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中旬,一则关于柑橘虫蛆的短信在民间流传:“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桔(橘)子,今年广元的桔(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
这条不足百字的坊间消息为正待收获的橘农和水果商们蒙上了一层阴影。一条小小的虫子,短短几天,竟累及整个中国的柑橘产业。
事实上,10月4日,《华西都市报》就刊登过一篇相关报道,该文披露,早在9月27号,旺苍县***府就了柑橘大食蝇***情防控通告,采取了紧急收购措施。而在一片由那条手机短信所引发的讨论中,这篇报道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条普通的手机短信何以会制造这么大的舆论风暴。对此,知名媒体评论员长平认为,谣言本身难以避免,但谣言危害从本质上则是源自权威失信。
早从2006年开始,围绕农产品的“谣言”每年都有,2006年是“毒西瓜”,2007年是海南的“毒香蕉”,2008年又是四川的“蛆虫柑橘”了。在“蛆虫柑橘”前后,又出现过“三鹿奶粉事件”、“三聚氰胺问题鸡蛋”等等。
我们的食品安全到底出什么问题了?对此,荆楚网刊载评论员银玉芝的文章分析认为,奶粉危机时,***法制办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台了《***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从大方向说,以法治方式治理***业问题,肯定是没错的,但是这部条例却只管“一杯奶”。广义来说,条例也算法律一部分。法律是一国之重器,为一人一事一物就随便立法,法治严肃性还有什么可言。立法之后,执行效果差,更是自然。
此外,《人民日报》刊载作者吴焰的评论文章认为,虫橘事件中,牵涉到***府与公众、果农与消费者、***情地与非***地等多方“利益集团”,其利益诉求不同,却互相影响。试想,我们的相关部门,若能直面问题所在,能切实“以人为本”,把消费者利益、果农利益放在首位,在确保市场“放心橘”上,加快筑起一道足以让公众放心的“防火墙”,为大量橘子寻找新的加工出路,为广大果农所可能承担的风险尽快制定并启动相应的***策补贴,即使损失已经注定,但还可以迅速止损。
在编者看来,事件已经发生,重塑市场信心为要。对此,《新京报》刊载作者李华芳的文章建议:在一个监管严格的市场中,监管手段实际上更多要依赖市场手段而非行***手段。质检机构的地位比较***,即便是由***府设立的,也往往不受其他部门或者厂家的限制和影响,这样就基本杜绝了***府官员受贿和厂家行贿的可能,市场也会更公开透明。这样一来,在源头上就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不是等出了问题,再来要求***府公开信息,此时即便是***府在公开信息方面做到了及时有效,也难以阻止市场信心的崩溃。安定/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