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是相对文言实词而言的,虽不表示实际意义,但在表达上却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掌握古代汉语的虚词,就很难读懂古文。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虚词的学习,并根据不同的语境,分析不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不仅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同时还能品味出古代诗歌散文的独特韵致。
全国新课标卷对虚词的考查一直没有单独设题,而是糅合在翻译题和断句题中,《考试大纲》中列出的18个文言虚词无疑是考点。
如,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I语文试题第七题翻译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两题考查了其、于、则、者、焉5个虚词。如果没有掌握这几个虚词的意义用法,那么这道题就很难拿到分。
虚词之所以“虚”,表现在有时并没有具体实际的意义,仅仅表现一种关系,比如“而”,学生在理解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也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似乎无论我们讲的如何详细,学生都会记忆的很混乱,实际运用起来也很困难。以词“何”为例,教师上课一般会这样归纳:
例如,【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这样讲解,虽然详细的把虚词的各种用法意义集合在一起,但实际上由于句子过散,并不利于学生记忆。即使勉强记住,也不会灵活运用。
如何巧记文言虚词呢?我在教学中归纳了以下的方法:
一、 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找出课本中这些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句子,并摘抄出来。让学生从熟悉的课文出发,讲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对虚词形成初步的认识。
例如:归纳“其”的意义用法
(一)用作代词。
1、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二) 用作副词。
1、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三) 用作连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四)用作助词。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二、 学生分组合作,将这些含有虚词的句子 归纳、改编,润色成一篇小的文言文。教师先给出示例。依然以“其”为例: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解析:(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或表感叹语气,多么,真。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疑问语气,又。
(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
(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10)指示代词,那种。
(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
(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三、学生仿照示例自己编出故事,并展示,其他学生一同纠错,并解析每个字的意义用法。教师给予补充。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通过自己编写故事不仅理解了虚词的意义用法,还能熟练运用虚词,通过对他人故事的订正分析,更深入的理解这些词语。并且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讨,增强了学习兴趣,一箭多雕。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编写的小故事:
秦王谓群臣曰:“朕欲得仙丹,将焉取之?”一卿曰:“臣闻西山白云观有一方士,能炼此丹焉。”秦王曰:“速取焉。”遣人至白云观,寻之未果。反。至于殿下,秦王怒焉,斥群臣:“此白云观,上宝福地,风雨兴焉,焉有取之未果之理。”
虽然这个故事编写的不是很完美,也有一些小错误,但是学生能通过合作学习,把“焉”的所有意义和用法集合在一起,这已经很不容易了,相信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也能掌握这个字的用法。
我也在网上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也试过直接将这些例子拿来给学生讲解,但是,效果很不佳。跟一般归纳总结的方法就没有区别。后来我尝试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己编故事,刚开始也担心过学生没有兴趣,积累不够编不出来。但是,我把例子举出来之后,学生虽然哀叹了一番,还是认真去做了,并且讨论的非常热烈,最后给出的故事虽然不尽完美,但也符合了我的要求,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在后来的练习课中,学生对虚词的理解运用明显提高了很多。
当然,这18个文言虚词如果都依照这样的方式来讲,会耗费大量的课时,所以,在实际处理时,我只选了其中比较复杂并且不好理解的几个,比如,而、以、为、何等,其余的,一部分留作学生家庭作业,独自编成小故事,在练习课时展示学生的成果;还有几个比较简单的,如者、也就用了单纯的归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