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王女士的女儿婷婷去年九月入小学。从注册那天开始,婷婷就迫不及待地盼望早日开学。开学后,她每天都自动将校服、书包穿戴整齐,吃完早餐就兴致勃勃上学去了。为了了解婷婷上课的情形,头几天王女士都亲自送她上下课,实地从旁观察老师以及她和同学相处情形,看到婷婷表现还不错,心想若以婷婷合群乐观的个性,一定很快就能适应学校生活,因此开学后第三天就让她自己上学了。
一个月的学校生活为婷婷平添很多鲜活的色彩和快乐。可是就在前几天,当婷婷从学校回来,突然有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她哭哭啼啼地对王女士说:“我不上学了……”婷婷这种突如其来的态度,令王女士十分惊愕。“怎么会这样?”因为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一时之间她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当时王女士只是一味地安慰婷婷以抚平她激动的情绪,事后问清楚才知道是因为同学给女儿起了一个“讨厌鬼”的绰号,使她非常难过。当时王女士认为小孩子嘛!难免会为一点小事吵来吵去,事情过后自然会忘记,因此也没有太在意。
但是,事实不然,就从那天起再也看不到婷婷的笑容。而且,她每天总是赖着不肯上学,即使好不容易哄她上学,回来时依旧愁眉苦脸。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婷婷的态度丝毫没有好转,看到婷婷一副受尽委屈的样子,实在令王女士心痛又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家长不应忽视孩子的感受
其实,当孩子因为同学给他起绰号而讨厌上学或拒绝上学时,一般父母多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或者不当一回事处理,甚至往往会这么回答:他们叫“小呆瓜”又有什么关?嘴巴长在别人脸上,不要理他们就好了。父母会认为事情过去了就自然没事,却因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
事实上,儿童想得到同伴的赞同和接纳的欲望是很强烈的。如果他发现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心理上、情绪上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是无法承担与化解的。久而久之,孩子会焦虑、不安,甚至像婷婷一样,排斥学校生活,拒绝上学以逃避挫折的再发生。
王女士与一般父母犯了相同的毛病,她忽略婷婷的心里感受,以为事情过去了就好。因此,并没有实际帮助婷婷克服心理障碍。其实当婷婷向妈妈哭诉时,妈妈应让婷婷知道她了解婷婷的感受。换言之,父母须让孩子了解你们的立场是一致的,才能稳定孩子的情绪,然后仔细问清楚原委。其次,了解问题的根源再对症下药。
如何处理这类问题
当孩子真正加入学校的团体生活后,新的压力与期望会使孩子的行为、态度、兴趣与价值观念有明显的改变。对孩子来说,他等于必须重新适应新的环境。
婷婷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虽然她很快就能适应学校生活,但是,当她遭到挫折时,她和其他孩子一样,极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帮助。尤其是她不了解为什么同学叫她“讨厌鬼”,以至于造成她拒绝上学的排斥心理。诸如此类的例子,也很可能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中,因此,当你了解孩子的问题之后,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你可以主动与老师联系,了解一下孩子最近的学校生活,以及和同学相处的情形。孩子是否与同学发生争执,或有特殊情况发生,起绰号的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为什么他们叫她“讨厌鬼”等种种问题。
起绰号多半含有亲昵或开玩笑的意思。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是男同学为了引起女同学的注意,而故意开的小玩笑;二是恶作剧。如果是第一种情形,你可以告诉孩子:“他们并没有恶意,他们只是想接近你,跟你开玩笑。不要难过,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形时,你只要笑一笑,耸耸肩,或者告诉他们,你不喜欢这种称呼就可以了,不必太认真。”因为如果孩子反应过分热烈,或者无动于衷,可能会引起对方反感,甚至会更加肆虐。
其次,如果对方是恶作剧,你必须注意观察下列几点:第一,孩子的仪表是不是有哪些缺点惹人讨厌?第二,孩子的个性是不是畏畏缩缩过度依赖别人?第三,孩子的表现是不是很骄傲、自大?第四,孩子的行为举止是否影响到他人?如果你发现孩子的问题是前两种情况时,从现在开始必须训练孩子养成个人清洁卫生的习惯,让孩子穿戴整齐,显得有朝气,同时多鼓励孩子找机会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并且对自己有信心。如果是第三种情形,应该多教导孩子尊重他人,注意自己说话的态度,并且对人要谦和有礼,不可任性为所欲为。至于第四种情况,必须训练孩子上课专心听讲,不要随意打扰别人,遇到问题可以举手向老师发问。不论是哪一种情形,父母都可借机让孩子了解尊重别人,对自己负责的重要性,这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莫大的帮助。
此外,做家长的不妨观察孩子的行为反应是暂时性或持续性,并检讨自己的管教态度是否得当,以及问题是否有扩大的可能。不过在采取行动之前,父母必须注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有阶段性的情绪反应,千万不可因此干涉孩子的学校生活,或过分要求老师采取保护措施,以及情绪化的处理方式。否则不但无法解除孩子的心理困惑,反而造成后遗症,那就失去父母原先的善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