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列昂・卡那报告了一个5岁男孩唐纳德的奇特症状:“他旁若无人地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记忆力惊人,但却分不清你我,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他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但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中的轻微变化却不能容忍。”列昂・卡那引用“自闭”这个概念,把这些症状称为“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
这是一种特殊的病,在被发现后的几十年中,人类一直未找到病因及有效的***方法。得病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遴选一样,一个个都异常的纯洁、漂亮。可他们却对世界上的一切缺乏应有的反应。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安排违背。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这样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一词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医生伊根・布鲁尔于1911年提出。他将孤独性的退缩,拒绝交往及反应障碍描述为精神***症的伴随性特征。直到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列昂・卡那发表《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一文,才为之明确命名。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自闭症的概念作了如下表述:自闭症的临床表现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特殊类型,具有继发性的、社会的、情绪的问题,表现为接受性言语的特异发育障碍,同时伴有一些情绪、行动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3岁以前就有的发育异常。
据有关资料介绍,自闭症儿童70%~80%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而且智商在50以下的超过半数,但也有少数智能优秀者。其形成原因主要有遗传性疾病、妊娠期疾病、用药不当或是大脑半球机能障碍。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接受了自闭症不同于精神***症这个观点,肯定了自闭症的发病年龄,在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等方面均有了大致的共识,但在自闭症的归类、诊断等方面仍有分歧。
自闭症儿童什么样?
很多家长常常会问:“什么样的孩子是自闭症儿童呢?”由于不能对自闭症进行生化或基因检测,因此不得不通过对行为的观察来进行诊断。
人际关系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亲情依恋。在婴儿期的时候表现为不爱哭、不爱笑,也不喜欢亲人抱他、逗他、陪他玩;不对母亲或亲人表示依恋情感。随着年岁的增大,其孤独症状愈加明显。二是对别人不感兴趣。眼神常飘忽不定,不愿与人发生眼神交流;对别人的说话、行动毫无反应,像聋子一样;不喜欢参与群体游戏,很少主动找人玩耍或与人交谈。
沟通障碍是自闭症的重要症状,主要表现为语言沟通障碍和非语言沟通障碍。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损害是一种全面性的质的损害,即语言的迟缓或缺陷。社交语言甚少或没有;常出现重复刻板或模仿语言;说话时,咬字不清;说话的速度、音调等异常。经常出现代名词反转,分不清“你、我、他”;说话时词句残缺、不完整或答非所问,使人难以理解其说话的意思。自闭症儿童也不会利用非语言的手段进行沟通。不会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不会使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与人交流感情;常发出自语和自顾自地尖叫。
刻板行为也是自闭症的重要症状,主要表现为对人、物环境要求固定不变。自闭症儿童总是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会因人因地而变;其物品摆放的位置若稍变动,便烦躁不安、吵闹、拒绝;对吃饭、起居、如厕以及出门、上街、走路等均要求按其固定的行为模式。许多自闭症患儿,还有自己独特的“使用身体”方式来进行自我刺激,如:斜眼看人,踮脚尖走路,玩弄自己的声音(尖叫、傻笑、自言自语),刻板地用手摸嘴唇、耳朵或其他身体部位,经常地摇晃自己的身体、不停地原地转圈等。
预防要趁早
预防儿童自闭症的发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别把孩子过分封闭于学习的小圈内。城市居住的现代化使许多人搬进了高楼,这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的环境。因此,应允许或鼓励孩子从高楼走下来到庭院之中,与邻居或附近小朋友玩耍、交往。
2.注重情商的培育,情商即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孩子仅仅有优良的学习成绩是不够的,还须懂得接受别人并让别人接受自己。在培育孩子良好品德的同时,要教导孩子形成好的性情和情感。
3.尽量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包括邻居小朋友相邀的游戏、做作业;包括学校、班级统一组织的文体活动;包括祝贺同学生日、欢送老师等等。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智慧与温暖。
4.为孩子的交友创造条件。不仅应允许孩子走下高楼、走出家门,也应允许孩子把小朋友请进家门。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机会,教给他(她)交朋友的艺术、方法与技巧。
5.培育孩子的自立能力。切忌父母事事包办,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有意让孩子碰碰钉子,尝尝苦头,以磨练孩子的意志力。
“三心”级的帮助
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自闭症基本上会是一种终生性残障,对患者本人,家庭成员,乃至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世界各国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一疑症作了大量的理论与临床研究,都强调自闭症患者的早期发现与早期***的极端重要性。一些专家甚至指出,早期***不一定要等到确诊,在初查结果显示出自闭症症状后就要马上开始。
小儿生后头3年内是大脑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父母应抓住3岁以前这个智力开发的关键期,有针对性的对患儿进行训练。
康复训练的重点是教会患儿有用的社会技能。包括生活自理,与人交往方式和技巧,与环境协调配合,个人行为规范及公共设施利用等基本技能。首先从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开始。例如,教患儿养成定时睡眠,定时排便的习惯。到了一定年龄要教会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由于自闭症儿童行为较刻板,一旦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孩子很容易坚持不变,可以受益终身。其次要有意训练患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尽量给他们创造与人接触的活动项目。教他们一些生活常识,像排队等候,过马路看红绿灯,辨别公厕的男女标志等。鼓励他们自己解决生活问题,像自己买东西吃,自己打扫房间,整理床铺,叠放衣物等。可将训练内容分为若干步骤,按预定目标有计划进行,反复训练至学会为止。
如果患儿表现出某一方面的突出问题,那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家长可采用记日记的形式来观察矫正效果,做到心中有数。 在语言学习方面,家长要帮助孩子创造语言环境,尽量多与孩子讲话,纠正孩子发音,久而久之自然会产生一些效果。如果患儿有明显的不良习惯,可采用系统脱敏的办法矫正。经过反复强化好习惯,不良习惯就会逐步克服掉。对于大运动不协调者,家长应尽量多安排体育项目,如跳绳、游泳、拍球、走平衡木等。这些专项训练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家长及周围的人有极大的耐心,每一件小事都需反复强化多次才会奏效。
总之,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是长期的过程,现在尽管也有一些专门机构帮助训练,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训练上是责无旁贷的。如果不幸有这样的孩子,那么家长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尽量用好的心态(爱心、耐心和细心)和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能,减少其不良行为习惯,使他们能比较健康地成为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