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教”事件中,诗歌只是被借用,所有那些帖子,只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仇恨
从9月13日开始,一个叫“梨花教”的ID,在天涯社区的娱乐八卦论坛,发出一个题为“在教主赵丽华的英明领导下,‘梨花教’隆重成立”的主帖,随后,在8天之内,这个ID一共发出28个与赵丽华有关的主帖,至于有关回复,更是不计其数。而这8天时间,使得赵丽华红遍天涯,红上新浪,并且进入寻常百姓家,赢得若干称号,例如一“诗坛芙蓉”。
从策划的角度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策划,“梨花教”似乎并不是一个(或者一群)彻底的、本分的文人,他(或者他们)对天涯八卦论坛的影响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天涯八卦人的微妙心理和微妙趣味更是非常了解,对该论坛的传播模式也谙熟于心,并创造了一种互动性极强的传播方式,就是仿写赵丽华诗歌,于是不过三四天时间,就在天涯八卦论坛制造出了“万人齐写梨花体”的壮观场面。而赵丽华的声明和反驳文章,以及她的文朋诗友的声援文章,立刻成了新的仿写材料――1990年代过后,再没有一个诗人这样为人瞩目过。
只是,我却从没当这是一个文化事件,更不觉得它与诗歌有什么关联,我只是想,是什么人这么恨她、这么毒辣、这么专注,宁肯义务劳动不眠不休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也要以最恶毒的方式,让她丢人,让她现眼,让她下不来台,让她这样一个体制内的文人颜面丧尽贻笑大方。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着这个人的面貌,或许,他是她从前的同事――和我们的某个同事一样;或许,他是她有意无意得罪过的人――和我们无数次的不小心一样;或许,他只是嫉恨她,再没一点别的理由――就像我们赢得的那些嫉恨一样。她若是个厨师,他就有可能在她做的饭里下毒,她若是个普通的职员,他大约就会散布她的风流韵事,他的所做所为,简直和诗歌一点关系都没有。诗歌,在这一次事件中,只是碰巧,而他的坏,不是碰巧,是人群中间千古流传的坏,代代相传的坏,一想想他的坏,简直毛发直立,怎么可能有这么坏的人?然而,毕竟是有了。“梨花教”事件中,诗歌只是被借用,所有那些帖子,只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仇恨,所以,我不想引用“看到兄弟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因为,那和罪与罚无关,我只是朴素地、善良地、下意识地、像村子里的老大妈一样觉得,无论如何,一个人不应当被这样对待。
然而,不就着诗歌谈论这件事,是危险的,因为这一切都貌似是因为她的诗,但,这四十年来,这四千年来,所有貌似正当的事件,追根究底,还不过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仇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仇恨,为着成全这仇恨,玉碎宫倾,倾城倾国,千千万万毫不知情的人死去。
而且,旁观这件事并参与,尤其是,许许多多的人一起毫无后顾之忧地参与,另有一种乐趣在里面,这是使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仇恨终于越来越显得正当的最好办法,参与的人,自会随身携带使之显得正当的理由,作为加入队伍的股份,而且,人越多,正当不正当,就越不重要。但,我还是朴素地觉得,一个人,不应当被这样被对待,即便她伤天害理,月黑风高,杀人放火,可以杀,可以砍,可以剐,但是,不能被这样对待。我们若能这样对待一个人,也就能用带着铁头的皮带去抽老舍――因为理由更为正当;我们若能这样对待一个人,也就能传播同事的风流韵事。我们不能这样对待别人,即便理由再正当,或者,终于渐渐找到了正当的理由,这不是为她好,而是为我们好。
在“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的时候,这样说话,不合时宜,只是,看到那样暴烈的、盲目的、理由正当的、白茫茫的一片,总是让人感到恐惧,我最后要说的还是,一个人,不应当被这样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