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全文记叙了项脊轩的今昔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无限惋惜及对亡去的祖母、母亲及贤妻的深切怀念,寄寓了作者一生功业无成的感叹。通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取材平淡,却于平淡之中见奇,处处紧扣项脊轩,娓娓叙来,笔意平和,不加涂饰,感情真挚饱满,另具一种韵味和内在的感人力量。它集中体现了归有光文笔朴素流畅,叙事简洁明快,感情丰富真实,善于表现身边琐事的散文风格。王锡爵在为归有光所写的墓志铭中评赞道:“所为书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于无意间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一、平中见奇,形散神聚
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平中见奇,形散神聚。
项脊轩是作者仅“可容一人居”的书斋,破旧、狭小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时刻,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项脊轩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种感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作者沿着这条线索,或叙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轶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将“喜”“悲”感情交织在一起,使记物叙事抒情熔为一炉,在平平淡淡之中,浸润绵绵密密之情。正如钱基博所说:“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笔人人所无,而所以成其为震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境。”而王世贞在《归太仆赞》中称道归有光的文章“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这种评论是十分中肯的。
二、寥寥数笔,在无意间感人
善于捕捉富有个性的人物言行和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寥寥数笔,在无意间感人。
如写对母亲的怀念,老***母引述母亲当年的话“儿寒乎?欲食乎?”话虽平淡,但慈爱殷切的口吻和神情,跃然纸上。这正如清代林纾评论的那样:“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再如,作者抓住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细节。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诙谐,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盼。随后拿出先祖上朝用的象笏勉励孙儿。这些言行非常切合封建社会中那些具有传统意识的老人的身份和口吻,且具有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增添令人回肠荡气的力量
善于即景抒情,即事抒情,使那些家庭琐事的叙写和个人哀乐的抒发更增添了令人回肠荡气的力量。
文章前半部分重在写景抒情。“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月白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小鸟时来庭阶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的宁静是那样富有神韵,逗人遐思无尽,而那幅月夜桂影***更把人引进了月白风清、花香袭人的美妙境界。这些无一不是对项脊轩景物的生动描写,又无一不是作者内心得意喜悦之情的抒发。
叙事中的抒情更是水融,如歌如泣。比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往事,“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至亲骨肉的刻骨铭心的哀思。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片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寄寓了作者对亡妻的无尽眷恋和悼念,及树在人亡,物是人非的深沉慨叹,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每读至此,眼中不觉已是泪满欲流!
总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不是鸿篇巨制,而是灵巧微雕。文辞质朴寓真情,平淡之中翻出生花妙笔,这种“在无意间感人”的艺术技巧颇有魅力,令人愈品愈有韵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