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荷塘月色》是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文学散文作品,此文意味深长,文中描写的月下景色,别具一番韵味。尤其文中对“独处”的理解和体味,使人读罢,寻味许久。作为中国现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品,文中“动与静”的完美结合,是其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也使《荷塘月色》绽放除了别样的光彩。本文针对荷塘月色中的“动与静”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荷塘月色;静态美;动态美
《荷塘夜色》在现代文坛上拥有极高的地位,深受读者喜爱。文章中虽然大量描写了作者“独处”的心境,但是与此相对的,作者对月色下荷塘的动态美也进行了深入刻画,并实现了动态美与静态美的有机整合。这种以动衬静,以静显动的创作手法,是写景散文创作的主要手法之一,能够更加生动的衬托出景色的动静之美,运用得当,能够为读者留下深刻的阅读感受,《荷塘月色》是这种写作手法成功运用的典范。
1 动静结合的创作手法概述
在文学创作中,为了能够增强文章的画面感,采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方法,提升文章的艺术性与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动静结合的种类分为动静组合式、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等。
1.1 动静组合式
动静组合,就是作者针对某个画面,为了营造的某种意境时,构成画面的事物,这些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
1.2 以动写静
以动写静,是客观世界中这个事物本身是静态的,但是在作者的笔触下,它确实活动的,变化的,将原本不懂的事物,写成运动的事物,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感染力。将静态的事物写成动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客观世界中的静物,在某种条件下,常常带给人们某种真实的动态错觉。例如:乘坐火车,透过车窗向外望,铁路两边的树木飞快地向身后跑去,真正移动的是火车,树在跑是一种真实的错觉。这种错觉,只有孩子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大人都是熟知的,在文章中加入这样的景物描写,能够凸显孩子的天真可爱和愉悦的心理,也能够表现成人童心不改的生活境界。一种原因是受人的主观影响,造成的错觉。这种错觉是由人的主观认识、某种心理或某种情感衍生的。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技法,能够凸显人物的认识,或某种心理状态,或者某种强烈的情感、情绪。
1.3 以静写动
一言以蔽之,就是将原本动态的事物,写成静态的。受某种条件限制,或者从某个角度观察,有些原本是动态的事物,看起来就是静态的。例如:大海波涛滚滚,潮涨潮落,从来不曾停歇,但如果从远处遥望,或者透过飞机的舷窗俯瞰大海,大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就会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我们感受到的海,也可能更是一个水平如镜的巨大蓝色结晶体。原本动态的大海,在我们的视野里,在我们的感受中,就是静态的,把这种视觉影像或感受表现出来,就是一种静态的美。同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当我们的内心受某种情感、情绪左右的时候,视觉上虽然看到的仍是动态的事物,但心底感受到的事物却是静态的。情感、情绪、心态主宰了一切,感受到的物态也随之发生变化。
2 荷塘月色的静与动之美展现
从文章的开始,作者便提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整体基调,因为如此,才想求得安静之所,于是来到荷塘,看那月色,内心才得到莫大安慰与宁静。“静”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渴望,从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再强调内心的“不宁静”,生活的琐碎杂事,让人们身心疲惫,在这个沉重的氛围中,去找寻安静,这也表现出了作者所经历的曲折思想历程。
2.1 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是大***失败不久之后,作者朱自清在此前曾在江南生活,因此神兽***的影响,并接受了民主***的思想,并且也为民族斗争而努力。但是大***的失败,以及显示的严酷斗争,使作者也一直处于极度的苦闷与彷徨之中,这个时候自然内心会感觉“颇不宁静”。
2.2 创作中的动与静
在文章中,作者写小路幽静,独行幽静,荷塘幽静,月色幽静。同时又以蝉蛙的喧闹文中写小路之静、独行之静、荷塘之静、月色之静,通过引入铲声的吵闹以及那种江南特有的风俗来反面衬托出内心的“不平静”紧接着点出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对于江南的惦记,然后又点名了为何内心不平静,是什么导致内心的不平静,是对这种恬静的生活追而不得的内心的郁闷,而这种郁闷是不能够被一些静的所治愈。这个静只是短暂的静,不能够达到那种内心追求的平静,虽然他一直追求那种静的生活但因为一些世事内心难以的到静,所以对静更是向往,这荷塘这月色就成为他的一种心理静的寄托。荷塘月色采用了动静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以动衬静,以静制动。
朱自清先生曾提出一种描法就是将事物拆开来看,在《荷塘月色》中也利用这种描写的手法进行描写。将荷塘月色分成荷塘和月色,通过对两个部分进行描写,形成各自的画面,在加上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荷塘和月色在联系到一起,更好地展现荷塘月色的美。
在“月下的荷塘”这幅画里,将荷塘看作是这幅画中的主要部分,月色作为静的部分,荷塘作为动的部分,风吹过,便能够闻见阵阵的花香,一阵阵的花香飘来,展现出动态的荷塘,使用视觉和嗅觉的结合来表现这种动态的荷塘,这种淡淡的花香只有在这种月色平静的日子里才能够清晰可见,表明作者内心对平静的渴求。
在“荷塘上的月色”这幅画里,将荷塘做一种静态的表现,月色成为动态的,月色不断地变化着,月光照在荷塘上的不同的景物上形成不同的风景,颜色明显,给人一种月色的变化会影响荷塘中的景物一起变化的错觉,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虽然作者是将荷塘和月色分开进行的描写,但并不是代表两者之间不再有任何的联系,通过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两者在形式上分开,分别对荷塘和月色以主体来进行描写,在“月下的荷塘”对荷塘为主体的描写中,也有对月色的静态描述,“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写也是一样,只是两次描写的主体不同。作者对这荷塘月色的景色很痴迷很享受,这种场景带来作者一种幽静的环境,然而夏夜里的蝉将这一切破坏,作者一个人面对如此之静的景色更觉自己的孤单,蝉还有自己的同类作伴,我却还是一个人,一些都是心灵上的不平静。
文章最后画面突然跳转到江南生活中的采莲的场面,这种热闹的采莲的场景和江南的景色都是作者所怀念的,曾经的那种精彩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现在只有对这曾经的生活向往,内心的平静从一开始的平静突然转到了现在的动态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这只是一阵的短短的娱乐,一切又回归到静,身边的亲人都已经安然入睡,内心又开始了“不平静”。
自然中的环境是多种多样,具有多种的物,人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人的情感能够从物上表达出来,物也可以承载着人的情感,,这种以景寄情的描写能够深刻的表达作品的丰富的情感。
3 结束语
《荷塘月色》在文坛的地位,其所具有的价值以及文学造诣,无可厚非。朱自清先生的文学笔触,以及独特的视角,成就了《荷塘月色》,也为当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荷塘月色》极具文学造诣以及写作特色,在众多特色中,动静结合是作为最具文学代表性的,本问仅以该作品的动与静进行分析,作为后辈,我们应该秉承他对文学的态度,学习他写作的精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写作水平,这样才能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创新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侯银梅.《荷塘月色》的修辞魅力[J].长城.2011(08)
[2]朱冬.技工类院校《荷塘月色》教学的实践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3(32)
[3]王义.情感:我与《荷塘月色》的情感交流[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4]熊芳芳.朱自清为何“颇不宁静”――《荷塘月色》解x[J].名作欣赏2016(13)
[5]徐诗婕.《荷塘月色》部分段落赏析[J].参花(上)2016(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荷塘月色的静与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