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奇,北京曾有过多少苏州街?是否都是清乾隆时期建造的?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北京苏州街是两条,一条是太不苏州,一条是在原址上重修的。重修的苏州街在颐和园后河,一直受游人热捧。我不只去过一次,在那儿待着,很是享受。它是皇家山寨版的苏州街,真正的苏州人可能觉得它并不苏州,但对我这种到过苏州仅几次的北方人,反倒觉得它比苏州还苏州。
苏州街的那些事儿
北方人到苏杭,爱寻依水的粉墙黛瓦马头墙,觉得那才是心目中的苏杭,但常常失望。所有城市都在与时俱进,从被当代文化和建筑污染过的苏杭城市街道,去寻觅想象和理念过滤过的纯而又纯的苏杭古街风貌,确实不易了。
音调却不会欺骗人。
您喜欢听评弹吗?我爱听。我不是江南人,苏州人若不讲普通话,我是一句也听不懂的,评弹的唱词,就一句没听懂过。唱评弹的人从不按普通话唱,连苏州普通话都不是,但它的曲调确实好听,软软的,柔柔的,有一种水的味道。那水不是平湖幽潭里的水,它是向平潭里流动的水,轻盈盈地发出甜润的响声,从岩缝中过,从石皮上过,从抓着岩脚的树根下过,任谁也阻挡不了它。会有跌宕,会有悲怆,但那是水的跌宕,水的悲怆,绵放的情绪起落,缺少刚性,反而更加让人揪心挠肺。人的心,都有非常柔软的一面的缘故吧。
除了苏杭扬州南京,我在颐和园的苏州街也听过一次评弹,在这个苏州街刚刚修复的时候。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末期。这条苏州街在颐和园后河河谷里,从跨河石桥上看下去很深,河畔的店铺仿古楼就显得很高拔祟丽。从桥侧红墙月亮门进去下石阶才能走到桥底下入街,入街后又有石阶到店铺楼的上层。上面一层未必和下面的店铺是一体的,我听评弹的那屋就不是,它自成一体,印记里是两间,一间长一些,敞棚式,有茶座,可一边听着评弹,一边品着茶嚼着干果,一边凭栏望西后河的水景和罩着西后河的浓林密荫。唱评弹的是一男一女,男的老点,女的少点,瘦瘦的,像父女。他们是被请来的还是租下铺面的艺人我不知道,我只坚信他们来自苏州,评弹曲调非常清纯。坐在那里慢享生活,大半天泡过去都不觉得烦。这是宫苑里的苏州街,小巧玲珑地镶嵌在山水画卷中,游客、自己都是画中人,在心的宁静中坐看着日光和山情水色的细微变化,也悠悠地随着摇橹的篷篷船向时光的深远处游渡。
刚修复的苏州街有许多新奇处。每天定时敲锣开街,不收人民币,人民币要到挂着钱庄招幌里的铺面柜台换成铜钱才能在各个店铺里买东西或现场消费。铺都是古铺,古玩、绸锻、点心、字画、酒庄、首饰、工艺作坊之类。也有大烟铺、当铺,甚至青楼,但这类铺面没人经营,只是告诉你一世纪前的苏州街有这样的铺。有穿着兵、勇衣服配剑挂刀的清兵,但穿着清时裤褂的掌柜的和伙计没一个是太监和宫女,兵丁们也不在旗,也不隶属于清王朝┖我桓鼍事组织,我坚信他们是颐和园管理处下属的营销单位的服务员。不在意苏州街各店铺卖出了什么,卖出了多少,在意的是游客的文化体验。修复的苏州街,是在旧址上以实物为依据复原的,不增不减,不移不挪,不放大不缩小,一个世纪前本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经营模式也力求再现历史。当年的苏州街,外面的人是进不来的,也不会允许什么人进来做买卖,做买卖的是皇帝,买主们是那些王公大臣。皇帝未必就是想揩下属们的油儿,也未必就是单纯地想***个热闹。乾隆皇帝建苏州街,是为哄亲生母亲开心的。亲生母亲是江南人,而且是汉人。满汉不能通婚,雍正皇帝未能做到。皇家的史料上遮遮掩掩,前后矛盾,反倒说明确有其事。雍正皇帝采取了补救措施,给了乾隆母亲一个满姓,钮钴禄氏,这事儿乾隆是心知肚明的。他尊敬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母亲,不肯让母亲受丝毫委屈,为解母亲的思乡之苦,借下江南之机,带母亲回过江南,兴师动众的。母亲年岁大了,回江南越来越不容易,在京建苏州街,让母亲就近解乡愁是最好的办法。北京的苏州街,乾隆至少建了三条,圆明园一条,颐和园一条,海淀万寿寺一带一条。还有说香山有一条的,那就是四条。海淀的那条,乾隆带母亲逛过,那里水景非常好,郊野之风,沙洲绿林,临水店铺酒肆照着苏杭民间的盖,装饰出苏杭老街的繁华,处处体现出苏杭民间水街街市的大美。圆明园和颐和园(乾隆时叫清漪园)的这两条,乾隆是可以陪母亲常逛的。一切都成历史烟云。海淀的那条苏州街在历史的演变中被自然淘汰掉了,只留下了个地名,圆明园和颐和园的这两条却是毁于1860年英法联***的战火和劫掠。
只有颐和园的这条苏州街在原址上修复再现了。
有个不好解开的历史之谜:皇家御园里的苏州街在乾隆母亲过世后,还开不开买卖?乾隆之后的历代清朝皇帝们没有亲生母亲是江南人,需用苏州买卖街的实景再现来孝敬吗?他们有乾隆皇帝一样深的江南情结?抑或是,这两条苏州街反倒常开着,苏州式买卖街和店铺成了宫廷服务区、服务社?那做买卖的人又都是谁?仍由宫娥太监兼?
复建后的苏州街迄今已经历了27个春秋,历史文化的展示功能应该相对地淡化了,减弱了,铺面早己进入了经营期。我想,它们应是出租的,不管租给了什么人,反正谁都可以拿人民币在里面消费了。我没有搞过调查,我只是跟给游客画漫画肖像的一个店铺掌柜的聊过天。他叫杨乃尊,颐和园的退休员工,租店铺发挥自己的特长,每画一幅作品收费并不贵。开街的仪式依然保存,服务和销售人员的衣装尽可能的仿清式,但色彩不浓,东南角的江南小吃店的员工服装民国时期也那样。
后河的江南
宫廷绘画师、法国人格罗西对圆明园内的买卖街,即苏州街有过精彩的描绘,可作为了解颐和园苏州街历史状况的参照。他说:“宫苑的另一部分,有一城,以其周围名播远方。上有墙垣、城垛、庙宇、法庭和公众集会之所,市场、街道、店铺、商号、旅馆、码头、船舶以及其它一切等等,都具备大城市的规模,仅无居民而已。但清帝御口甫启,宫监及时更换服装,化装为兵士、法官、商人、驿卒以及各种手艺人。清帝亲临此城,市场里已充满食品、货物,店铺中各种商品充实丰裕,商号皆门庭敞露,陈列商品皆极灿烂富丽。须臾间,全城市声喧闹,熙熙攘攘,街道之中人众肩摩踵接,呈热闹情景。人皆忙于从事此往彼来,络绎交错。各处货物叫卖声,音调不谐,震人耳鼓。或买或卖,亦有输送货物的。此处,有卖技者,说书者,集聚闲荡之旁观者。彼方,一贼正施剪绺之技,当时擒获,由官吏监察送往监狱。稍远之处,鼓乐声场,结婚之仪仗,或者丧葬之执事,皆吸引好奇者之目光。总之,种种情景,表现一热闹喧阗之城市,于此城中,皆一一演来,颇能像真也。清帝御驾亲临,全朝文武官员随侍于后,步入商店购买巨量之货物,分赐后妃及随从人等珠宝、瓷器及贵重之绸缎。”
读此文,使我想起在某湖畔看到的拍电影外景的情景。角色们都各就各位地候着,导演一声令下,表演立即开始。需多大场面就是多大场面,要多少人物,便是多少人物。
买卖街的导演是皇帝,开街的场景是经精心设计的,为了体现艺术的真实,连抓小愉的情节居然都有。而铺面商品的各种吆喝,扮演者太监们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用的是吴侬软语还是硬棒棒的京腔儿?
宫苑里的苏州街,是有城的苏州街。
颐和园苏州街也是有城的。城关叫寅辉。它在御路上,是象征性的,不大,左控山谷,右临长河,关前有桥,桥下是深涧。长河即后河,也叫苏州河。河畔的苏州街,可在城关左近的城碟上俯瞰,它是仿苏州第一街造的,那街名叫“七里山塘”,是白居易┧罩荽淌肥倍皆臁7碌孟癫幌瘢我们不知道,得生活在乾隆时代的人逛过从唐朝七里山塘演变过来的七里山塘水镇才可以做比较,抑或有“七里山塘”的***纸,***纸还得是古代的那种绘真***纸,而非现在的符号式地***。
修复的苏州街不像是修复的过去的全部。我从三孔桥方向乘船奔向苏州街时,看到三孔桥东的宽阔水域刚刚收束些的地方,有个石砌的方台遗迹,像是码头。
后河沿岸,曾有很多建筑,其中包括村庄。大多成了废墟,成了遗址,但水貌还在,很有味道,弥放着浓浓的水乡风韵。后河,即颐和园苏州河的东头,一种野性的水貌之后就是著名的谐趣园。此园建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4年),仿的是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初取名惠山园。寄畅园,元代是古刹,明代增扩为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园中八音涧闻名遐迩,它西高东低,茂林在上,清泉下流,怪石嶙峋,富于变化,是江南园林杰作。谐趣园西北的玉琴峡便是仿八音涧而作,峡口奇诡巨石铺陈,绿竹红蓼,翠柏青藤,引苏州河水,汩汩淙淙地过此,琴音般美妙,一派江南水乡风情。多少年前赴此,听水看景都十分享受,但近年不知为何,水貌水音却不如前。
乾隆皇帝在惠山园八景诗序中说到他的先祖康熙皇帝和寄畅园的关系。园主盛迎南巡的康熙,安排康熙驻跸园中,康熙赐惠山秦氏园名寄畅,并题了园名。乾隆皇帝也说了清漪园惠山园和寄畅园的关系。说他南巡,喜寄畅的幽致,携***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名曰惠山园。园有八景,曰载诗堂、黑妙轩、就云楼、澹碧斋、水乐亭、知鱼桥、寻诗径、涵光洞。即一堂、一轩、一楼、一亭、一桥、一径、一洞。嘉庆年重修过,画蛇添足地改了些风格,但坐在园中廊椅上,看方池和方池岸畔的古典建筑,享受那园有的宁静还是很惬意的,特别是天气晴好时,特别是夏季。水中的黄花、红锦,倒映的蓝天白云古建,在绿意的环抱有静中之动的多彩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