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不能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利用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成为富有爱心,富有责任感,有教养有志向的一代,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才会早日实现!
关键词:人文 素养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是没有未来的。”因此,一个民族的崛起,应该首先关注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心灵的成长。学校是人格养成之所,教师绝不应该仅仅把传授知识视为自己的职责,要把课堂当作学生心灵成长的阵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艺术追求是美,给人以感性;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相比科学和艺术,人文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认为,利用课堂,挖掘利用学科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教师应该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作为地理教师,我认为地理学科在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述:“地理课程目标设计趋向于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人文求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的精神,让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将成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人文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地理学科有着鲜明的文理科相互交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容并蓄的特点,它的研究范围关乎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素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激发其爱国热情,逐渐形成积极进取、乐学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例如,2012年让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义愤填膺的中日争端一度持续升温。大国之怒,雷霆万钧。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公布领海基线实施维权巡航,提交东海部分海域大陆架划结案,我国***府打出了一套淋漓畅快的组合拳,这是早已告别积贫积弱、任人欺凌年代的中国为捍卫自己和领土完整的必然反应。国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结合这样关于领土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地理教师应当适时组织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就该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爱国是国民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但是只有深谙国情,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爱国者。于是,我利用课堂帮助学生分析了领土、领海的概念及其相关解释。通过解读,学生明确了我国领海涉及的范围及其内涵,知道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列屿虽为无人岛,但其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一旦日本占有该岛,那就不仅仅是占有列屿的几座岛,而是让其领土踏在了中国的大陆架上,中国和日本就变成了相向而共架的大陆架。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中日就得按照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这样,中国不仅丢失了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链又向前推到中间线以西,同时该海域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锰、镍、石油、天然气等)和渔业资源,这些资源足够让资源匮乏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用上百年甚至千年。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让日本对觊觎,伺机据为己有,这当然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在这样的学习中,每一位同学心底的爱国热情都被点燃了。
再如,经济发展的中国速度让世人有目共睹。现今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毫无疑问,这是令国人骄傲的成就,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表现得日益突出,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如何协调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洁净优美的环境中乐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就需要人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在生活中从点滴做起践行这种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地理学科要向学生传达的人文精神。
教学永远都要有教育性,要重视对“差生”的人文关怀。我任教的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很多学生甚至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帮助他们重塑自信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尤其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教师每一个期待的目光,每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犹如一缕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渐渐地,教师会发现,这部分学生由开始的排斥课堂,到接受课堂,直至爱上课堂,这种转变从更深层次来说实际是一种心灵的成长。
相信,当我们不仅仅把课堂当成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作为人性养育的圣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在课堂绽放的人性光芒中,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样的他们才能肩负起国家的未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课堂绽放人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