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上都,世界的Xanadu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广阔美丽的金莲川草原上,有一座巨大的古城遗址—元上都。它是蒙古民族在13?14世纪建立的元朝第一座都城。《元史·地理志序》指出:自从秦统一中国之后,要数汉唐为盛,但就幅员之广而论,都不及元朝。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在这广阔的领域之内,元上都既是元朝的夏都,也是欧亚大陆上最有特色的草原城市。
元上都曾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当时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慕名来到上都,其中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最为著名,他在中国度过了16年,回国后口述了《马可·波罗游记》,第一次把上都介绍给欧洲人。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传播,忽必烈皇帝与元上都在欧美等国知者甚众。1797年,英国诗人科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在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之后,竟然在梦境里游历了上都城,并由此诞生了一首神奇的诗篇《忽必烈汗》,其诗篇这样写道:
“忽必烈汗在上都,
敕令修建一座堂皇的安乐宫殿。
附近神圣之河阿尔甫,流奔急湍,
穿过深不可测的洞门,
注入不见天日的深渊……”
1816年,这首诗首次发表并闻名于世,再次将元上都引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座由宫殿、草原、森林、溪流构成的梦境中的上都,名字叫Xanadu,在英、美的《韦伯英语大辞典》中,被单独列为词条。后来,欧洲的天文学家还用它为土星的第六颗卫星命名。
在元人的许多文集中,总计有500多首有关元上都的诗文。如描写上都的盛宴云:“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诸王舞蹈千官贺,高捧葡萄寿两宫。”描写上都的繁盛云:“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描写元帝狩猎盛况的诗如:“三百海青千骑马,一时随扈向凉径。”
元上都的建设,还体现了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它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选择了金莲川草原这一处形胜之地。在设计规划方面,上都城首次运用了中轴线布局的方式和城市广场的建筑规划理念。同时,城中既有巍巍宫殿,又有毡帐穹庐,城外还有广阔繁华的关厢区,因而显得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元上都在建设时,还十分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即在城中保留大片的草地和水泊,使之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故被学术界和城市规划界称之为“古老的生态城市”。
2、元上都的山川形势与文化遗产价值
元上都由元世祖忽必烈始建于1256年,对于元上都的重大意义和山川形势,元人王恽做过如下精彩描述:(上都为)“圣上龙飞之地,岁丙辰始建都城。龙岗蟠其阴,滦江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都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曰察必鹘者,盖产于此山。有木,水有鱼,盐货狼藉,畜牧繁息,大供居民食用。”(王恽《中堂事记》《秋涧集》卷八一)
在中国历史上,蒙古民族建立的大元帝国有两个首都,一个上都,另一个是大都,建在今北京市的中心位置。两个首都,一个在燕山南麓农业区,一个在草原上,生态与气候条件有很大差别。元上都展现了亚洲大陆上分属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两大民族—蒙古族、汉族交互融合,成为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方文化互相碰撞融合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元上都遗址”遗产整体包括考古遗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它由巨大的城市遗址以及墓葬群;辽阔而富有蒙古草原特色的自然环境(其中包括湿地、草原、沙地景观);由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人文环境,包括祭祀敖包以及传统的蒙古族文化等要素共同组成。其保护范围包括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多伦县两地,距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的金莲川,为元上都古城所在地。元上都遗址是***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心坐标为元上都大安阁建筑基址。
在元上都的繁荣时代,由于皇帝夏半年在上都,各国使者、商旅也必须来上都。而上都通往漠北、中亚的驿道,也是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通道。在上都城内,服务于皇家的工匠俱全,有不少是从中亚来的。上都城内有回回司天监,建造有西域仪象(阿拉伯式天文仪器),聘请有当时世界上一流的波斯天文学家,颁布过回回历(万年历)等。中西天文的交流,在元代最为密切,元代天文学家还远至北极圈观测日影。元朝皇帝很重视回回医术,因此,中医、蒙医、藏医、回回医术,在此时开始交流。甚至远在地中海岸的罗马教皇的使者也来过元上都。在上都城内,有佛教、道教、天主教、***教、基督教的教堂。宗教建筑除道观、佛寺之外,还有回回寺、十字寺。蒙古人对西方传教士统称为“西僧”,其中景教人士被称作“也里可温”。蒙古民族传统信仰萨满教,萨满文化也一直被保存下来。
3、元上都的历史沿革
元上都所在地,在金代属桓州管辖,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南下征金,金莲川演变为成吉思汗的避暑地。1215年,成吉思汗以桓州凉陉为其“夏宫”。成吉思汗分封众将时,元上都地区一直是札剌儿部木华黎家族的世袭领地。蒙古宪宗五年(1255年)蒙哥汗将此地改封给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的创始人,他“思大有为于天下”,广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为未来的统治大业做好准备。上都是忽必烈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下令由名臣刘秉忠用三年时间主持修建的,初名开平府。
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召开忽里台,在蒙古宗王的拥戴下即蒙古大汗位,将开平府作为临时首都。1264年改开平府为上都,先改燕京(今北京)为中都,后改为大都,从而确定了两都巡幸制度。上都成为与元大都并列的全国***治、***事、经济和文化中心。1271年农历十月,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之意,世祖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除了元世祖忽必烈之外,还先后有五位元朝皇帝在上都登基。元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农民起义***由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率领,由大同直趋上都,“焚宫阙留七日,转略往辽阳,遂至高丽。”(见《元史》卷四五《顺帝纪》)其后10年间上都成为农民起义***经常攻击的目标,不断经受战争的创伤。农民起义***“***常无留行”,虽然没有长期占领上都,但上都的陷落对元朝统治者的打击是沉重的,它宣告了元朝的衰败。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上都变成了“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
蒙古族同胞称元上都遗址为具有佛教寓意的“兆乃曼苏默”,意为“108座庙宇”,由此可见他们对元上都的尊敬与呵护。
4、两都制中的元上都
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每年的冬半年(从秋分至春分)在大都理***,夏半年(从春分至秋分)则巡游到上都理***。故上都也被视作夏都。两都制既适应了当时管理多民族条件下经济形态的需要,也适应了蒙古风俗传统,便于与蒙古各部宗王联系,还适应了游牧民族设置冬营盘与夏营盘的传统习惯。两都制,既是生活方式的需要,也是***治上的需要。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间,一方面带领文武百官处理国家大事,重要的决策和命令;一方面又将蒙古民族特有的文化和传统习惯融入其中,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间要隆重举行盛大宴会,进行游猎活动,并且举行祭天、祭祖、祭敖包等具有浓郁草原游牧文化特色的祭祀典礼。体现了元上都作为草原都城的独特作用和地位。
相比较而言,对于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来说,上都的战略地位更胜于大都。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都的遗迹留存至今已很少,而上都遗址还较为完好地保存着。
发生在元上都的重大历史事件还有:忽必烈在元上都发行纸币;在元上都开创的行省制度;忽必烈主持了一场佛道辩论,辩论确定了以佛教为主的地位,导致了亚洲地区宗教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形成了以佛教为主,道教、***教、基督教并存的格局。
5、考古发现揭示了元上都遗址的丰富内涵
近年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古调查、勘探、测量和发掘,考古专家发现:在元上都遗址不仅保存着宫城、皇城、外城等元代城市遗址,而且保存着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布局;在上都遗址地下,还埋藏着许多珍贵文物。考古调查、勘探、测量和发掘表明:元上都由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相套,元上都皇城和宫城位于整个上都城的南半部。考古测量表明:元上都外城轮廓为边长2200米的标准正方形。皇城也是正方形,边长1400米,东墙和南墙与外城重合,约占外城墙边长的3/5,面积则约占全城的1/3。而皇城的北墙,则横卧在龙岗的龙背之上。宫城居于皇城的中部偏北,略呈纵向长方形,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70米。元代在上都地区生活的居民达11万余人,上都在元代被称为北方“巨镇”。据《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上都路共有民户41062户,居民118191口。
元上都古城本体由外城、皇城和宫城,以及护城河、城外关厢区五个部分组成:
元上都宫城是元朝皇帝居住和理***的宫殿区,是的核心部分。宫城内有大安阁、穆清阁、水晶殿、香殿等众多宫殿楼阁,现在宫城内发现的建筑台基约有20处。考古勘测表明,上都宫城城墙用木板夹装湿土夯实而成,下铺石条,上砌青砖,内夹一层14米厚的残砖。现存城墙高约5米,下宽25米,上宽10米,城的四角建有角楼。
元上都的孔庙和国学位于皇城东南角,它们为元朝的文化建设服务。忽必烈深知要治理汉地,儒家思想不可或缺,金莲川幕府中招幕的汉族谋士,不少都是一代大儒。在他们倡导下,孔庙在上都皇城之内占有重要位置。位于西北的乾元寺与位于东北的大龙光华严寺遥相对应,为大元帝国祈福诵经。
关厢区分布在元上都外城的东南西北四面,区内的建筑密度很大,有羊、马市和工商业区,有觐见皇帝的蒙古宗王和外交使团居住的帐房区、兵营区等等。在元上都东西关外,各有一座规模巨大的粮仓,东为广积仓,西为万盈仓,这两座大型粮仓再加上城内外的几座小型粮仓,每年可收贮粮食40万石(约6万吨)。
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与元上都的建构格局一脉相承。在建都时间上,先有元上都,后有元大都。元大都继承了元上都的模式。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则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例如,根据考古发现的元大都遗迹以及《元史》的记载:元大都城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方朝日,西方夕月,明清北京城的这些祭祀建筑,均源于元大都。
注: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现实与梦境中的元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