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离开这片他曾经深爱着的“多情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已经十五载了,但人民并没有忘记他,提起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假如你要认识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亚洲雄风》,人们仍耳熟能详,百唱不厌,他的音乐如陈年的美酒般散发着恒久的醇香。音乐家的故乡―――浙江省金华市档案馆为他建立了个人档案。在档案馆的珍藏档案库房内,我们有幸看到了这批珍贵的档案资料。据介绍,这些档案大多为施光南的妻子洪如丁和姐姐施月明捐赠的,其中有手稿17件,照片86张,还有部分证书、书籍及生前遗物。2002年,这批档案被列入浙江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曲谱手稿
在施光南个人档案中,最吸引我们的无疑是他的曲谱手稿。虽然我们对曲谱并不太懂,但当看到《祝酒歌》、《,你在哪里》这些熟悉的歌名,看到曲谱中一个个似乎跳动着的音符,我们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少年时那些熟悉的旋律。金华市档案馆收藏的施光南曲谱手稿共有11件,69页。其中,《祝酒歌》、《,你在哪里》、《假如你要认识我》、《屈原》(招魂合唱)等4首歌是谱在8开大小的五线谱稿纸上,歌词也是施光南亲笔写的,由于形成的时间较长,且在进馆前没有好的保管条件,部分五线曲谱手稿已微微泛黄,捧在手里,让人平添一股历史的沧桑感。除了这4首歌曲外,还有简谱手稿6件,分别是《高举亚运会的火炬》、《我们是明天》、《朝霞里的祖国》、《海上生明月》、《不老的祖国》和《小鸟,我的朋友》。其中,特别有意义的应该是《高举亚运会的火炬》,在一页打印着歌词的16开纸的空白处,施光南用铅笔密密麻麻地写下了这首歌的简谱。据说,当时施光南一拿到这首歌词,就被“谁说我们远隔万里?我们的心中没有距离;谁说我们彼此陌生?我们之间早已熟悉......高举起亚运会熊熊燃烧的火炬”这样的词句所打动,即兴谱下了这首曲。
他是这样写歌的
在施光南个人档案中,还有一部手稿同样令人十分感兴趣,那就是他的《我是怎样写歌的》手稿。其实,《我是怎样写歌的》是正式发表时的名称,在手稿上,施光南给它取的名字是《感情、形象与旋律》,分为33章回,200多页,近10万字。我们翻开这部手稿,读了没几页,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在里面我们不仅读到了一个作曲家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创作的不懈追求,更读到了一个人民音乐家对群众的浓厚情感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在一切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高级的一种,是最能体现人类感情的。”施光南追求的是“雅俗共赏”的人民艺术,他努力争取使自己的作品能经得起群众和时间两方面的考验。他认为,只有对要表现的内容理解深刻,才有可能表达得深刻。从这个角度来说,作曲家的生活体验是十分重要的,虽然音乐家体验生活的方式和作家、美术家有所不同,但同样需要善于理解生活本质,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具体到歌曲创作上,他追求“真挚的感情、准确鲜明的音乐形象与优美的旋律”。他在《我是怎样写歌的》一文中写道:音乐是感情的艺术,而真挚的感情是作品的基础。真正的好音乐以其独具的魅力能够深深触动人的心弦,唤起听者的感情共鸣。作者只有自己在创作中动情,作品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不能设想,一个感情淡漠的人能写出感情丰富的音乐来。音乐装不了假,作者如果不是倾注了真情,尽管能运用某些音乐技巧,但终究不可能写出好的音乐来。
施光南创作歌曲的态度十分严谨。在他眼里,歌曲就是一件艺术品。其艺术形式和技巧包括许多方面,为使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完美,他常常反复进行推敲,不到自己十分满意,决不罢休,有时为了谱曲时的一个细节占用的时间要超过写出歌曲“基本骨架”的好几倍。正是这种科学严谨的创作态度,才使他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
“姐妹篇”是怎样问世的
大家都熟悉《祝酒歌》、《,你在哪里》,但可能有人并不知道施光南把这两首歌称做姐妹篇。为什么?因为这两首歌,一首体现人民的喜,一首体现人民的悲,都是他在“十年浩劫”后的思想感情体验的结晶,称得上是他的代表作。
《祝酒歌》是表现“十月的胜利”这一伟大事件的,但这首作品却是在粉碎“”半年后才写出来的。原因就在于当时他的内心酝酿已久的感情没有找到理想的表达方式。在“十年浩劫”中,施光南的艺术生命也被扼杀了。由于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和舞蹈《鸿雁高飞》的音乐,他被“”一伙扣上了“轻歌曼舞”、“文艺黑线回潮”的帽子,驱赶到农村、油田、山区,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当这些文化刽子手被推下历史舞台时,压抑得太久的创作激情如开闸的潮水一般奔流,他急切地想要用音乐来表达这亿万人民所欢庆的胜利,自己作词谱曲写了一首表演唱《万众欢呼除“四害”》拿到大街上游行用。但这远远不能表达他当时的感情。《祝酒歌》这首词打动了施光南,它生动、感人、丰满而又概括。既有对过去的回顾,又有对胜利的庆贺,更有对未来的信心,他感到这正是他想要表达的情感,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情感。他十分欣赏“杯中洒满幸福泪”这一句,虽然只有七个字,却能勾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他的直觉告诉他,这首歌曲不能只谱成一首欢乐的舞曲,而应该在庆祝的基调中带有时代印记的深沉感以及向未来进***的昂奋情绪,正是这种直觉指导他谱出了《祝酒歌》。
《,你在哪里》是在纪念***逝世一周年时创作的。在迎来十月的胜利以后,很快就是***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了。几十年来,我国创作赞颂领袖的歌曲不计其数,却单单没有为写的歌。这时,施光南也收到一些歌词,差不多都是赞颂类型的,他感到不满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柯岩同志写的《,你在哪里》,全诗尚未读完,他的双眼已湿润了,当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要把它化成音乐,让心底的歌响遍神州大地。从作曲的眼光看,这首词不容易谱,它不是通常所见的歌词形式,而是一首散文诗。初稿出来后,担任指挥的李德伦同志认为:“我们表现对***的怀念不应该只有悲,难道不可以再激情些吗?”施光南理解李德伦的意思:应该体现出在“”高压下不许悼念时人民心中的愤,随即脱口而出:“要是能把写进去就好了!”李德伦感到两人心有灵犀,立即说道:“怎么不可以写!我相信总有一天要重新评价。”他们立刻兴奋地商量在原词中“回到祖国的心脏”后,明确地点出了“天安门”的字样。只要有这三个字,不用说别的,广大群众都能心领神会的。尽管由于当时的形势,公开的口径还是“批邓不能变”,“不能翻案”,但笔在施光南的手中,他可以在音乐里力所能及地表现“四五运动”的伟大场面―――“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我们在天安门呼唤你。”后来,一些群众在给施光南的来信中说:“在《,你在哪里》这支歌里,我们听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的脚步和呐喊,感谢你把人民的心声汇聚在音乐里!”《,你在哪里》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效果。这首歌从创作到正式演出,一共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短暂而又永恒的人生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南山,从小酷爱音乐。中学时代先就读于北京圆明园旧址上那所从延安迁来的101中学,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在校期间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付与了音乐。1964年,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他创作的女中音独唱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旋律流畅上口,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深得群众喜爱。1976年10月“”被粉碎,施光南把万马齐喑后民众扬眉高歌的心情与自己的一腔喜悦化成一曲《祝酒歌》,顿时传遍了华夏大地,它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成为一代颂歌。1978年7月,施光南调入原中央乐团,他接连创作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无论是对当代青年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讴歌,还是对祖国的深深热恋和对家乡的殷切期望,都唱出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激励着一代青年在他的歌声中奋发进取。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施光南创作了大型歌剧《伤逝》,他以满腔热情和崭新的手法,成功地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于20世纪20年下刻画的一代追寻与彷徨的青年形象。1984年7月施光南加入中国***,3年后,他作为文艺界优秀***员的代表出席了***的十三大。1985年,施光南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是15个副***中最年轻的一位。同年,全国30万个团支部投票评选首届“当代青年最喜爱的歌”,获奖的30首歌曲中,施光南的作品占3首。1986年,施光南被选为全国青联副***。成为许多青年,特别是文艺界青年人的挚友。许多著名音乐家、词作家、歌唱家都被他团结在周围。1980年10月、1987年10月和1989年10月,《施光南声乐作品音乐会》分别在天津、武汉和广州举行。1990年3月,在施光南心中孕育了20余载的另一部大型歌剧《屈原》初步完成,并举行了歌剧《屈原》音乐演唱会。一部歌剧酝酿半生,在当时如此不景气的中国歌剧舞台上,竟能不屈不挠地开花结果,是何等难能可贵。殊不知《屈原》竟成为音乐家最后的绝响。施光南1990年5月2日去逝,享年49岁。施光南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作品,将伴随着时代永远回旋于中华大地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施光南手稿和他的创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