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有个绰号“黎菩萨”,有时唤作“泥菩萨”。依湖北方言,“黎”与“泥”同音,故有此两说。“菩萨”之名,谓其面善,脾气好,气度雍容,像一尊弥勒佛。不过“泥菩萨”却有戏谑之意,如俗语所云:泥菩萨过?,自身难保——正暗讽黎元洪碌碌无才,是一介庸人。近代史上的黎元洪,一向以德行著称,用他的老师严复的话讲:“黎公大德,天下所信。”至于他的才略,不消说袁世?、段祺瑞等枭雄,就连与孙传芳之流相论,怕都有所不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用之庸劣懦夫”(谭人凤语),这样一个“下为一家之长,将不足以庇其家;出为一国之长,必不足以保其国”的良善暗懦之人(严复语),却能成为辛亥***第一***打响之后,第一个宣布易帜***的省******府都督,此后两任民国总统。他是受菩萨护佑,运气好呢,还是别有情由?
尤其武昌首义,本由******人组织、发动,为什么最后偏偏选中了素无***思想,甚至在起义当天手刃******人,与***结下血仇的黎元洪当领袖?
冯自由的《***逸史》被后人奉为信史,且以其记述为证。武昌起义后一日(1911年10月11日)上午,穿过尚未弥散的硝烟,疲惫而兴奋的******人聚集于蛇山南麓、阅马场北端的湖北省咨议局:“众以秩序急需维持,而******诸首领黄克强、宋教仁、刘公、蒋翊武、孙武等均不在城(武昌),乃强胁二十一混成??统黎元洪为都督。”可对勘与会的******人李作栋的翔实回忆:
蔡济民对大家说:“??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德高望重、为全国所知的人,才能号召天下,免得别人说我们是‘兵变闹事’。”有人插言:“我们不是已?推定了***和总指挥吗?”蔡说:“?来推定的诸人,目下都不在武昌,缓不济急。”
兹以此为由,进入这一历史谜题。
【***方略的错位】
蔡济民是武昌首义及鄂******府的领袖之一,他说“?来推定的诸人,目下都不在武昌,缓不济急”,此处的“诸人”,可分两派,一是全国性的***领袖,一是湖北地方的***领袖。前者,指黄兴、宋教仁、居正、谭人凤等。起义爆发之夜,他们都不在武昌。黄、宋等人甚至要等到大半月后(10月28日),才姗姗来迟。
他们不在武昌,绝非巧合,而关系到******的***事策略之失误。早在孙中山投身***之始,他所规划的***蓝***,是以武装起义为手段,“先据有一二省为根本,以为割据之势,而后张势威于四方,奠定大局也”——这“一二省”,他便选在了两广和云南,而非内陆地区。所以我们看到,从1895年的广州起义,到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此间大多武装***,都爆发于广东与广西。这不免激起了籍贯在两广之外的***同志的非议。
尽管宋教仁、谭人凤等出身两湖的******人对***方略有所修正,譬如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成立中部同盟会,将***的目光从珠?流域转向长?流域,然而他们的心态依旧过于保守,所拟定的起义时间竟然在1913年,并告诫两湖的同志切勿轻举妄动。这正可以解释,为什么1911年9月,湖北的******人筹划起义之时,先后两次到上海,请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速来武汉主持***大计,宋教仁却始终犹豫不决。他犹疑的背后,大抵是对湖北***的悲观。其时,谭人凤正病重住院,听说宋教仁拒绝赴汉,为此“愤极”,抱病与居正坐船去武汉,却已?晚了。当他们行至九?,“而黎元洪为都督之名义,已喧嚣于耳鼓矣”。这一缺席所引起的历史转折,令谭人凤抱憾终身。
再说湖北本土的***领袖。事前推举的临时总司令蒋翊武因炸弹事故逃之夭夭;被炸药烧伤的孙武与?定的都督刘公都在汉口,与武昌有一水之隔,武昌起义后的10月12日,汉口才得以光复,推举都督一事则在11日。其他如副都督刘英远在京山,詹大悲、胡瑛身陷囹圄。正所谓:运去英雄不自由。
领袖不在,义***之中就没有一个***官能够担当都督之职吗??来,领导武昌起义的熊秉坤、蔡济民等人,只是新***的班长、排长;起义那夜,被匆忙?入***队伍的吴兆麟,是工程营左队队长(相当于连长),在义***里面已?是高官。这批人,引爆***,冲锋陷阵,自无问题;起义成功之后,执掌一省******、民***与外交,甚至如孙中山所规划的那样“张势威于四方,奠定大局”,实在是勉为其难。
【黎元洪:最不坏的人选】
有人会说,英雄不问出处,况且熊秉坤等人无都督之才,庸人黎元洪便可胜任吗?于是有了一种流行的说法:这些******人自认资望太浅,推黎元洪上位,主要借重其声望与德行(官居旅长,参加过甲午中日海战;体恤士卒,治***严肃,有煦煦之仁的长者风范;与地方立宪派关系良好),以安定地方,收拾人心,号召诸省响应义举。
这是一个理由,却未必是最重要的理由。我们再来斟酌一些历史细节。譬如开会的地点为什么要选在湖北咨议局呢,浴血奋战的******人为什么要去立宪派的大本营商议武昌之善后事宜呢?据张难先回忆,当日与会者,不止是******人,蔡济民等十人具名,发出请帖,广召士绅,请来了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这足以表明******与立宪派的合作主动而坦诚。立宪派的实力以及对***的态度,则奠定了合作之基。
诚心合作的******人,?本属意立宪派的领袖汤化龙担任鄂***都督。汤化龙事后对李廉方说:“******人来(咨议)局时,曾以都督相推。予未有绝对拒绝意。子笏(即胡瑞霖,汤的儿女亲家)则力持不可。其意以予与******素无密切关系,又其时成败尚未可知。”故他以一介书生、***事非其所长为由,坚辞不就,同时表示了合作之意。黎的名字,就这样被提上了历史的议程。
需要补充一点,当时参加起义的士兵,并不全为******人。甚至有些***领袖都是被迫卷入,如在起事当晚担任******临时总指挥的吴兆麟,以及领导汉阳起义的队官宋锡全(后担任鄂***第一??统)等。像吴兆麟、宋锡全这样的***官,也许具有***思想与志向,对于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领袖,却无十分忠诚的情感,更容易接纳?来的上司。提名黎元洪,正中其下怀。
***方略的错位,******领袖的缺席,******与立宪派的合作意向,立宪派的推举,吴兆麟等处于******阵营边缘的***官之呼应,******人的顺水推舟——在八方风雨的***治合力之下,黎元洪,作为最不坏的人选,被愤?的士兵从床下拖了出来,推上了中华民国******府鄂***都督的宝座。
共和的要义,正在于此。
(作者系文史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