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卫星城是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城市体系层次,它依附城市长生,依附城市发展,与城市密切相连,紧密相关。卫星城产生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分散城市中的工业,缓解当今的城市人口膨胀问题。卫星城的特点是建筑密度比城市低,相对于城市环境质量高,绿化多且对卫星城进行分割。当今很多卫星城是依托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小城镇发展形成,只有一小部分是新规划的郊区和城乡附属村搬迁空地上建设而成。
关键词:卫星城;产生;发展;趋势
中***分类号:P18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卫星城理论的形成
我国卫星城的发展分为三类:首先是港台地区的卫星城发展。由于卫星城建设开始的较早,现阶段卫星城发展较为成熟,因此与欧美发达国家类似,卫星城发展过程中,与母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次是我国大陆东部沿海的特大城市的卫星城发展。这些城市的基础条件较好,经济较发达,因此,城市化的速度和城市建设步伐都非常快,都市化倾向相当明显。由于城市人口大幅度攀升,城区面积相应大规模膨胀,在这些大都市周边的邻近地区正在迅速崛起一批新兴的卫星城,而原有的一些卫星城经过长期发展已经与大都市城区连绵相连,例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向大都市区演化。第三类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都市的卫星城发展。这些中西部地区的大都市一方面正在出现集聚式的大城市发展趋势。
二、我国卫星城的产生
我国卫星城是和大城市密切相关的。从卫星城的基本含义来看,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犹如地球的卫星一般,故形象的称其为卫星城。从卫星城同特大城市城区的距离来看,从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这主要依赖于卫星城兴起的条件与发展前景、特大城市城区的规模和经济能量以及交通运输条件与当初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意识等。从卫星城的人口规模来看,并没有统一的数量标准,可以从四五万人一直到四五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口。这主要依赖于卫星城的产业规模、人口的承载能力和交通运输条件。确认是否成为卫星城的关键,主要是这些新兴的城镇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密切程度。卫星城的兴起和发展,应该是直接受到特大城市的辐射和拉引推进,或者是特大城市人口及产业的分流、配套以及转移。有关卫星城建设理论的先导应属英国著名的城市学者和规划师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他早在1898年出版的《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就提出了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一定规模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兴建一圈较小的城镇,形成一个市镇组合群。在霍华德之后,曾经参与“花园城市”规划设计的建筑师恩温,其实在恩温之前,1915年,美国学者台依拉在他的著作《卫星城镇》一书中,就首先使用了“卫星城”的概念。只是192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恩温明确提出了卫星城的概念和一系列设想。
三、我国卫星城的发展
(一)、发展卫星城的条件
1、大城市的发展
卫星城的发展是依托大城市的发展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和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时,才在客观上产生建设卫星城的要求,并且在主观上具有建设卫星城的可能。特大城市不断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都市病。为了克服与缓解都市病,也为了使自发的城市郊区化合理有序的发展,***府就着手进行“卫星城”的建设计划,同时,作为特大城市的***府,也有财力建设若干个卫星新城。
2、卫星新城发展的环境要求
要使卫星城有发展前景,必须在地理位置的距离上比较适当。例如,选择建设“卧城”为基本功能的卫星城,则应有地势较平坦、地域开阔、环境污染少、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地区。而选择建设有很高产业功能的卫星新城,则应视产业特色而决定选择对象。
3、交通运输和通讯的要求
卫星城与大城市间必须有足够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条件,使广大企业、机构和居民的出行与联系显得十分便利。这样,也吸引企业及其他机构迁移入住或者投资兴业,并吸引居民的就业选择和居住区的选择。
4、卫星城具备的设施要求
卫星城的建设除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外,还应该包括学校、医院、公园、文化、体育场馆、金融、商业服务以及其他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否则将无法使居民安居乐业,也无法吸引企业前来投资经营。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卫星城的建设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转移居民居住区的单一功能的卧城,发展到60年代以密尔顿.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城建设,即十分注重卫星城各类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又建设了工业、商贸、交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因而使其很快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多样的新兴城市。
(二)、国外卫星城的发展现状
二战结束后发达国家卫星城大量出现。英国等国的特大城市周围尤为突出。规划设计的卫星城市打破了以往对母城过分依赖的模式,开始注重强调卫星城的功能健全和相对***性,最初的卫星城建设也逐步演变成“新城”建设。今天,欧美发达国家的卫星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20世纪初中叶开始大力建设的卫星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已经被不断蔓延的城郊化发展所“淹没”,逐步融为一体。卫星城与母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十分广阔的大都市区。由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他们的许多特大城市发展已打破几十年前的郊区化和当初卫星新城的概念与地理界限,形成了在大都市周围内数千平方公里的都市区;以前的中心城区、内城区、外城区以及原来临近的辅城和卫星新城等中小城市,同中心城市之间的意识界限已相当模糊,已经绵延相连,形成了大都市圈。因而发达国家的***治家、行***官员、专家学者相应的不再多谈论建设卫星新城的问题。
四、我国卫星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卫星城理论的发展
卫星城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配合。1923年,美国著名规划师伯吉斯以芝加哥为例,试***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在该模型中,他将城市划分成统一圆心的五个环形区域,这五个环形区域由于每一环向外面一环的侵入而扩展自己的范围,从而造成整个城市的不断扩张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法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书。他认为,克服大都市“城市病”的出路,在于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他主张提高中心城区密度和住宅大楼高度,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大力改善城市交通,全面改造城区,形成全新的“现代城市”概念。 嘎涅的“工业城市理论”。
(二)、增强卫星城设施的发展和建设
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聚集,并以核心功能设施建设带动其所能辐射到的各板块区域的土地开发,促进卫星城土地的节约利用,高效率地使用土地和密切地组织功能,形成卫星城有效的空间增长点,带动相邻土地开发与城市空间成长,从而实现在较高土地成熟度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的土地供应收入,达到卫星新城开发建设资金的平衡。从流动性角度来看,轨道站点周围地区的聚集发展和沿线出行使得这种布局的通行效率很高。把卫星城的商业中心、居住集中区、产业聚集区等人口流动性大的板块如同项链上的珠子一样通过轨道系统连接起来,其他所有密集的、多用途的板块都集中在轨道站点的周围,同时兼顾居住与就业、服务的配比平衡,可以达到如保护空地、在以轨道为连接的板块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等社会效益。
结束语
卫星城作为分散大城市产业和人口压力的空间策略,其开发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所具有的城市空间环境和所具备的经济社会功能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该以理论为基础进行卫星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高芙蓉,城市规划建设时序问题探究[J],重庆建筑,2006年第2期。
[2] 邢海峰著,新城有机生长规划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颜月霞、王花兰,快速轨道交通引导型卫星城市的规划及发展[M],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卫星城发展形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