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从乡村旅游的结构角度出发,以北京怀柔区椴树岭村为例,主要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入户访谈的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椴树岭村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结构、旅游经营者或者从业人员的结构以及游客的结构(包括游客的来源、旅游方式),得出的结果是:椴树岭村旅游资源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结合自然采摘和农家乐等活动,而具有民风民俗特色的旅游比重较小,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市级民俗村的优势;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的村民,年龄以四十岁以上的为主,新农村建设也带动了一些80后留在村里发展旅游事业,但是为数很少;游客来源主要是北京本地,北京周边地区的较少,并且以自驾游为主。
一、研究回顾
有关旅游目的地结构方面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就出现了,研究内容集中于旅游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旅游纪念品的结构等,内容广泛,成果丰富。
由于乡村旅游的起步较晚,因此,对乡村旅游结构的研究从21世纪的2005年才出现,而2010年后的研究发展迅速,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2010年至2012年这两年内。研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结构特征的研究。这类的研究较少,目前只有郭丽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对珠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和游客特征进行分析。第二是对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整合与优化的研究。2009年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分析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现状,并提出构建中小尺度区域乡村旅游的结构模式。2010年张春霞等以广州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研究得出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的空间分布的多方面特征。2010年王爱忠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联系率等分析方法,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2011年刘春等研究者引入基尼系数,从定量的角度探究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村落的空间形态,指出其表现出显著地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总之,研究空间结构的方法较多,大多数是使用了定量的方法进行微观研究,即研究某一个城市的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整体的理论研究。第三是对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交融的研究。这类的研究很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乡村旅游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是否能够与农村产业就够很好的交融关系到乡村旅游是否能够健康高效发展。邱云美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而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具有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高谋洲认为为了规避或矫正乡村旅游的不足,必须加强整体规划和机制设计,提高建设规划水平,充分利用价格机制,加大***府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这类的研究较少,并且都是宏观的理论研究。
二、研究区域概况
椴树岭村属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相当于进入北部山区的门户,全村有住户286户,人口668人,占地面积2.59平方公里,地形复杂,风景秀美。在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椴树岭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无论是乡村建设本身还是农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随着“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村***支部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由村***支部书记任公司经理,负责全村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开发。椴树岭村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两个优势:(1)交通优势。椴树岭村位于怀北镇的最北端,与北台子、黄土梁、干河峪、八亩地、冷水峪、峪道河等八个自然村一起,沿111国道呈南北条形分布。怀丰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2)旅游资源优势。辖区内有百泉山、幽谷神潭、天池峡谷等自然风景区,都以自然风光为主,山水相连,风景秀丽。椴树岭村果树品种多样,具有山区特色。干鲜果品有板栗、核桃、苹果、梨、桃、山杏等,秋季果实累累,可以供广大游客旅游采摘。同时作为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村民从90年代初就依托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搞起了民俗旅游,成为全镇乃至全区的民俗旅游“领头雁”。如***1所示,这些都为椴树岭村的乡村旅游也发展奠定了基础。(见***1)
三、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出椴树岭村旅游资源的结构。然后采用深入访谈的方法,对该村的10户民俗户中的从业人员进行访谈,主要询问他们的年龄、学历等。同时,对椴树岭村的游客进行调查,在一周时间内,每天选择100个游客,一共是700个,询问他们的来源,即是北京游客还是外地游客,或者来自北京城区还是郊区,还有旅游方式,即自驾游还是跟团旅游。
(二)结果及分析
(1)资源结构:对2012年内,游览幽谷神潭景区、紫云山景区、天池峡谷景区、百泉山景区以及参加民风民俗活动(农耕、垂钓、篝火)的游客数量进行了统计,其中由于百泉山在秋季有山果的采摘活动,因而把百泉山景区分为观赏和采摘两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幽谷神潭景区的游客数量最多,其次分别是天池峡谷景区、百泉山景区、紫云山景区、民风民俗活动和百泉山秋季采摘活动,不难发现,自然资源在椴树岭村的旅游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民俗旅游只占一小部分。(见表1)
根据表1的数据,总结各景区以及民俗活动的游客人数所占的比重,结果如***2所示。可以看出,椴树岭村的自然旅游资源所吸引的游客量占到了游客总量的90%,民风民俗的旅游只占到10%,说明椴树岭村虽然有着市级民俗村的称号,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民俗特征的作用,没有形成成熟的民俗旅游体系,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旅游的文化内涵的提升,使得民风民俗与自然旅游资源一起发挥作用。(见***2)
(2)从业人员结构:选择了当地的10户民俗户,一共有51口人,基本上都是在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所以我们把这51口人都归为从业人员,对其进行访谈。主要询问了他们的学历和年龄,把学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其以上四个级别;根据被访问者的年龄特征,把年龄以40岁为界点,分为40岁以上和40岁以下,具体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以发现,其中初中学历的人数最多,有29人,其次分别是小学、高中、大专及其以上;在年龄结构上,很明显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上的农民,总数达到45人,而40岁以下的只有6人。另外,一般40岁以下的人员学历是高中或者大专及其以上,40岁以下的是小学或者初中学历,所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3)游客结构:选择一周的时间,对周一至周日的游客结构进行调查,每天选择100人,总量为700人。主要询问他们的来源地,来自北京城区还是郊区或者是市外,旅游方式,是自驾游还是跟团,结果见表3。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周一到周三,北京市区和北京郊区,即北京地区的游客站大多数,北京周边的游客数量为零或者极少数,从周四到周日,北京郊区和北京周边游客的数量均有上升。在旅游方式上,很明显是以自驾游为主,也有很少的是在旅行社的组织下进行旅游的。(见表3)
把客源地统计起来如***3,可知来自北京市区的游客比重最大,其次是北京郊区、北京周边,而把前两个加起来可知北京本市的游客比重占到了88%,因此可以说,椴树岭村的客源地以北京本地为主,只有10%左右的游客是来自外地,而且是北京周边地区的。总结一下旅游方式,700名游客中654名是自驾游,占到了94%,只有6%的游客是跟团过来的。所以椴树岭村在对外宣传方面还不够完善,今后应该考虑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不同客源地的游客。(见***3)
四、建议和思考
(一)调整旅游资源结构,充分发挥民风民俗的特色旅游作用
对2012年椴树岭村的全年接待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4所示。可以把5-10月份划分为旺季,最高的是8月份,这是因为椴树岭村夏季平均气温比市区低4-6℃,是天然避暑的好地方,能后吸引大量的游客。其余月份为淡季,尤其是冬季的三个月份。(见***4)
在冬季的三个月份里,建议椴树岭村可以结合特殊的节日,如农历十月份的祭祖节,农历十一月份的冬至,腊月的腊八节以及正月的元宵节等,推出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相对于冬季的雪景,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够吸引周边的游客前来,让人们在欣赏漫山雪景的同时,领略乡村民俗节庆时的独特,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内涵,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吸引当地的或者外来的旅游规划人才,提高经营者(从业人员)的素质
针对椴树岭村的旅游业从业者学历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并且年龄是以40岁以上的当地农民为主的情况,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引进,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年轻的经营者也更能够制造出有创意和特色的活动内容,使得乡村旅游具有更多的活力。尤其是村***支部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更加应该引进比较专业的人才。随着椴树岭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显见,也可以制定优惠的***策,吸引并留住当地的年轻人在家乡就业,留住当地的人才更有优势,因为当地的年轻人比外来人才更加熟悉旅游地的情况,有利于他们对比新旧***策,制定出更好的发展方案。
(三)做好宣传工作,提升民俗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
由于绝大多数的游客来自北京地区,只有10%左右的游客来自北京周边地区,说明椴树岭村只是市内人们放松心情的选择地,在市外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而椴树岭村目前也是打着“京郊旅游”的旗帜,主要目的是吸引北京市的游客,所以对外的宣传还不到位,或者还没有开始采取对策吸引外来游客。
椴树岭村北临河北省的赤城县、滦平县,西临河北省的怀来县、涿鹿县,这些地区到椴树岭村的距离跟北京市内到椴树岭村的距离相差不是很大,实地调查时所获得的北京周边的游客信息基本上就是来自这些地方的,有些人是自驾游,也有些是旅行社组织的,但是很少。无论是从距离上还是人们的需求上,这些地区在今后发展成为椴树岭村的外地游客主要客源地的潜力较大。今后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京外的游客更好的了解椴树岭村的旅游资源情况,一边吸引更多的北京周边的游客前来游玩,欣赏自然美景,体验农家乐和民俗活动的乐趣。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2.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多重结构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