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马克思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第一次真正地、彻底地、全面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结束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长期统治,恢复了人民群众作为世界历史创造者的本来面目。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是我们当下树立为民利民的治国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关于马克思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方面的学者很多,但其观点各不相同,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一般说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二、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的决定力量。
国外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的研究,大多集中表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中。在绝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眼里,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够代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内部,仅仅是对社会表面现象的揭露与痛斥,缺乏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和批判,没能找出造成这类现象的内在经济原因,更没有对其内在经济原因作具体分析,忽视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批判的矛头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德国罗莎·卢森堡,根据其所处时代,重新解读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较为系统的群众史观。卢森堡把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强调集中在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关注上。注重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2]可以这样说: 罗莎·卢森堡的民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是一致的。这一点,程人乾先生在他的《罗莎·卢森堡生平和思想》一书中也论述了他的这一观点。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汤普森在其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指出:“工人阶级的形成不仅是经济史上,而且是***治史和文化史上的事实。它不是工厂制的自发产物,也不应当想象有某种外部力量(即‘工业***’)作用于一种‘新人类’。工业***过程中变动的生产关系和劳动条件并非施加在这种原料上,而是施加在生而自由的英国人身上。”他是在强调客观经济条件与阶级的主观意识共同决定了阶级的形成,其目的是要恢复马克思曾经强调的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即人既是被决定的,但同时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列宁在《***的教训》一文总结了***的三点主要教训:只有群众的***斗争才能使工人生活和国家管理真正有所改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注重客观事实,注重群众和阶级,而不是注重个别人物等等。
明确的使用人民,人民大众的概念来表述***所依靠和服务的对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什么是人民大众,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士兵和城
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众。在这里已从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上较完整的表达了他的人民群众范畴思想。群众史观的核心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在《论联合***府》中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的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到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二、马克思群众史观的形成
首先,欧洲近代以来人民***思想的启迪。其次,工农群众改变欧洲社会面貌的时代背景。工业***的深入发展,使工人阶级不断地发展壮大,工人运动由原来的自发斗争转为有组织有意识的斗争。巴黎公社***集中体现了十九世纪工人运动的特点,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法兰西内战》是全面总结巴黎公社的战斗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文献,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强调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建立自己的***权机构来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同时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民主措施。”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不同的时代它的范围和程度都是不相同的。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发展的总趋势,是在历史条件的制约下,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强度越来越大;但是,这种作用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走着一条曲折的道路。。
三、马克思本人群众史观的思想形成轨迹
马克思本人群众史观的思想形成,绝非凭空设想、一蹴而成的,这一理论的形成贯穿一致的轨迹,是伴随着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转变过程而逐步形成的。其形成的轨迹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他在中学和大学学习期间。这是马克思的求学阶段也是理论形成阶段。黑格尔哲学中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给马克思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辩证法思想给马克思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他在《莱茵报》做主编时期,这一时期他看到了到很多的***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当时面对封建专制与以农民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的矛盾。此时的马克思站到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一边,提出了要用物质的“矛头”和“斧子”为自由而战。这使他在群众史观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他指出哲学一定要和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他认为哲学源于现实,根源于人民。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通过对时代问题的研究、对普鲁士国家的批判,推动了他的***治哲学的发展变化,推动了他又***治研究转向共产主义的最初动机。这一时期的***治哲学思想对他后来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阶段从1843年马克思离开《莱茵报》到1844年马恩合写《神圣家族》。这一时期,他的群众史观形成有了更多的、质的飞跃和闪光思想。
第四阶段是从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直至1848年的《***宣言》的发表。这一时期是群众史观完全形成和成熟的时期。首先,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入手,论述人民群众在改造环境中的决定作用。
由此可见,马克思群众史观思想沿着上述四个阶段的轨迹已清晰展现于世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以它的***性和实践性战胜了在中国占据了几千年的文化独尊地位的传统儒家文化,以及当时的一切西方思潮,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趋之若鹜的思想文化主潮;并且批判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中国***的实际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扫清了作为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何以能担当服务和指导中国现实的重任的困惑,从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11
[2] 选集1991
[3] 列宁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4] 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郝贵生.《群众史观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00
作者简介:王佳梦,女,1986年3月出生,籍贯:江苏省,中共***员。2009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现就读于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马克思关于群众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