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顺,在中国式摔跤界是位名人,当运动员时战绩优秀,做教练后弟子数百。看着中等身材却异常威猛壮硕的他,能联想到他当年在赛场上的雄风。如今虽说岁月在这位汉子身上又添了几分成熟的魅力,但在训练场上,给弟子们传授中国式摔跤时,他依然“打闪纫针,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这一番力量对决的繁华出场,与夜晚静穆的教学楼,刚好形成反差。
食禄变卖艺 祖上那些辛酸事
李德顺教练的祖上,曾任职于清朝善扑营。还是清康熙年间,有一支清廷内卫部队组建起来。这支队伍由一群少年组成,他们就是前面文章提到过的,曾助皇帝擒鳌拜的那些布库勇士。这些摔跤少年组成善扑营后,专门训练清朝贵族青年摔跤,常为王公贵族表演,或与蒙古族、回族摔跤手比赛。这些食俸禄的布库叫官跤,摔跤手和教练员都是终身职业。善扑营上下分三级,分别为翼长,扑户和“他西露”,皆由旗人担任。清朝被***后,善扑营也随之取消。
这一举措,让这一群以掼跤为生的人,一时陷入困境,于是有些人就纠集同好,在北京天桥建场表演摔跤,以贴补家用。今日善扑营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摔跤运动却方兴未艾,且已成为正式运动项目之一。前辈凋谢,后继有人,青年跤手,朝气蓬勃,生活优越,同昔日为生活、为吃饭而流汗,甚至流血的苦状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下海又回头 放不下的中国跤
李德顺出生在摔跤世家无疑,但是他的父亲开始并不同意他练习摔跤。一来,由于家境贫困,二来,李德顺上初三时的体重才92市斤,太过瘦小的他,并不适合练跤。直到13岁时,李德顺经过一番软磨硬泡,终于获得父亲的同意,作为交换条件的是,“练上就不能停”。这一句话就在李德顺的心中扎了根,记了一辈子。至此,李德御顺每天在家练习基本功,在什刹海体校与对手进行练习。
若说北京是中国式摔跤的发祥地,那么什刹海体校则是当代中国式摔跤的摇篮。上世纪70年代初,体校邀请徐刚等组建业余摔跤班,最早的一批学生中,就有李德顺。实际上李德顺进人体校,和他一练摔跤就到了痴迷的程度有关。即使说父亲没有那句教导的话,他也是同样会练起摔跤,一发不可收拾。他说:“要我放弃摔跤是不可能的。”
李德顺多次取得傲人成绩。曾拿过北京市冠***,并在一次全国锦标赛中因毫厘之差,与冠***宝座擦肩而过。再后来,李德顺来到火车头体协,担任中国式摔跤的教练兼队员。当时火车头体协的摔跤队属于传统强队,他们的队员也都是成型的摔跤运动员,比赛时十有八九都会进入决赛。李德顺在此教学,他的实力之高可见一斑。
到1993年,中国式摔跤的比赛,被排除在全运会之外,只有一些小型比赛还在民间进行。形势所迫,为了生计,李德顺被迫放下摔跤,开始下海经商,但心中仍对摔跤念念不忘,随时等待时机成熟,重整旗鼓。功夫不负有心人,北京西城体校终于找到他去带中国式摔跤。再到2002年,李德顺下定决心在朋友处租下场馆,开始自己开设中国式摔跤班。直至今日,他培养的大量摔跤人才。和所带领的团队也取得了诸多荣誉。
摔跤如做人 要体味中庸之道
李德顺的父亲也是摔跤训练员,小时候,他曾跑去问父亲“我的动作行不行?”父亲立时很生气的说:“只要你还在练一天,就是不行,除非你当上教练,才可以这么问!”这句话,就从此印在李德顺心中,“你永远不是第一”的教育思想,让他从小就具有谦虚的品质。他说:“摔跤和做人一样,是很深奥的。”
如今,李德顺已成为教练,也会遇到形形的学员。与各行的教练员一样,他也强调“学摔跤就是学做人”。曾有一些人,来李德顺的俱乐部学习,赢了一场比赛就狂妄自大,输了比赛就低三下四,与胜利者拉拢关系,亦或大动肝火,摔摔打打。这样的人,心态不对,最终绝对学不成。而今,俱乐部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使队伍的整体素质、悟性向上挺进。
摔跤这项运动,对李德顺的改变也很大,不仅是对体质的改善,更重要的,还是对心性的培养。回忆起当年的比赛,李德顺印象最深的一场,是一次在陕西的全国比赛。第一场,棋逢对手正是上届冠***。但由于前一年没参加比赛,不熟悉情况,李德顺犯下轻敌的大错。他当时觉得对手不强,遂比赛一开始就发起猛攻,谁知第一局就以O:12的比分惨败。这次因骄傲、大意而惨败的教训,在以后的比赛中,给了他一个提醒。在进***决赛的比赛中,两个人再次狭路相逢,这次他吸取前车之鉴,顺利赢得比赛。
在1985年的另一场比赛中,李德顺同样因为大意、轻敌,一上场就被对手扔过去,输了3分,虽然最后仍然赢得比赛,但是这一幕,永远都会成为一个经验教训,以警示自己,剔除浮躁和与冲动。
从练习摔跤,李德顺的心态改变很多,从好胜到安稳,从焦躁到踏实,慢慢地能够静下来看看书、写写字。他说练习摔跤“急不得,慢不得,而要综合。”拿比赛来说,急了就会一上场就被人扔出去,急着进攻就会输比赛,慢了呢,在比分输掉太多时。还不着急,也不可以。所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是儒家的圭臬,君子立身行事之道,在摔跤中。也秉承着“中庸之道”的思想精华。
练遍万家术 中国跤仍是至尊
李德顺所练所学,是中国式摔跤,属于民族体育。虽然也练习过国际跤和柔道等,但他始终对中国跤情有独钟,一说起就满怀自豪感,且越是对中国跤理解加深,越是坚持自己的选择。
中国式摔跤,本是皇家的东西,后来由于历史变迁,到民国时沦落为天桥卖艺行为,如今国际自由跤占了主流,练习中国式摔跤的人并不多,李德顺算是为此做出很大贡献,他教过的学员,目前就有五六百人。
与柔道相比较,摔跤体现出更多的技术含量,而不只是硬碰硬,中国跤在摔跤中,又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它以站立为主,以空、借力去摔对方,纵横变化,不仅站立技术完美,跪撑也有要求又一定技术。所以练习中国跤,不仅需要力量和顽强,还需要技术和智慧。而回望柔道,当初进入中国也是借中国跤进行改良,缺少一些技巧性。李德顺回忆说:当年中国有一位练习过中国跤的选手,去日本比赛柔道,最后完胜归国,后来很多日本柔道中出现的摔法,常以中国跤选手的名字而命名。其实单看练习摔跤或柔道的人,也可发现,练柔道的人挺拔,练摔跤的人松软。这也是因为之前提到的,中国式摔跤的中庸精神在起作用。
中国式摔跤比赛的取缔,导致练习中国式摔跤的人越来越少,李德顺曾在这时去练习国际自由跤,并取得优异成绩。多年后,曾经的国际跤冠***找到他,聘请他到西城体校当教练。这个时候,李德顺39岁,已有10多年没有练习摔跤。在队员中,有一个曾在北京队练自由跤的学生,因为当时李德顺已退出摔跤圈多年,名声不如从前,因此这员小将颇为不服。李德顺看出其心思,他向小将发出了战书,并轻松地连赢5次。从此以后,这名学员不仅出勤率高,也学习得更加认真。李德顺表示:“练习中国跤的人,只要练习过两三年的基本功,功底扎实,即使停下来几年再练习,只要恢复一下体力,功夫还会和当初一样。”相比之下,练习国际跤或者没练过基本功的人,停下几年后,再做摔跤运动,就大不如当初的水平了。
世事总不会太顺,人生总是一波三折。李德顺重回中国式摔跤的训练场,自己开设馆场后,本想是最好的归宿,可天有不测风云,一段时间后。北京市邮***管理局要拆除场馆,这让他一筹莫展。这个时候,一个在李德顺生命中谓为重要的人出现了,那就是首都体育学院的苏学良教授。其实苏教授1958年前就与李德顺父亲相识,那时候李德顺10岁,也见过苏教授,但真正拜其门下,已是人到中年。和李德顺的祖上一样,苏教授也是善扑营的后裔,但隶属不同派系,因此他可以教给他更多中国跤的技巧。李德顺说苏教授是他的贵人,也说“拜师学艺不是一个老师能教会的,要学习不同的技术和风格。”
在摔跤技法上,李德顺最拿手的,就要数“小得合”。中国跤中俗语说,远了撮,近了泼,不远不近得合勒。李德顺对这一需要拿捏把握到位的技法,不仅熟练,而且还对此进行过一番创新,从拿大领打到拿哪都能打,这一进步,最终得到认可,并被编入书中。如今,李德顺仍在不断的汲取新技巧,对摔跤文化,也追求更加深刻理解,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为中国式摔跤的事业再多做些贡献,多为中国式摔跤加入一点自己的创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德顺:不远不近得合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