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闪现在我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究竟什么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确切的定义是什么?在这半年的学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画的创新”,何为“创新”?潘天寿先生始终认为“一个国家没有传统就等于没有文化,没有传承的国家是得不到尊重的,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一定要继承和光大,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关键词:创新;意境;笔墨
中***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42-01
一、“推陈出新”的中国山水画
中国水墨画在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了无数次的大变革。每个时代都有它本身的艺术主流和形式。有人说现在的水墨画缺少创新,创新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借助于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在画面上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创新。中国画讲究的是画面的意境,一幅用各种材料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意境何在,“意存笔九,画尽意在”。吴冠中先生曾说“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的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人情的关联。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潘天寿曾说:“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趣为最高境地。”艺术境界,实质上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是作者精神气质、感情意念的流露。每个作家在艺术境界的追求上,都受到思想境界的制约,带有个人喜好的倾向性,因而每个作家表现的艺术境界,都有一定的基调和特色。意境是艺术化的境界,比现实更吸引人,更具备理想的高度。是作者本身通过自然与人物的加工,把观画者从画外引入画内,再从画内引到画外,意***是启发人们无穷的回味。如我们单一的追求创新,忘了水墨画的本质,那么创新二字又有何意义。
顾恺之提出了“传神”的主张,“神”是主导,是决定“形”的。其后,谢赫讲究“气韵”二字,明确提出以“六法”为准则,但他们都主要是从人物画的角度而言的。而张彦远提出的“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他将“立意”看成是作画过程的枢纽,把形似、骨气、立意、用笔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了。这里的“神”、“韵”、“意”虽然包含了许多画家的主观成分,但都以客观对象为基本依据的。
二、山水画的创新之笔墨的运用
自古以来的中国画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了一整套用笔用墨的技法研究。用笔方面,近代黄宾虹曾归纳出“平、留、圆、重、变”五字诀。张彦远对笔墨是这样论道的“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张彦远的这些观念,道出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象物、骨气、形似的提出和意象的把握,体现了笔墨作为中国画艺术主要表现手段的重要性,它承先启后,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画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是达意传神,最基本的造型技巧是笔墨。笔墨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为表达作者的“意象”服务,笔墨之法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意象造型”观念;它一方面与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相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与中国绘画工具的特殊性相联系,笔墨是表达意象的手段。
三、融会贯通的中国画
吴作人先生以极大的精力对中西艺术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的实地考察,通过画布上色彩的塑造,宣纸上水墨的挥洒,对中西两大艺术体系的观念、语言、技法都作了长期刻苦的比较与探讨。 “东西方艺术的面目虽然不同,但气质相同,况且有时连面目都近似,会使人疑为唐人所作;假如我们看过高昌壁画或者敦煌莫高窟的北朝作风,我们就不会觉得西方表现派或野兽派的恐怖。这类似的例子多的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界限究竟在哪里?”中国书画之道,深不可测。历代名家非常注重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入,方能领略前人用心之妙处;出,则能运用得透彻。吴冠中先生曾形象的概括的处理出入关系的诀窍。
从近百年绘画史来看,凡有成就的画家,无一不是不满现状、力***跟上时代,以发展中国文化为已任的,他们从不同角度与侧重点,探索中国近代绘画的发展道路。大体形成了三种途径:以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等人,代表了中国文人画的新潮流,在中国传统的法度中,吸收了西洋画的某些特点,而发出新的艺术生机,突破了长期停滞的“超稳定”状态;高剑父、徐悲鸿等人致力于吸收西方传统写实绘画技巧改良国画,追求西方传统技巧与中国文人画笔墨情趣的结合,拓展了中国画的审美领域,丰富了中国画的技艺;林风眠、刘海粟等人,致力于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正是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致力改革创新的画家,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中国美术史新的发展,开创了近现代中国美术新一页,使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进入了现代文化的范畴。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
[2]吴冠中著.吴冠中话语录.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