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在我们的语境里其实是一个很“宽容”的词,似乎只有“把不该拿的钱往自己腰包里捞”,才叫腐败。其实严格来说,不仅权钱交易是一种腐败,任何背离了民本的权力承诺、“权不为民所用”的行为,都是权力的腐败。
以往舆论习称的“不正之风”或“作风”,实际上就可称为“窗口腐败”。它是一种变相暗示:走关系了,送钱送礼了,脸色就会立刻好起来,办事也会立刻顺畅起来,否则就让你跑断腿,就给你冷脸看。
窗口腐败,直接催生了民众与***府的对立——***府是抽象的,民众与其打交道主要通过与窗口的接触——这种坏脸色,在公众眼中就是***府的形象。公众难以看到贪官直接收钱,他们对腐败最直观的理解就来自对窗口的观察:找了关系给了钱就能看到笑脸,否则就是冷脸相待。
这样的丑闻近来被媒体集中曝光,“北漂小伙为办护照返乡6次多跑3000公里”堪称典型。这种曝光如果仅是网帖,可能不会有什么影响力,可上了央视《焦点访谈》,一下子成为了大新闻,也立刻触动了地方领导。当地书记市长连夜赴事发地过问,现场办公研究处置意见。涉事民警、主管领导也分别受到处分,该省公安厅领导反省称“刁难市民的警察那张脸让人不寒而栗”。
这一切的反应都在意料之中。也许,官员们更怕的是看这个栏目的领导,于是不得不摆出积极处理的姿态,给舆论一个交代,给上级一个交代。
但是,个案的正义无法消除弥漫的窗口腐败。“央视曝光后迅速严惩”,这种在舆论压力下就事论事的处理,其实起不到多少形象塑造与公信修复的效果。毕竟,央视曝光、舆论围观下的***府作为,无论做什么,公众都觉得是“失真”的,不可复制为常态,缺乏制度性的示范效应。涉事民警受到严厉处理,恐怕确会在当地官场形成震慑,但极有可能是一阵风。像这样的曝光,难道以前还少了吗?
因此,迅速严惩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成为终点,这只是舆论公关的技巧。应该把它当成面对同类问题的起点,让公众能看到当地***府究竟采取了何种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在媒体不在场的情况下,是不是也有驯服的监督机制?
这段时间“窗口腐败”之所以能被举国关注。除了曝光平台外,更重要的是这些“看上去的小事”激起了很多民众与官僚打交道的痛苦回忆,触动了共同的痛感,网民铺天盖地诉说着办证盖章时遭遇的各种刁难。可以想见,“窗口腐败”已深入行***部门的毛细血管和群众的日常生活,以至于这些痛苦的回忆一旦被激发,就会在情感上形成共振,变成一种舆论和公众集体对和吃卡拿要的控诉。
所以,公众更加期待,一系列的曝光能触碰领导们的神经,让他们知道这种刁难绝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绝不仅是轻飘飘的“不正之风”,而就是腐败。公众充满期待,***府也应回答,外界等着看他们的后续动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曹林:知名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