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台北首演以来,所到之处好评如潮,被观众赞誉为昆剧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化范式”。尤其是它走进高校,在中国大学生中产生的轰动与影响,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本文从它所打造的名牌文化工程、注入的青春元素、以高校学生为主的受众定位、“传统”与“现代”相契合的审美理念等方面着笔,以期对青春版《牡丹亭》在高校火热上演的成因进行初步探析。
行名牌之船走品牌之路
青春版《牡丹亭》能在高校形成“青春版《牡丹亭》现象”,与它能打造并宣传出自己的名牌文化工程息息相关。
一方面,以名曲为载体产生名牌效应。
青春版《牡丹亭》是以中国戏曲中最精致优美的艺术形式――“昆曲”为载体的。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是中国戏曲文化的活化石。 青春版《牡丹亭》以民族传统艺术精粹的身份进入高校学子的视野,继而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吸引青年观众,在认同和赞叹的现象背后,事实上是经典之作、载名曲之体所散发的艺术自身的光芒。它让现代青年观众直接领略了中国艺术的风采。
另一方面,由名人介入产生名牌效应。
作为著名作家和前高级将领之子的白先勇先生本身就是一大亮点,他是有着深厚古典修养的小说家。自称“昆曲义工”的他,为昆曲痴,为昆曲忙,其积二十年对昆曲艺术的痴迷探索,和对古典艺术的深刻理解,亲自参与剧本改编,对原剧进行删减和调整,保持剧情基本完整又不失原作的艺术特色。昆剧名生汪世渝、名旦张继青出马调教青年演员,让表演有了保证;舞台设计师林克华、服装设计王童、舞蹈表演艺术家吴素君等台湾著名艺术家的加入使《牡丹亭》有了打造精品的底气;后来的校园巡演由何鸿毅家族基金全程赞助,这为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并影响校园奠定了物质基础。
吹时尚号角扬青春之帆
昆曲古雅的文词尽管对当代的观众构成读解的障碍,但纤徐婉约的水磨调却令观众赏心悦目。同时爱美、爱情、青春是永恒的,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追求,更能感动青年人引起关注。白先勇在《昆曲・序》中谈到:“青春版,则是要用精美、漂亮、青春来表现《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青春爱情,使他们的这段挣脱束缚、感动鬼神、超越死亡的爱情充满青春的魅力和活力,以吸引年轻的观众。”①它在舞台呈现的各个方面都立足于21世纪的审美视野,采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法,让经典的故事、青春的主题散发永恒的魅力,展示古老昆曲的青春传承。男女主演正值花样年华,形貌唱作俱佳,是极具潜力的两块璞玉。旦角服装一改宽袍大袖、中正和平的传统,突出腰身有了性感意味,服装色系为淡粉、鹅黄、粉紫、淡青、浅绿、纯白、嫩粉,使得演员一登场观众就意外地发现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尚感。舞美的设计风格写意简约,吸收了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要素,体现出诗情与画意;“空舞台”的设置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昆曲载歌载舞的虚拟空间,“砌末”的极有节制的使用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自由流转的余地。在音乐伴奏方面,既有传统的丝竹婉丽之美,又融入了大提琴的沉郁忧伤之味,音乐主题鲜明、印象深刻;观众对青春版《牡丹亭》音乐的一致评价是年轻、好听。“好听”二字,是对感受的直接的表达和对音乐美的朴素的评价;③舞美灯光一改传统戏曲表演区间始终放着一桌两椅、满堂亮的模式,吸收了话剧、音乐剧的元素,布景简约但有变化:灯光变化与软布景结合制造不同的场景,场间转换不是用传统的二道幕,而是切光换场,还运用了追光、定点光等。所有这些手段,又都和谐地统一于《牡丹亭》的古典诗意之中,与青年观众形成了最佳的审美距离。
由青年把舵解青年之渴
《牡丹亭》在高校巡演可用“青年出演,演给青年”这八个字简单概括。要让昆曲的艺术生命力得以延续,年轻化是必不可少的。昆曲要年轻化,演员、观众也要年轻化。从演员的选择来看,饰演杜丽娘的沈丰英,饰演柳梦梅的俞玖林,扮相靓丽,声腔甜美。女有内敛的风韵,丰姿绰约而深藏坚毅;男显英锐之气,敢爱敢恨而丰神俊逸。这一青春偶像的树立不仅符合当代年青人追求时尚的心理,同时也满足了一种对古典的逐梦情结。
从观众的定位来看,青春版《牡丹亭》以高校学生为主的青年观众作为首要目标可谓眼光犀利,定位精准。昆曲是精致文化,自古以来,观众本来就以文化人为主。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审美观。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一直衰惫不堪,欲振乏力,尤其“五四”以来,中国教育制度几乎全盘西化,传统的艺术、音乐、戏曲等都被***策性地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毁于一旦。由此现代年轻人,在西方肯德基与好莱坞片中成长,在网络游戏、流行音乐、摇滚乐中游走,而青春版《牡丹亭》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美的鉴赏,那是一种宁静、典雅、温柔、细腻的古典主义气质,是数百年文人雅士创造的精致文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高雅艺术的灵魂。他们突然惊觉在剧院里正上演的昆曲就是自己与祖国千年历史的维系点。因此,董健说“名剧进校可解人文之‘渴’,借以重振大学精神。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使人觉得有一种文化传统与文化血脉上的亲切感与传承性。”③
塑新之理念 走审美之道
白先勇曾提出“青春版”《牡丹亭》明确的戏剧观念:“一方面尽量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但我们也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个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④
“青春版”《牡丹亭》以“爱情神话”为主旨与核心,白先生对青春版《牡丹亭》的创造性改编体现为以下几点:加强生角的戏分;杜柳的对手戏占据了全剧的大部分,戏剧冲突更加集中;大团结的结局不删,而把情感戏以外的折子或合并或删削,保留传统表演的“肉头戏”(又称之为“骨子戏”),很好地找到文本内容的调整与保留精彩的传统表演的契合点;同时抓住原著真情能穿越死生的主题,情节结构围绕着“一人一事”,对关目、唱段、念白,进行有机地剪裁、串联、重组,做到情节铺设顺畅,人物性格鲜明。这样既新颖又合理的舞台形式,使汤显祖这部伟大作品所蕴含的人性、文化、生命境界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青春版”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突破了原剧旧有的模式,通过现代舞台的表现手法叙写古老浪漫的爱情故事,尽量简化人物的上下场,重视舞台包装,使古老的戏曲多一些现代因素。它牢牢抓住舞台表演的传统美这个核心,通过编导、舞美、音乐等舞台整体美的有机配合,使古雅的昆剧艺术与现代气息相沟通,较准确地找到“传统”与“新意”的契合点。这在保持古典戏曲的基本审美品质的基础上,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与现代人的心灵互动互融,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与传统古典对话的空间。
西方中世纪神学家、美学家圣・托马斯阿奎娜认为:美有三个因素:第一是一种完整;第二是适当的和谐;第三是鲜明。我想,圣・托马斯阿奎娜这种美学观点,是对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在高校热演的一个很好的注释。■
注 释:
①白先勇:白先勇说昆曲[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P6.
②顾礼俭:简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 人民音乐[J]. 2006. 04.
③董健:人文教育与名剧进校――在南京大学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新闻会上的发言. 艺术百家[J]. 2006. 03
④白先勇:四百年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P9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青春版《牡丹亭》热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