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墉,也许有人不太清楚,但要是说清代乾、嘉朝的名臣“刘罗锅”,那可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前段时间在大陆各地电视台热播的40集古装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就是敷演的刘墉的故事。李保田所扮演的刘墉是小个子,而且背驼得非常明显。
其实科举取士,向来以“身、言、书、判”为标准,首先要仪表端庄,借以立官府威严。刘塘正宗科甲出身,绝不至于身有残疾。1958年,当地人为扩大耕地而挖掘刘墉墓,见其尸骨者称刘墉身高当在一米九左右。也许正因个子太高,又常年读书做官,背自然有点驼,所以嘉庆皇帝曾称其为“刘驼子”,但那时的刘墉已经届80岁,比起常人有些弯腰驼背而已。民间好奇,后世遂讹传为美谈。
刘墉是山东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注勾镇)人,系出官宦世家。自曾祖父刘必显始至刘墉,先后有七进士、二十四举人,官至知县以上者比比皆是。高祖刘通是明末秀才,曾祖刘必显官至员外郎,祖父刘綮曾任四川布***史,父亲刘统勋为乾隆朝***机大臣。出于这样的名门,刘墉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正统教育,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30多岁的刘墉以恩荫参加会试,据说殿试时刘墉名列第一。乾隆皇帝为表明不拘一格选人才,专门提拔了出身寒素的吴姓考生居榜首。中进士一年后,刘墉被授翰林院编修,始入仕途。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因父亲刘统勋获罪,牵连到了刘墉,与诸兄弟一道被革了职。次年外放广西乡试考官,十月,提督安徽学***,不到40岁就成为一省教育行***最高长官。刘墉赴任安徽前,乾隆帝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称赞刘墉门第高贵,才华出众,足见对他期许还是很高的。刘墉也以此为荣,曾治印一方,上刻“***海岱高门第”,常用于书法落款处。
刘墉先后作安徽和江苏学***时的表现,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后擢山西太原知府。但刘墉的仕途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正当他以***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以失察被判死罪,差一点丢了性命。后来朝廷加恩命他赴***台效力赎罪一年,回北京后又做了两年的散官。能在重罪之后迅速回京任职,说来还是沾了父亲的光。此时刘统勋圣眷正隆,先后以大学士之职兼管兵部和刑部,被朝廷倚为肱股之臣。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刘统勋70寿辰,乾隆皇帝不仅亲书匾额相贺,还推恩刘墉候补知府。第二年,50出头的刘墉获授江宁府知府。
至此刘墉浮沉宦海已经近20年。这期间他主要在地方任职,由学***、知府、盐官,一直做到陕西按察使的职位。在此期间,他秉承了乃父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作风。《诸城县志》评之为“砥砺风节,正身率属……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宦回家守丧。
3年服丧期满,刘墉还京,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并出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次年,复任江苏学***。是年冬,刘墉以督学***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这段在京城作朝官的经历为他后来的升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刘墉被授湖南巡抚,成为雄踞一方的封疆大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盘查仓贮,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颇有***声。当然,多年的官场历练,他的处事风格也由峻厉刚急转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则是一贯的。
两年之后,刘墉入京城出任左都御史,才任职就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索贿舞敝,以纳贡之名搜刮钱财,属下历城、益都等州县国库亏空。乾隆皇帝派和砷、刘墉等同钱沣赴山东核查办案。国泰是满洲镶白旗人,又是皇妃的伯父,其父四川总督文绶还是刘墉的老上级。
更要命的是,国泰与和过从甚密。有和坤的通风报信,办案难度可想而知。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刘墉一行到济南后,先封存库银,第二天拆封检查时发现,库里的银两“多系圆丝杂色银”,是从各商铺差借来充数的,最终国泰下狱自尽。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刘墉身上刚正不阿的可贵品质,当时民间竟然将他比之为铁面无私的包公。创作于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以他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虽然其中多有说唱艺人的想像和演义成分,但起码说明刘墉在民间很有口碑,是个难得的清官。朝廷为表示对刘墉秉公办案的奖赏,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
但在办此案中,刘墉也得罪了和砷、皇妃,连带着乾隆皇帝对他也就不太满意。因此,在结案初的提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墉似乎总是在不停地出错、被责斥。比如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初,刘塘因为漏泄与乾隆的谈话而受申饬,并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同年8月,因主祭文庙时没按规定行礼仪而受到参劾。次年夏,刘墉兼理国子监,又因考试中诸生馈送堂官一事受处分。乾隆五十四年春,连天阴雨,负责教皇子的上书房诸师傅七天没有入值,时任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管的刘墉被责处,降为侍郎,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还下了一道上谕说,念及刘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原以为他会感激恩典,勤勉做事,不想如此应付官事,于国为不忠,于父为不孝,实不宜宽恕。应该说,这些措辞是相当严厉的。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主考会试,又因安排失当,阅卷草率等问题,按规定要罚俸10年。尽管最后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
也正是通过这些事情,刘墉逐渐领略到在京城为官与做地方要员大有不同。刘墉任职地方时能独当一面,因此敢做敢为,表现出清廉刚正的品行;而京城在天子眼皮底下,官场网络庞大、背景复杂,况且当时和坤炙手可热,排斥异己,刘墉只得采取明哲保身、圆滑取容的处世方法。于是他像是变了个人,做人的棱角、做事的勤勉看不到了,更多表现出的是滑稽和世故。从适应官场潜规则、自我保护的角度看,刘墉这样小错不断、屡遭申饬,也未必不是聪明之举。以清正刚直著称的刘墉尚且如此,当时官场风气可见一斑。晚年的乾隆虚荣心极度膨胀,只要忠心办事的奴才,故而朝堂上宵小环绕,奸臣弄权,正直之士很难有所作为。这就是为什么刘墉作地方官时还干了些兴利除弊的事情,而到了皇城根下却无所建树,唯有滑稽取乐而已的深层原因。后来影视作品中所极力表现出的刘罗锅幽默滑稽的性格大概也源于此。
直到乾隆死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刘墉才升职为体仁阁大学士,并奉旨再次回到山东察看黄河水道。嘉庆四年,他办了平生最后一个、也是最为人乐道的一个大案子,即轰动全国的查办文华殿大学士和结***营私、擅权纳贿案。刘墉秉承嘉庆皇帝的旨意,放开手脚,很快查明和及其***羽横征暴敛、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明朝廷,最终和坤被处死,家产没官。
此后刘墉的生活渐趋平静。嘉庆六年,充任会典馆正总裁。次年嘉庆皇上驾幸热河,他留京主持朝***。此时的刘墉年已80多岁,却依然双眸炯然,精神矍铄。
刘墉不仅是乾嘉时期的名臣,还是有清一代最著名的书法家。康有称其字初看圆润厚重,细审则骨脉分明,柔中带刚。他的蝇头小楷颇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魄,偶有行书笔意,因而显得气韵生动、富于情趣,既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神。刘塘传世书迹较多,以行、楷为主,有《清爱堂帖》等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