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课程目标与内容做了很小的改动,新增加了:“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在其后的实施建议里又再一次提到“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可见,新课标在制定的时候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语文带来的挑战以及电子文本阅读以其容量大、方便、快捷对纸质文本阅读的冲击。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不久,李希贵老师在2012年第四期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今天我们怎样教语文》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甚至一直在回避现实,包括规定不允许网络语言进入学生作文等。其实,有些网络语言真的很有魅力、甚至极有表现力,进不进文章完全可以随作者的便;我们是不是能够读懂,是不是认可,又是我们读者的权力。如果我们遇到那些令人拍案的文字,何必还要再去斟酌甚至打探一下是否是网络语言?”这段文字可以说代表着许多语文教师的心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学生已成为其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忽视或者拒绝网络语言都是不可取的。
然而,2012年高考前夕,***出台了《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把原来的答题规范表述的“笔试一律用汉文字答卷”调整为“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这一句话就扼杀了来自网络的词汇,网络特有的造句方式、火星文等非规范的语言文字在高考答卷中出现的机会,考生想要使用网络语言或者网络写作的方式就可能冒很大的风险。
实际上,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2006年初,台湾新学年大学学科能力测验试卷中,最为主流媒体“痛恨”的网络语言“火星文”竟然出现在语文考题中。当时风靡网络的火星文被认为是导致台湾青少年国文水平低下的元凶。但命题老师竟然在语文非选择考题中出了这么一道题:“‘3Q得Orz’为不当用法,请改成正确的文字”。题目中的火星文是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这让一部分考生不知所云,也让一部分专家大跌眼镜,这道试题在岛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网络语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作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 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 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网络语言不管有多么新奇,实际都是立足于传统语言,是在传统语言的土壤里吸收了传统语言的营养,它借助了很多传统的语言要素,并且赋予其新的含义,有的是创造了新的概念或者通过谐音转而赋予其新的意思,有时是由于相关事件的影响而后通过网友的高度概括整合来实现一种表达,而这种表达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流行,而后渐渐地走出了这个特定的范围最后为众人熟知,最终由小众语言变成了大众的语言。比如“PK”一词原来是一款游戏中的语言,意思是两个游戏角色通过打拼来分胜负,后来在2005年的时候“超级女声”广州赛区两个女生通过登台唱歌表演和观众互动方式决定去留,媒体对这件事大肆地刊载渲染,最后红了“超级女声”,也红了“PK”这个词语。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份,中国网民已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是39.9%,电脑网民3.80亿,手机网民3.88亿。初中学历的网民半年净增了1860万,初高中网民占到69%。这组数据已表明,网络语言的传播者和接受者都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热情的年轻群体。这样数量庞大的网民对网络空间的利用率是:博客、个人空间62.1%;网络文学36.2%;微博50.9%;论坛或BBS29%。显然,网络交流和表达已经成为网民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发展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教育模式及语言生活也必定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网络语言是在如今这个传播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诞生并且迅速走红起来的。网络媒体的发展为这些网络新词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宽松环境,而宽松、平等、便捷的交流环境又加快了网络语言的发展。
汉语词汇体系不是一个***的系统,它必定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受社会的影响。媒体时代信息量巨大,社会变化的速度飞快,汉语的词汇系统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一门语言不与时俱进,吸收接纳新鲜的血液,这种语言就会失去活力,甚至有可能消亡。汉语词汇系统自然也会本能地吸纳新的元素,而网络语言凭着自身的“全民”、“高效”、“时尚”、“丰富”、“直观”等特点将一批有价值的词语短语注入现代汉语,这批新词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丰富,更准确地反映出大众的复杂心态,也为汉语增添了活力。比如“囧”字原属于生僻字,本意为“光明”,原来很少有人认识它。2008年它开始在网络中文社区里作为一种表情符号出现,网民根据字的***形赋予了它“郁闷”、“尴尬”、“悲伤”、“无奈”等多种意思,结果这个字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起来,成为21世纪最为风行的一个汉字。
每年***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都会《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笔者跟踪调查了近几年报告的年度网络词汇,发现总有一些词汇以其旺盛的生命力留了下来,融进我们的汉语主流词汇,下面略作列举:
2007年***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中“房奴”、“秒杀”、“晒”最有生命力。
2008年:“脑残”、“山寨”、“宅”、“做人不能太CNN”。
2009年:“躲猫猫”、“跨省追捕”、“楼脆脆”。
2010年:“坑爹”、“给力”、“我爸是李刚”、“一个艰难的决定”、“神马都是浮云”。
2011年:“控”、“伤不起”、“蛋疼”、“你妹”、“羡慕嫉妒恨”、“杯具”。
另外还有许多如:HOLD住,有木有……
除了这些词汇外还出现了很多独特的造句方式,如2007年的“梨花体”、2010年的“咆哮体”、2011年的“淘宝体”……这些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传统的话语系统,影响着我们的话语表达方式。
尽管我们一直在排斥网络语言,但不管怎么样,这些词语以他极强的生命力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我们的语言生活。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正视网络语言的发展,更新一下我们的语言观,让我们的思想跟上语言发展的脚步而不是用所谓的传统来禁锢语言的发展,变主动为被动,由原来的围追堵截变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22600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网络语言,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