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绿珠”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著名典故。它的丰富与接受史反映出从魏晋至民国社会风气与民间思潮的变化,是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典故。如今进入新世纪,“绿珠”典故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展现出它不菲的实用价值,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它的作用。“绿珠”典故较为特殊。由于史书上对绿珠生平记载极少,所以“绿珠”的典形只有两个,且基本上都会与本体一起出现,并没有显示出独特性。但这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无论是在***还是民间都有流传甚广,因此其内涵在不同时代经历了数次重大变化。而且受阶级与时代局限性影响,人们对历史上的绿珠的真实处境与身份定位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只在少数诗文中偶有闪现。因此绿珠典故的内涵丰富异常,甚至有的典义完全相反。经过认真思考,笔者拟以典义的时展为线索,以挖掘“绿珠”典故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最后落实到当代意义,尽可能全面地整理出“绿珠”典故的源流状况。
关键词:绿珠 典故 源流
“绿珠”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著名典故。它的丰富与接受史反映出从魏晋至民国社会风气与民间思潮的变化,是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典故。如今进入新世纪,“绿珠”典故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展现出它不菲的实用价值,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它的作用。
典故源流梳理
1、典源
对典源进行历史文化角度的解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绿珠”典故产生的背景,加深对其内涵和价值的理解。根据“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三版)”的检索结果,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来看,绿珠的第一次登场是在《晋书卷三三 列传第三》——其主人石崇传记之中:
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崇时在金谷别馆,方登凉台,临清流,妇人侍侧。使者以告。崇尽出其婢妾数十人以示之,皆蕴兰麝,被罗縠,曰:“在所择。”使者曰:“君侯服御丽则丽矣,然本受命指索绿珠,不识孰是?”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使者曰:“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崇曰:“不然。”使者出而又反,崇竟不许。秀怒,乃劝伦诛崇、建。崇、建亦潜知其计,乃与黄门郎潘岳阴劝淮南王允、齐王冏以***伦、秀。秀觉之,遂矫诏收崇及潘岳、欧阳建等。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而绿珠的生平,直到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笺疏?下之下?仇隙第三十六》的笺疏中才有所介绍:
岭表录异上曰:‘白州有一派水,出自双水山。合容州江,呼为绿珠井,嘉锡案:晋书石崇传,崇未尝至交州。据通典三十二,唐开元十二年始置采访处置使,晋时亦无此官。崇于惠帝时尝以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兼南蛮校尉。其买绿珠,或在此时。
笺疏上所记载的《岭表录异》虽早于《世说新语》,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唐代本,原本已经失传。从以上引文我们可以得出,绿珠是白州(今广西博白),石崇任交趾采访使时,以三斛珍珠买下了她。
关于绿珠与石崇琴瑟和鸣,幸福生活的故事,最早见咏于《玉台新咏卷六》的《石崇金谷妓》中。石崇不仅是为***治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感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写下了《明君怨》。而绿珠善歌舞,于是亲自教授绿珠这首乐曲。《明君》遂广为流传,成为名曲。
关于绿珠的一生,从被石崇以三斛珍珠买作姬妾,备受宠爱,到其效死坠楼,散落在不同时代的史传当中。以上引文,就是绿珠生平的全部记载。在《洛阳伽蓝记》中提到绿珠楼,郦道元《水经注》中提到绿珠墓,后经证实发现不过是当地人附会之作,不是真迹。
典义分析
1、典义归纳
“绿珠”典故的特殊性,在于其典形之少,典义极丰。史书上对绿珠生平记载“语焉不详”,所以“绿珠”的典形只有两个,且基本上都会与本体一起出现,并没有显示出独特性。但这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无论是在***还是民间都有流传甚广,因此其内涵在不同时代经历了数次重大变化。而且受阶级与时代局限性影响,人们对历史上的绿珠的真实处境与身份定位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只在少数诗文中偶有闪现。因此绿珠典故的内涵丰富异常,甚至有的典义完全相反。经过认真思考,本文决定放弃典形分析,专注于做典义分析,希望挖掘出更多在丰富典义背后的内涵。
绿珠的典义有:
①才德兼备的美人的代名词
这条典义我们从诗文中便可看出。
《筝赋》 萧纲
宋伟绿珠之好声,文君慎女之清角。
《酬萧侍中春园听妓》 陈子良
红树摇歌扇,绿珠飘舞衣
到了明清小说中,有不少女主角都起名叫做绿珠,或与绿珠暗合,比如“碧玉”、“翠翘”、“翠翠”等等。她们大都才貌双全,且性格刚烈。
②重情
此项典义始于绿珠形成初期的西晋,兴盛于盛唐时期,在宋至明遭到冷落。但在晚明重新兴起,并在清至民国一脉相承。
“情”出于人们对于石崇之“吾爱之”的误解,但是却贴合了当时的文化心理。这里的情分为两种,一种是知遇之情;一种是知音之情。
知遇之情表达的是君臣关系。它盛于初唐这一高涨的时代氛围当中,源于男女喻君臣的文学传统。虽然历代都有明主遇贤臣的佳话,但事实却是“长安不见使人愁”,君臣遇合的希望非常渺茫。既然如此难得,那么被知遇者一定要报答这恩惠。绿珠没有辜负石崇的深情厚爱,疑似报答石崇的赏惜之情。在文人们看来,他们一方面非常羡慕绿珠,另一方面以绿珠为楷模,愿随时“提携玉龙为君死”。
知音之情则表现的范围更加广阔。唐人们多是红袖添香的渴望,到了晚明也有对同性情谊的挂念。在民国“知音”更扩展到了一切生物,包括花鸟虫鱼。则也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文人内心日渐孤寂的表现。
③守贞
“守贞”可以看做是与“重情”相对的一组典义。重情看重石崇与绿珠的恩爱过程,守贞看重绿珠为石崇坠楼而死的结果。它始于晚唐,兴于宋代,病态化发展与明清。
但是守贞却分两种视角:***视角与民间视角。这两种视角的关系有的是上行下效,比如明清的贞洁崇拜。有的则貌合神离,如宋代***视角中的守贞是为了***治教化,维护社会秩序。民间的守贞确实市民阶层不愿受辱,勇于反抗封建制度压迫的表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绿珠”典故源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