活及工业用水量300亿m3,灌溉农田面积1600多万hm2。各类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工程建设区内人口的搬迁和安置;因此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里包含着千百万水库移民的牺牲和风险。水利工程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移民安置,而移民安置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实际操作难度大,涉及国家、集体、个人利益,长远和当前利益。研究表明,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库区、滩区移民问题所引发的矛盾将更加尖锐。主要表现在迁移地人多地少的矛、收入差距、发展落后和社会稳定等。移民安置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一部分移民还不能摆脱贫困。水库移民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真正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目前的滩区、库区移民工作的存在的问题与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滩区、库区移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基础。
二、我国库区、滩区移民经验分析
(一)长江三峡工程
我国三峡工程共移民113万人,采取“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多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乃至世界移民安置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长江三峡工程在移民策略上,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即统筹使用移民资金,合理开发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妥善安置移民生产;在移民安置上注重保护、发展安置区的生态环境,严格按照移民安置容量和留有余地的原则安排移民;在投资使用上,用三峡工程建设机遇,以移民补偿投资为启动资金,发挥移民资金的集聚效益,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率。同时,“以农为主、以土、以人为本”安置原则,重视移民利益,在搬迁中采取“相对集中到县乡,分散安置到村组”的安置方式,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为移民落地生根打下基础。
(二)黄河小浪底移民
黄河小浪底移民是严格按世界银行要求程序实施的大型移民项目,移民安置总人数17.18万人,是与国际接轨的移民安置范例。小浪底移民安置虽然与三峡移民在淹没特点和自然环境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但开发性移民方针和主要***策基本一致。小浪底移民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而不是单纯的征地搬迁;②移民安置应坚持以农业安置为主,以土地为依托,充分保证农业安置人口基本土地需求;③在移民安置过程,重视、加大移民参与程度;④在工程建设上等领域,强化移民安置过程的监测和评价。
(三)黄河三门峡水库移民工程
三门峡水库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未,是黄河干流上第一座综合水库,也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水利项目。库区涉及陕西、河南、山西3省的11个县、40余万移民。三门峡水库搬迁安置由于当时经验缺乏,和经济条件局限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多,影响很大经历了搬迁、返库、遣返、再返库的痛苦过程。移民面临主要问题为交通不便、水源缺乏、土地贫瘠;在经济上移民搬迁后经济水平下降,生活贫困;在社会保障上存在用水、住房、医疗与受教育难等问题。移民抢种土地,并滞留库区事件从移民工作开始一直贯穿到处理遗留全过程中。
(四)长江葛洲坝移民工程
葛洲坝移民工程开始于1970年,1988年结束。移民总人口2.35万人。葛洲坝水库移民开始于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发展于市场经济时期。由于葛洲坝水库移民安置是在高度“计划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由于缺乏市场机制以及有效的保障,移民安置完后问题就逐步凸现出来。人多地少、就业难、生产低和生活困难问题在最初的10年内表现突出。葛洲坝移民工程表明移民工作中需要重视移民用水、住房、交通等问题;注重移民安置点的选择,保证移民长远的生存与发展目标;加强移民安置后生产发展培训,帮助移民适应当地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技术。
(五)飞来峡移民
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东省清远市,库区移民4万人。移民原居住地人多地少、基础设施薄弱、用水、交通、医疗和住房差。飞来峡的移民安置措施依据其自身的条件,采用了一种“离乡不离土,城乡联动”的安置模式。即在充分考虑移民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把解决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与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起来,将较多的移民相对集中地安置到集镇的方式;减少了库区后靠安置的压力,缓解征地压力,减少荒地开垦。同时依托库区移民搬迁的机遇,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库区经济与周边城镇良性的联动效应。
三、我国库区、滩区移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工程建设、轻移民安置,导致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脱节。工程建设进度快,质量高,而移民安置工作滞后,质量低。在工程施工前,往往人为低估安置人数和安置的必要条件,进而降低补偿标准来减少工程造价,致使移民区缺乏经济发展源动力。
(2)环境容量研究不足,移民安置规划不合理。在预期规划中,对安置区环境容量研究不足,片面强调就近安置,造成安置区规划不合理,人口密度过大,人地关系紧张,资源不足,导致安置区经济发展滞后,移民生活质量下降。
(3)重搬迁、轻安置,移民可持续性发展不足。移民工作侧重土地征用和补偿,忽视了重建失地移民的生产体系,以及为移民创造基础设施配套的生活环境和就业技能。在补偿方法上,重淹没补偿,忽视了库区开发建设。移民安置没有很好地同库区、安置区的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库区、滩区移民没有因工程的建设发展享受到实际的利益。
(4)深入研究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的建立。在移民***策机制上缺乏深入研究,对如何扶持移民发展生产,安置生活,移民享有哪些优惠***策等,也未能形成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移民的利益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策支持。在移民过程中,对安置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监管,移民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更没合进行科学的评估,移民的利益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策支持。
(5)增加了移民区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移民外迁安置中,部分地区忽视了社会文化结构、生活习惯差异、民族差异等因素,缺乏对新老居民的思想和心理的引导,以致移民问题成为影响滩区、库区和安置区社会稳定的隐患。
四、我国库区、滩区移民工作对策研究
基于对我国几个大型的库区、滩区移民做法与问题的剖析,解决对策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在尊重移民“故土难离”的传统情结上,可采取开发性的移民***策,实行“以人为本、以土为本”的原则,在统一安排的基础上,移民可以自愿选择去处和就业门路。
(2)补偿到位。***府可采取资金补偿、后期扶持、优惠***策等多种补偿方式,专款专用、确保补偿到位。
(3)规划合理。移民安置规划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到可持续性。
(4)依法移民。建立系统全面的移民法制体系,把移民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有效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允许和鼓励移民参与促进移民工作的规划、监督和执行过程,进行移民监测和移民安置评价,调动移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结论
滩区移民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迁移、安置、重建中,移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巨大的冲击,在迁移后遇到许多新问题。本研究对我国五个主要滩区、库区移民工作搬迁经验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库区、滩区移民现状与特点,对我国库区、滩区移民工作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春美,曾庆连. 我国水库移民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探析[J]. 农业考古,2008.
[2]马力,夏立忠,李运东,杨林章,吴电明,程训强. 三峡库首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移民经济状况及移民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
[3]白由路,李云霞,李有田,赵天义,刘月才.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温孟滩移民安置区土壤质地与肥力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
[4]陈仁禹,阎国平,刘平. 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的回顾与思考[J]. 水力发电,2004.
[5]谭宇,石念.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人口满意度评价分析[J]. 经济论坛,2008.
[6]马振友,张治昊,戴清,袁玉平. 飞来峡水库库区移民安置新思路的分析与评价[J]. 水利建设与管理,200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国库区、滩区移民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