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周报诞生于1948年7月16日,是一份专为陕甘宁边区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阅读的通俗化、大众化报纸,是延安时期报纸大众化运动的实践验证者。
一
陕甘宁边区由于长期贫困落后、科教事业不发达,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报纸的直接读者群,主要集中在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基层干部上,他们在农村的传播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基层干部是必不可少的信息传播媒介。一方面,普通群众文化水平偏低、文盲偏多,看懂报纸的基层干部,自然就成了报纸的直接阅读群体。另一方面,边区环境恶劣,交通不畅,开会和通信很不容易。因此,通过报纸传达中央指示、统一思想、指导工作成了***府工作的重要环节,基层干部自然成为报纸的忠实阅读群体。这就决定了报纸并不是最终的传播媒体,信息必须经过“基层干部”的二次传播,才能到达普通群众那里。
其次,基层干部是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基层干部大多生活在群众中间,与群众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的方针***策由他们向群众转达、解释和落实;实施情况和群众意见也要通过他们反映给上级领导。由此可见,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基层干部是一个能够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传播媒介,形成了“***(***的方针、***策)――报纸――基层干部――普通群众”的传播模式。同时,基层干部是地方管理者,可以使用行***权力保证***的***策按期实施、有效落实。
另外,从受众来说,在局势动荡的战争时期,新情况层出不穷,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生活在农村的群众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也急于向熟知更多信息的人――基层干部,了解情况,澄清疑虑。
二
《群众》周报在确立了报纸的直接传播对象后,对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干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一方面,结合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工作特点,积极指导他们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指导型报道。另一方面,加大对基层干部的舆论监督力度,进行舆论监督型报道。从1948年8月6日至10月23日两个月共14期报纸来看,在35篇针对基层干部的报道中,指导型报道占了43%,舆论监督型报道占了57%。(见表1)
三
指导型报道是《群众》周报为基层干部“量身定做”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不只是“原封不动”地传达上级的大***方针,而是通过特殊的报道形式,对基层干部的具体工作和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示范和启发。这类报道具有实践性强、实用价值高的特点,其主要分为四类:
1.公布***府的各项***策、指示。如西北局的清除伪币运动、开展归队工作、卫生防***运动等,都是以《群众》周报为***策信息平台,借助这一深入边区农村的传播手段,使信息能够按时、准确地送达基层干部的手中。
2.刊登对具体工作有指导作用的经验、方法。在***战争中,分配战勤任务、支援前线是基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群众》周报在第7期刊出《改进战勤负担的办法》一文,以新闻集纳的形式,将甘泉、米脂、绥德三地的战勤负担分配经验、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加以报道,对其他地区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3.对工作成绩优异的干部公开表扬,积极推广先进***员干部的工作经验。如推出《女***员郭凤英》(第6期)、《模范***员申长林》(第7期)、《叶兴宪成了带头人》(第6期)等活跃在基层机关里的先进人物。
4.主动向基层干部提供学习资料。大多数基层干部虽看得懂报纸,但理论水平普遍偏低。该报将抽象的***策与形象的事例相结合,降低理解难度,减少传播障碍。如第14期《(引题)区乡干部学习资料(主题)小村庄里的大故事》一文,主要回答一封询问“什么是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读者来信。该报以一个村庄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小故事为出发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分析清楚明了,故事诙谐生动,并提出7个问题供干部讨论,以加深印象。
从受众来说,基层干部对此类报道有着强烈的阅读需求。因为他们在面临繁杂的基层问题时,需要更为实用、有成效的指导和帮助。如第8期《读者意见》刊登一位基层干部的来信:“区乡干部做了许多工作,却不会总结。希望报上介绍一些总结工作的经验,以一个区、一个乡、一个村为单位最好。”延安县柳林区的干部们提出建议,希望“报纸多多刊登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和方法”。有些单位还定期考核干部对报纸内容的知晓情况。第10期《(引题)延属干部举行读报测验(主题)大部分成绩不好,快快努力》一文,报道了延属分区地委宣传部对下属县委书记、县长和机关干部的读报测试情况。
四
在舆论监督方面,《群众》周报针对基层干部的舆论监督活动,主要是展开新闻批评,大量刊登批评性报道,指出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干部中存在的违纪违法情况。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新闻批评性报道有12篇,占34%。由此可见,批评性报道是《群众》周报长期的舆论关注点之一。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揭批错误行为,加强批评性报道的广度和力度。该报对基层干部中的违法违纪现象,主动披露,公开批评。第11期头版刊出《(主题)纠正区乡工作中无纪律现象(副题)运用正确批评方法执行检查工作制度》一文,对延长少数干部“工作作风疲沓”、横山一些干部欺上瞒下、定边个别干部现象予以揭批,影响广泛。文章置于头版头条,凸显了该报在舆论监督中态度坚定、立场鲜明的风格。
第二,重视群众来信,对群众反映的干部问题进行新闻批评。第10期中,读者来信反映吴旗二区三乡的一些乡干部“在群众家里吃饭不给伙食和粮票,把自己领的粮,节省下来私自用”,“希望区上的负责同志严格追查,今后干部下乡一定要带伙食粮票。并且要按顿开给群众”。该报毫无保留地刊登了这封读者来信,由此引起相关部门注意,促进事件的调查和解决。
第三,监督干部学习,提高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治觉悟。该报不仅定期提供学习材料,还时刻关注基层干部的学习运动。第4期《清涧县学习分三组,一月考一次不好的要批评》,报道了该县干部学习活动的具体安排。
第四,刊发反面典型,对其他干部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该报将一些犯错误干部的思想转变历程刊登出来,用第一人称描述他们内心的变化和感受。第12期《我对人民没负起责任》一文是米脂县委组织部长写的一篇自我反省。
第五,采用编者按语,立场鲜明地指出问题与错误。该报在新闻批评中十分重视编辑按语,以突出的形式揭露和批评干部的错误,态度鲜明。如第7期《应该好好检查一下,为什么压下镢头和籽种》一文,报道吴旗两个乡长扣压发给农民的镢头和种籽,造成了生产延误。该报特加了《编辑的话》。
五
总之,《群众》周报在***战争中作为传播***的***策的前沿阵地,针对基层干部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宣传报道,通过基层干部,实现了报纸在农村群众中的有效传播,弥补了陕甘宁边区普通群众看不懂报纸、难以获得有效信息的缺陷,实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各种信息在边区的相通相融。
参考文献:
①陕西日报社:《群众(周报)创刊说明》[M],载《五十年华》,陕西日报社1990年编印,第264页
②:《庆贺边区群众报六周年》[M],载《五十年华》,陕西日报社1990年编印,第251页
③王兆屹:《〈边区群众报〉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9月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群众》周报针对基层干部的报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