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届领导,接着就是人事上的大调整,这是并不鲜见的事实,官场中的“潜规则”当然拿不上桌面,登不了大雅之堂。可是,不少干部就是按这些规则办事、做人的。在它们的面前,却常常叫人有些无可奈何!
一个时期,荧屏上清宫戏着实火了一阵,至今余温未退。在清宫戏中,写“康乾盛世”的又是重头。在写乾隆的戏中,和又是一个缺不了的重要角色。演员王刚因演和而声名大振,可见和戏份之重。
一天晚上,几个朋友在一起喝茶闲聊。电视上正演着一部电视剧中和被诛的一节。于是,话题便转到了和为何被诛上。“和权倾朝野,作恶甚多,积怨成山,翻船是早晚的事。”“和乃一巨贪,罪有应得!”“乾隆聪明过人,难道就没发现和贪赃枉法,为何不诛?”“乾隆早已识破和,之所以不诛,是为了给嘉庆留一个建立***绩的机会。”久未吱声的一夫子道:“诸君所言,自有道理。然老朽以为根在一朝天子一朝臣。” 众人一时无语。静了片刻,吾曰:“和被诛一事,与一朝天子一朝臣联在一起未必十分贴切,但一朝天子一朝臣确为封建王朝之顽疾。”不料夫子马上把话接了过去:“岂只封建社会顽疾,难道今天就没此病了吗?”“封建王朝寿终正寝已有百年,哪来什么天子、臣子之说?”夫子正色曰:“如今,大大小小的单位,换一个头儿就换一茬人,与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其相似乃尔!”
不想,一友语惊四座:“一朝天子一朝臣并非十恶不赦,延续千年自有它的道理。”愕然之余,吾道:“请君详说一二,为吾辈开启茅塞。”此君讲出一番话来。
知人方能善任,此其一也。知人善任,是古今上下认同的美德。知人是善任的前提,也应没有疑义。就以今天的一个单位而论。新任的领导、特别是外单位调入的领导,对这个单位原有的骨干一般知之较浅,甚至完全不知,如何善任?于是,自然要用一些已知者。只有较长时间的相处,方能相知。故领导重用一些前前后后与之共过事、或与之有过交往的人,就不足为怪了。汝可能比被重用者更贤,然领导不知汝。不知者不为怪。
施恩方能聚人,此其二也。为***者,讲究恩威并施。在用人问题上,恩之何在?若用原来的骨干,会被这些骨干认为理所当然,无恩可言。有恩的,是当年提拔他们的老领导。于新领导无恩,一切只会是公事公办、按部就班。这是一般新任领导不愿看到的。而到任后提拔新人,就大不同了。对于被提拔者而言,不仅有公事公办,更有“知遇之恩”。他们对新领导的拥戴,自然非同一般。若是到任后提拔的是被前任冷落甚至罢黜之人,那就更不同了。对于这样的被提拔者而言,新领导有“再造之恩”。他们对新领导,自然忠心耿耿,死心踏地,甚至可以“士为知己者死”。用谁都是用,为什么不用有恩于彼的“新”人呢?
信任方可重用,此其三也。后任与前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今天不可能不是昨天的继续,而今天的太阳又不可能与昨天的太阳一般亮。且不说那种“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或站在别上肩上显己高的人,即使以常人而论,不扬弃前任之不足,前进从何谈起?新的举措,即使注意了连续性,也很难避免与前任的作为磕磕碰碰。而原有的骨干,与前任及其决策、作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他们去“扬弃”过去,几近于要他们“扬弃”自己。既如此,老骨干能与新领导同心么?起码没有把握。“用人不疑”的前提,是“疑人不用”。既对老骨干不完全信任,重用也就难了。不用老人,自然会起用新人。
布新方可立己,此其四也。新领导为官一任,当然希望有所作为,起码必须彰显自己的存在。在用人以及施***等问题上,若总是“曹随萧规”,那么,局面总与萧何治下一样,谈什么“新发展”;总生活在萧何的阴影中,何时得见天日;人们只知有萧而不知有曹,曹之立足何在?故新换一届领导,总会伴出一番新***,而骨干的更新,常是新***之要务。
闲聊散了,可议论的话题却挥之不去。听了此君的一番高论,事后想了好一阵,越想心中越说不出是何滋味,真如俗话所云像打翻了调料柜子。一朝天子一朝臣,历史上的已经过去,是与非、得与失,吾不关心。吾是不赞成今天使用“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说法的,虽然只是一个比喻;更不敢苟同被喻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而且显然,大多数人对此是反对的,今人几乎是在贬义上使用这个比喻的。但是,换一届领导,接着就是人事上的大调整,这是并不鲜见的事实,不管应该把这种现象称作什么。既是事实,总有其出现的根据。根据何在?真如此君所说吗?
吾总觉得,此君所云不乏歪理、不乏强词夺理甚至不乏谬论。完全可以用诸如:人民的事业不是一己之私,一切应以事业为重;干部是***的财富,领导者应该任人唯贤,而不能以新旧论取舍;既要尊重前人,又要有所作为……等堂堂正正的道理,加以驳斥。
批评是需要而且应该的,但又觉得这种驳斥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此君之说也无遮掩地道出了一些领导干部为人、做事的心理。这种心理,有的不能说毫无根据;有的在情理之中;有的难断是非。要来一番梳理,做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实非易事。
不仅这样,此君之说还道出了一些官场中的“潜规则”。既是潜规则,当然拿不上桌面,登不了大雅之堂。可是,不少干部就是按这些规则办事、做人的。本来不是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于是,好多潜规则便被视为理所当然,不以为非。对于这些潜规则,吾辈可以批评,甚至表示深恶痛绝。人家可能不吱声,甚至随声附和,但实践上仍然我行我素。潜规则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潜规则未必合理、合法、合情,可在它们的面前,却常常叫人有些无可奈何!
呜呼!本以为已经清清楚楚的事,经一番说,经几番想,反倒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了。真是“人生识字糊涂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