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试从文化折扣、高低级语境以及文化中心论的跨文化视角,选取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故宫》以及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故宫》国际精编版——《解密紫禁城》进行比较,从语言符号、画面符号以及文化符号等三个具体层面,分析中国人文纪录片的符号的基本问题。
【关 键 词】故宫;解密紫禁城;跨文化传播;符号;人文纪录片。
【作者简介】曹 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电视新闻。
“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是最接近真实、最具人文含量、最少隔阂的一种方式和载体,在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1]。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文纪录片面对国际市场,借鉴他国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呈现出风格多样、多元共存的状态。
一、《故宫》及《解密紫禁城》概述
近年来,《故宫》《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圆明园》等这些不同于“直接电影”的“新纪录电影”出现了创作繁荣的局面。这类文献类人文纪录片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炫目的影视特效还原历史、以现代的视角解读过去,广受观众青睐。
《故宫》“Tht Forbidden City”,是中央电视台历时两年摄制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运用三维动画、演员扮演等真实再现手段,从宫殿建筑艺术、馆藏文物、故宫历史沿革诸方面,艺术地再现了故宫长达六百年的沧桑历史,全景展现了故宫的真实面貌,宣扬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部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部级”纪录片,出品精华版十二集,另有一套百集系列。
《解密紫禁城》“Inside the Forbidden City”,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故宫》基础上编辑而成,压缩成两个小时,只分上下集。因西方人很难看懂《故宫》里出现的种种中国文化内涵的内容,便剪辑为一个发生在古老皇宫的各色人等的戏剧性故事。除了内容删减外,《解密紫禁城》针对非华语受众还添加了历史背景介绍,以增强解说与受众的母语表达、文化观念之间的关联度。另外,为了让西方观众更为理解中国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大量使用西方同期事件做平行说明,如,“1407年,欧洲正是瘟***肆虐之后的恢复时期,在墨西哥阿兹特克人正在建造他们的帝国,而在北京,紫禁城的建设也拉开了序幕”。这些改变有效地增强了《解密紫禁城》的传播效果。
不论是真实记录还是情景再现或者三维动画,这两部影片拥有相同的影像素材,却针对不同受众对材料进行取舍和编排。《故宫》是因博大的中华文化内涵在纪录片中的显著表达而在华语世界获得了巨大的反响,而《解密紫禁城》则以探究中国宫廷往事秘辛来吸引西方人的眼球。
二、语言符号与文化折扣
中国纪录片多承袭“画面+解说词”的创作传统,这也是源于汉语文字的强大表意功能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纪录片大多重视解说词的写作,或行云流水、优美雄浑,或灵动有趣、回味无穷。但当这些集聚汉语精髓的纪录片解说词被翻译成外文时,中文原有的文化张力在语词转换的过程中逐层减弱乃至消失。因为这不仅仅是文字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历史与历史的兑换。要做到语义内涵平移、语意表达清晰,实属不易”[2]。
《故宫》中的解说大气磅礴、纵横捭阖,却无法转换到《解密紫禁城》中。《解密紫禁城》再创作的首要问题就是对解说所构成的语言文字符号的跨文化处理。西方观众并不喜欢富有内涵的大段解说,讲求用画面直观地承载意义,所以那些体现了历史厚重感的铺垫、陈述和细节描写被大幅删减。
这是一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折扣”(A cultural Discount)现象,“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3]。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话语系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的历程中面临无形而巨大的沟壑,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画面符号与高低级语境
在中国古诗词中,“关关雎***,在河之洲”“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环境描绘性语句,虽然都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从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中,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咏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文学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因此当代中国电视艺术也善于运用景物镜头来表现和升华主题,如电视片中常用的青松屹立象征******精神永垂不朽。这种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使影像的表意流畅清晰,却是影像跨文化传播中理解与沟通的障碍。
《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的开场画面:夜空中流星划过,然后急速俯冲东亚大陆、华北平原,再通过古地***上依次叠现历代北京城的位置和轮廓,镜头随之俯冲到清北京城中轴线,掠过前门、穿过现代场景的天安门广场,在飞入故宫的刹那,画面闪回到古代的过年景象。华语受众很能理解这一段三维特效所体现的古都千年更替的历史恢弘之感,但对于没有文化与历史共性的外国观众却很难认同。
辉煌威严的紫禁城、冉冉升起的红日,这种象征至高无上神圣皇权的画面多次运用于《故宫》中,却仅在《解密紫禁城》中出现了一次,仅是为了展现整个宫殿建筑群的全景,完全失去了象征意义。
春天紫禁城完工,皇帝减赋免役大赦天下,画面展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隐喻君臣子民都迎来了生活的春天。而在《解密紫禁城》中这几个画面被挪用到了溥仪结婚的场景,画面的隐喻功能转换为叙事功能。
这些不同可以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概念做出解释。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T.Hall),在文化价值维度研究方面提出了“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的概念。“高语境文化的社会成员由于历史、传统、民俗风土等高度的重叠性,绝大部分信息都已储存于既成的语境中,成为全体成员共享的资源,因此更擅长借助共有的‘语境’进行交流;而低语境文化的成员由于缺少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很难形成非语言的心灵感应,他们在交往中必须更多地借助直接的、清晰的符号编码信息”[4]。日本、中国等东方的“同质社会”多属于高语境传播社会,高语境文化的成员在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方面,喜好用含蓄间接隐晦的方式,并且内向羞涩,不擅长自我表现;美国等西方的“异质社会”多属于低语境传播社会,低语境文化所属成员则喜好用坦率直白的方式进行沟通,并且外向,热衷自我表现。最重要的一点是,语境越低的国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方面越占有优势,这便是《故宫》只能在中国本土受热捧,而能吸引国际受众的只有《解密紫禁城》的原因。
四、文化符号与文化中心主义
符号是文化的基础。文化符号不仅是传者在编码过程中核心传播的内容,更是传者希望受者在解码过程中解读出来的文化内涵。但我们从《解密紫禁城》对《故宫》的再创造中发现,不只符号的象征意义被消解,甚至还被选择性的误读。
《故宫》提及太监时,讲的是明朝司礼监的运作和明末的宦官干***,而《解密紫禁城》则强调他们未成年被强行净身,还添加了一段太监用其特有的尖细嗓音说的话。西方观众并不关心宦官在中国历史上的***治地位,只是带着一种文化优越感,好奇地审视中国极权统治下的这类不正常人群。
在紫禁城与西方的关系上,《故宫》一方面讲述了八国联***对紫禁城的破坏,另一方面也讲述了外国文物修复专家在故宫修缮工程中的积极作用,还描述了皇帝对于西方先进科学的喜爱。而《解密紫禁城》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只字不提,只讲西方技术帮助故宫修缮,还着墨讲述钟表、电话等西洋发明是如何改变了皇帝的宫廷生活。比之较客观公正的《故宫》,《解密紫禁城》的材料选择明显引导受众肯定西方文化,并潜在否定其他文化。
《故宫》描绘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封建帝制的瓦解、列强入侵的屈辱史以及中华民族重获新生的骄傲与自豪。而在重新编辑的《解密紫禁城》,却展示了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残害人权的极权统治、西方先进科技的“拯救”角色,体现了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审视他国文化的文明优越感。
“西方的商业纪录片面对全球市场,采取了‘内核’优先的商业化选题策略,内容上一般不会涉及到具体社会中的行进,而是在一种固定的普世的意识形态框架中运行。它在这里宣扬的是作为普世价值的‘科学’与‘探险’,而对与‘科学’和‘探险’相关的社会脉络关系、历史关系,一般不加反省甚至付之阙如。然后,同一个‘内核’内容不断地被加工成不同样式的品种在不同级别的市场上销售盈利”[5]。“我们无法否认节目的优秀,但也应该看到优秀的标准为强势文化所界定,纪录表达的精神气度路径无疑已被预先指明”[6]。
五、小结
综上,虽然西方的纪录片在叙事方式等很多方面值得中国借鉴,但我们应当认清国外纪录片比中国纪录片更有国际市场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低级语境的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视角更易为世界所接受。我们不能为世界范围的强势文化所界定,而是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永恒的凝聚力、穿透力、吸引力,不能一味地为了世界市场上的国际传播而忽略了中国纪录片应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全球化”语境下,在中国电视业与国际接轨中,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通过要现代传媒向全世界进行传播,其关键在于要寻找到一条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进行有效传播的道路。这也是纪录片《故宫》及《解密紫禁城》最为典型的意义与启示。
注释:
[1]武新宏:《国际视野与现代表达——纪录片〈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跨文化传播理念与效果探析》,载《现代传播》2011年第6期。
[2]张 卓、王飞夏、凌 捷:《跨文化理论视阈下的纪录片影像表达》,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1期。
[3][加]考林·霍斯金斯等:《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第45页,刘丰海、张慧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高 峰、赵建国:《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超越》,载《现代传播》2009年第3期。
[5][6]戴 永:《“对话”显露答案——跨文化交流语境中的中国纪录片浅探》,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人文纪录片的符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