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到非洲“淘金”的中国人认为非洲落后、非洲人“原始”,不屑和当地人交朋友,也不愿与当地社会发生太多交集,这不仅容易在沟通时产生误会,目一旦,“孤立事件”爆发,也会妨碍彼此的协调解决,更会给某些极端势力和别有用心者提供挑拨离间的机会。
当也时间8月3日午后,在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市郊,爆发了少数中国人和当地人间的群体冲突。
这场被某些媒体称为“排华”,而被另一些媒体渲染为“中国侨民寻衅”的风波,尽管事件旋即平定,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也并不严重,却在倏忽之间惊动天下。8月6日,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发表声明,将事件定性为“不影响中阿双边友好关系”的“孤立事件”,这一定性迅速得到阿尔及利亚***府的认同。
事件的来龙去脉
据阿尔及利亚《库巴叙事报》报道,冲突发生在阿尔及尔郊区埃苏亚区(BahEzzouar)一个被俗称为“中国城”(Chnaoua)的街区。当时一名中国人将车停在当地人阿布杜尔克里姆(s Abdelkrim)的家电商店附近,自己到附近商店购物,引发后者不满。据阿布杜尔克里姆对记者称,当时双方发生口角和争执,中国人对他进行了“言辞侮辱”,双方发生“推搡和揪扯”,后被他人拉开,中国人开车离去,他“以为事情已过去”,但几小时后,那名中国人带着50多个同胞“手执铁棍和刀”殴打店主和在店里的其他人。阿布杜尔克里姆被打得满脸鲜血,一名叫卡德尔的当地人手臂被砍伤,在“混战”中当地人共有3人受伤,伤者被送往当地最大的萨利姆-兹米尔利医院。而该国中央电视台称,当时有60名以上阿拉伯人对中国人动了手,法国《巴黎人报》则称阿拉伯人随后攻劫了一些中国人的店铺。
阿尔及利亚当地报纸和电视台均未报道中国人的伤亡情况,也未说明究竟是谁先动手,但阿布杜尔克里姆曾对路透社记者承认是“先给了中国人一拳”。《库巴叙事报》的报道称,中国人“后来躲入一家店铺避难”并“要求中国大使馆庇护”。而法国《巴黎人报》的报道则援引中国大使馆方面的信息称,中方有十多人受伤,5家店铺被抢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近年来阿尔及利亚大量基建工程上马,许多中国公司中标,加上不少中国人来此经商,据法新社的估计,中国人在埃区总数已达3.5万以上。据《阿尔及尔自由报》的文章称,埃苏亚区由于中国商户越来越多,当地居民对该区“太多的亚洲人”感到越来越不满和愤怒。一些居民对媒体抱怨,这些亚洲人“胡作非为,不尊重当地习俗”,他们“,喝葡萄酒,赤膊或穿背心在马路上行走”,和当地人摩擦越来越多。虽然此前类似此次的恶性械斗极少发生,但某些激进分子早已在网络上鼓吹“让亚洲人滚出阿尔及利亚”,而一些对中国人的蔑称,如“食猫者”(***是不许吃猫肉的)、“阿里巴巴”(意即“小偷”)早已连小孩子都能喊出。
事件发生后,当地网站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声音,如“杀死中国人”、“对亚洲人打一场新的***战争”,一些人在网上将中国人称为“黄祸”,攻击中国人“亵渎***的土地”、“承继西方殖民者衣钵”等等。许多传媒在叙述械斗时只说中国人动手,不说当地人,在描述受伤情况时却只说当地人受伤,对中国人只字不提。尽管阿布杜尔克里姆在入院前便坦承“自己先动手”,但当地媒体最初几无例外地选择性无视。几家阿拉伯语网站和个别报纸将阿布杜尔克里姆满脸鲜血的照片放在醒目位置,甚至放大至一个整版,一度令气氛激化。
8月6日,中国驻阿大使馆一方面敦促阿方尽快查明真相,一方面表示将给予埃苏亚区一定“额外帮助”,得到阿***认同。部分阿***媒体开始更客观地报道事件,逐渐冷静下来的当地人也开始在网站上反思,并检讨“狭隘排外情绪”。当事人阿布杜尔克里姆表示,当事的中国商人已主动要求协商和解,一度扬言要“”或“请求***府下令驱逐华人’的一些当地人团体也偃旗息鼓。尽管8月6日当天,当地阿拉伯语《埃尔卡巴尔报》称,在距阿尔及尔80公里的一个中国筑路公司生活营地发现炸弹,北非分支“***马格里布”也试***借机生事,但事态仍迅速得到控制和平息。
异乎寻常之处
近年来随着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中国公司和项目与日俱增,“排华”事件时有耳闻,但此次阿尔及尔发生的事,却有不少令人瞩目的异乎寻常之处。
首先,以往“排华”事件,多为当地人围攻华人,而华人基本处于逃避、受害的纯被动地位;此次阿尔及尔事件中,虽然对方也承认,是当地人先动手,但事件却是因双方的同时不冷静而猝发,且在冲突当中,中国人同样动了手。
其次,以往在类似事件中,中国人、尤其中国小商人很少抱团,此次事件中却出现几十名中国人“并肩上阵”的景象,连当地人都感到十分诧异。
此外,自始至终,这些中国商人都没有如以往类似事件中惯常的做法一般,用钱或关系,寻求当地***府的干预或“私了”。法新社的报道称,他们在商铺被攻劫的第一时间就请求中国使馆干预、保护,事态初步平息后又主动找到对方当事人,寻求沟通和调解。
更引人瞩目的是,当地极端势力和“***马格里布”恐怖组织的介入和企***浑水摸鱼。以往的类似事件,其背后尽管有时也有极端组织的影子,但此次却直接和“基地”组织挂上钩,且被对方刻意与***7・5事件相联系,试***将事件扩大化、***治化、国际化。
孤立事件中的非孤立因素
从上述描述可知,这次阿尔及尔风波的确是孤立事件,甚至很难将之形容为一次“排华”事件,但孤立事件中,却有不少非孤立因素。
许多当地媒体都指出,几名商人间的冲突被瞬间放大为族群事件,和大量中国建筑工人、商人拥入当地,令当地人觉得饭碗被夺有关。
在阿尔及利亚和许多非洲国家,法律规定外国工程项目必须雇用一定比例的当地工人,但由于当地工人素质和工作效率较低,且在中方看来“不听招呼”、不便管理,因此经常绕过法律条文,超额雇用中国劳工。如在阿尔及利亚,住房部(AADL)招标项目规定当地用工比例不得低于50%,但许多中国中标项目,所用中国劳工比例都达到80%,甚至90%。非洲是平均失业率最高的大洲,这类做法虽有一定苦衷,但客观上却危及当地人的根本利益,是酝酿一个个“孤立事件”的普遍性温床。
中国商人的大量拥入,为当地带来价廉物美、品种丰富的商品,总的来说是很受欢迎的,但在经营中存在低价倾销、以次充好、盲目上量和破坏当地销售网络的行为和现象,对当地商户构成较大威胁。此次发生冲突的埃苏亚区,几年间中国商户如雨后春笋般增多,而当地铺户却有不少难以为继而关门,这种现象在非洲许多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出现,一旦因某些偶发因素产生冲突,便有可能引发平时积郁的宿怨,“新账老账一起算”,最终小故酿成大端。
许多当地人都指出,此次埃苏亚区“排华”情绪之所以一点就着,和中国人不尊重当地风俗有关。由于许多到非洲“淘金”的中国人对当地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且不同程度存在着“以我为主”、把国内做法带到当地的习惯。一些中国人认为非洲落后、非洲人“原始”,不屑和当地人交朋友,也不愿与当地社会发生太多交集,这不仅容易在沟通时产生误会,且一旦“孤立事件”爆发,也会妨碍彼此的协调解决,更会给某些极端势力和别有用心者提供挑拨离间的机会。
传统上,中国企业、项目在非洲习惯于用“封闭式管理”来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但随着中非经济交往的多层次化,许多类似此次埃苏亚区这样、由大量民间小商人构成的中国社区开始出现,他们和当地人杂居、共生,呼吸相通,鸡犬相闻,“封闭式管理”根本行不通。当地时事网络日报TSA事后曾感慨,中国大使馆要求阿方保护中国商人的安全“非常合理”,但由于中国商人散处社区,难度很大,而这些商人缺乏组织,又让当地社团调解、沟通的尝试显得甚为吃力。如何在这些松散的侨民、商户中建立相应的组织,如何协助这些“体制外侨民”更好地了解、适应当地社会,是有关方面必须深思的。
8月6日,中国驻阿使馆启动“树立海外中国公民文明形象宣传月”活动,并向侨民发放了《海外中国公民文明指南》和《中国公民安全海外常识》,受到当地舆论和社区的好评。然而必须认识到,避免形形的“孤立事件”,仅做这些尚远远不够,必须善于从“孤立事件”中寻找“非孤立因素”的脉络,方能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阿尔及利亚“排华”风波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