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神圣、最隆重、时间最长、内涵最宏博的盛大节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四川阆中,春节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阆中先圣 ,“恒定”春节源远流长
阆中,成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有其特有的历史渊源。据人祖伏羲《路史》注曰,伏羲为古阆中人,伏羲曾三回故乡,在阆中云台山创绘八卦,在灵山执规而治春,始有春之概念。阆中民间,有尊伏羲为年神的传说,有纪念伏羲和女娲的寺庙与拜祭之地。
汉落下闳为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时期,他制定《太初历》,确定孟春正月朔日为立春日(当时称为寅月岁首)前一日为除夕,除夕的次日为春节。至此,中国春节的时段便因落下闳的《太初历》而固定下来,一直沿承至今,这便是阆中春节文化的唯一性。在阆中民间,落下闳被尊称为“春节老人”、“春节先圣”。
《太初历》颁行之后,落下闳辞官回到故里阆中,归隐亭落并将天文历算知识传给后人。《阆中县志》载:阆中古代著名天文历算学家西汉末年的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和三国时期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均是在他的影响下在阆中观测天象,一代代的对春节的“恒定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春节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古城遗迹,见证春节文化的发祥与传承
古城诸多遗迹是中国春节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春节文化在阆中发祥与传承最有力的佐证。四川省科学院研究员查有梁教授对古城调查后在《中国春节先祖落下闳》一书中,把阆中定为“中国春节第一城”。
古城中许多古建筑、古街院具有风水意象,蕴含“春”、“年”文化元素,许多古院保存着祭拜天地祖宗的神龛牌位,每逢春节或重大传统节日,古城人都要拜祭天、地、君、亲、师。古城的木雕窗花,也寄托了年节里的喜庆、祥和的良好祈愿。
古城区管星街是三国时阆中天文学家周群故居所在。周群的父亲周舒,其子周巨,祖孙三代都是天文学家。他们曾在街侧建楼观天,一家人日夜轮值楼上,遇到异常天象,要立即告知周群,他便亲自上楼观测。
星座苑位于阆中市古城管星街右侧,占地约400平方米,设展室12间,着重展示落下闳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和伟大精神等,是游客了解我国古代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的理想场所。在阆中锦屏山风景区,雄踞山头的观星楼,是为纪念落下闳观天象而修。楼前高大的落下闳青铜像和他创制的青铜浑天仪,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天文文化和春节文化的传承中,久远地给后人以启迪和激励。
城乡民俗,春节文化丰富多彩
春节前夕,阆中城乡不论寺庙和街院、农家,都有挂花灯迎春和家家户户写春联、贴门神的习俗。阆中人过春节,从头一年的“腊月八”到下一年的“二月二”,城乡有丰富的春节民俗活动。
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便有了“年味”,于是家家户户杀年猪、备年货,并有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三十夜祭拜年神、烧福纸、接新年、正月初一亮花鞋、正月初二拜谢媒神、初一和十五提灯会、二月初二“龙抬头”等等。
阆中还有许多独特春节民俗活动。春节老人赐福,春节期间,由身体健壮的老人,装扮成春节老人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游春,给小孩子、游客发压岁钱,寓意赐福。示农牛,又叫鞭春、打春牛,每年立春日要召开春倌大会,举行杀春牛祭祀,乡民参与报春、扎春、迎春、祭春、游春、打春、耕春、闹春八个环节的活动。春倌说春,跟傩戏一样,春倌说春由专人担任,有专门的唱词段子。
在游客看来,其中的舞草龙简直太有趣了,不但能够感受到阆中民间艺术工艺,而且还能够感受到阆中古代巴人的粗犷和原始古朴!在前不久举行的春节文化之乡迎接国家检查民俗展示现场,30多名男女在细雨中舞动着三条栩栩如生的草龙,三名古代巴人装束的男子着上身,穿着芭蕉叶的围裙古人形象舞动一条小龙更是民俗专家们感到特别的惊奇,如今还有这样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简直令人叫绝。
阆中古城的春节文化穿越数千年,给人的印象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春节文化和古城多种文化交相辉映,酿造出一缸好酒!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阆中古城:探寻春节文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