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亚当·斯密之谜,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和《道德情操论》分别提出利己和利他的矛盾:《国富论》中的利己,《道德情操论》中的利他观念,亚当?斯密为什么会在两本书中提出这样两种表面上分歧甚远的观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实证,结合亚当所处年代进行分析,确切得出两个概念的真实含义。然后通过分步分析,找到正确理解利己和利他的切入点。最后论述通过寻找平衡点实现双赢的结果。
【关键词】亚当·斯密;价值悖论;利己;利他
1、引言
近年来对亚当?斯密的研究深入,对《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的“利己”和“利他”所引起的对斯密之谜讨论日益增多。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为分类、分步计划研究。首先针对论文题目和主要背景进行文献论证,通过对主要思路的分析、解剖,在分步完成解释的基础上结合中心思想进行了论文写作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论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什么是亚当·斯密之谜;如何理解亚当?斯密之谜;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如何归一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亚当·斯密之谜”至今没有得到举世公认的答案,那就是他在其著作中所涉及的人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利己”与“利他”的“价值悖论”矛盾现象。在名著《国富论》中,他从物质利益出***述并肯定了利己主义的经济人观;但同时他又在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从道德同情心出发,论述并肯定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
2、如何理解亚当?斯密之谜
2.1 利己心和利他心是同一人性的两个方面
在斯密看来,人的利己心是生来就有的。“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能够专心致志关心的就是他自己本身,换言之,既然与他人的事情相比更适合操心自己的事情,因此想要这样做是妥当的,并且是他的权力。”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 ——亚当·斯密
人是受感情趋势的动物,既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这种人性的双重性使人们相互斗争,又使人们创造社会制度来缓和两败俱伤的斗争,甚至把斗争变成共同利益,变成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2.2 私利与同情并不矛盾
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私利”主张,并非等同于现代拜金主义。在《国富论》中,我们看不到“金钱”比“道德”更重要的痕迹。相反,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经常措辞强烈地批判垄断商的非道德活动。
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在伟大的《国富论》出现时,欧洲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英国的工业***尚未展开,持续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基督教信仰仍然是稳固地统治着人的文化价值理念。因此,当我们去理解《国富论》中的“私利”时,毫无疑问是以“道德情操”为前提的,因为在基督耶稣的世界里,道德的重要性是理所当然的,不用多说,用不着身为基督徒的亚当·斯密特别强调。
2.3 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常被引用的话:“我们所期盼的晚餐并不是靠博得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傅的同情心而来的,而是他们对他们自己的利益追求而来。我们填饱肚子的方式,不是诉诸他们的同情心,而是希望他们自爱,也不是诉诸我们的处境,而是诉诸他们的利益。”
2.4 利他的本质仍为利己
《道德情操论》的“利他”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其阐述的观点最终仍是“利己”,与其经济学意义上的《国富论》相比,这种“利己”不再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而是把“社会人”假设作为论述的前提,相比之下,“社会人”更接近人的本质。
亚当.斯密认为:无疑,人都是利己的。经济人的利己体现在能够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的获得上,而社会人利己的体现却是自身需要的感觉的获得,用现代经济学的概念,这种感觉即为“效用”,亦即对人而言,物的获得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却是实现自己想要的感觉。
《道德情操论》正是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获得这些金钱所不能满足感受,一方面是应当如何对待自己;另一方面是如何对待他人。亚当斯密给出的答案是:“出于挂念自己的福祉,我们会具有审慎的美德;出于挂念别人的福祉,我们会具备正义和仁慈的美德。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亚当斯密正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前提,论述了人应当怎样才能更好的“利己”,答案正是“利他”。
3、结论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解释说“我喜欢它是因为它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用同情的视角去研究社会。而这个社会要想发展持续永久的发展下去,最终依靠的终将是人这个社会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而相比较《道德情操论》,《国富论》只是从经济的视角去看待这个社会,把人看成是经济人、理性人,而这却不是我想看到的和希望的。”
人性到底是“自利”的还是“利他”的?这个答案并不是“斯密两论”发表了200年之后才有,而是从人类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开始就有了。人性一定是兼有“自利”和“利他”的成份。中国人爱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所谓“德”,从语义上看,归根结底就是“利他”。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1997.
[2]亚当·斯密.国富论[M].商务印书馆,1974.
[3].“亚当斯密问题”反思[J].科教导刊,2010.
[4]杜帮云.论“亚当斯密问题”[N].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2006.
作者简介:
范正超(1992-),男,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冯学磊(1991-),男,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