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丰富蔬菜市场,从法国引进早熟迷你黄瓜――莉娜2号温室品种,在低海拔地区的夏秋和冬季进行设施栽培,表现为无限生长类型,分枝性强;商品瓜直,光滑无刺瘤,肉厚,品质爽口;抗病、耐热、耐湿、耐肥;每667 m2产量2500~4000 kg。同时简要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为生产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迷你;黄瓜;品种;栽培;技术
迷你黄瓜,也称水果黄瓜,瓜条短小,光滑、无刺瘤,皮薄,瓜底部无苦味,营养丰富,富含纤维素、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元素,有抗氧化、防衰老、降血糖、减肥的功效。可当水果,也可作蔬菜食用,口感脆嫩爽口,具有清凉解暑、美容的作用,深受人们喜爱,是大众餐桌上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水果、蔬菜之一。因此研究及推广迷你水果黄瓜品种,对菜农发展多样化经济,增加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引进法国生产的温室迷你黄瓜品种,在海拔550 m的热带地区,通过夏秋季节和冬季设施栽培试验,该品种表现耐热、耐湿,耐肥,产量高,抗病性强的特点,适应夏秋季节设施栽培。
1 品种特征特性
法国生产的莉娜2号品种,适应夏季设施栽培,早熟,播种后32~35 d采收上市;无限生长类型,分枝性强;纯雌性,单性花,主、侧蔓均开雌花,但以主蔓结瓜为主;结瓜节位2~3节,节节有瓜,每节位结成品瓜2~3个,商品瓜直,青绿色,光滑无刺瘤,瓜长13~15 cm,直径3.6 cm,肉厚1.2 cm,籽小而瘪,品质脆嫩爽口,单瓜质量120 g;抗白粉病、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耐热、耐湿、耐肥。每667 m2产量2500~4000 kg。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棚室和土壤消毒
棚室消毒:在播种前7~10 d,每100 m3空间用硫磺0.25 kg与锯末0.5 kg混合,分成几小堆点燃熏蒸1夜,或用45%百菌清烟雾剂250 g用量,分散点燃,密封熏蒸1夜,以杀死棚室空间的病菌。
土壤消毒:播种前15~20 d,按1 m3床土用福尔马林液300 mL用量喷洒,然后覆盖塑料薄膜闷3~5 d,掀除覆盖物7~10 d后可播种;或按1 m3床土(基质)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均匀混合后,覆盖地膜10~15 d,进行土壤消毒杀菌。
2.2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该品种在低海拔热带地区设施栽培,5月中下旬-9月播种,商品产量较高,迷你黄瓜种子价格贵,采用穴盘育苗移栽较好。1.2 m包沟做畦,双行定植,株行距50 cm×60 cm,每667 m2种植2222株为宜。
2.3 施足底肥,适时追肥
结合整地,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每667 m2施用有机肥1500~2000 kg、三元复合肥30~40 kg、普通过磷酸钙40 kg、硫酸钾20 kg作底肥,沟施并与土壤均匀混合后理厢做畦。黄瓜挂果期,需肥、水量大,肥水不足,畸形果多,商品产量低。根据长势每667 m2用复合肥10 kg+尿素8 kg,对水追施提苗肥1~2次,膨瓜期每667 m2用绿冲1号黄瓜专用肥8 kg对水追施,或用复合肥15 kg+尿素10 kg混合对水浇施或滴灌,每采收2~3次需追肥1次。采收中后期,结合用药配用大肥葆或硼肥进行叶面喷施,可延缓植株早衰。
2.4 整枝疏果
该品种生长快,分枝性强,结果多,要及时上架、修剪和疏果,否则影响商品产量。采用棉线吊蔓,可节省成本,方便管理。注意每隔1~2d绕蔓1次,剪除植株基部的老黄叶和病叶,以及不断产生的侧蔓和卷须,有利通风透光和植株各节位多结瓜,结好瓜。适时疏除根瓜、病虫瓜和畸形瓜,有利提高商品瓜产量。
2.5 棚室温湿度管理
大棚蔬菜栽培,要注意白天和夜晚、晴天和雨天的天窗或通风口打开和关闭,并采用膜下滴灌方式,凋节棚内空气温、湿度,减少叶部和果实病害。
2.6 病虫害防治
热带地区棚室黄瓜栽培,主要发生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病毒病。化学药剂防治霜霉病和白粉病可用嘧菌酯悬浮剂、甲霜灵・锰锌或百泰(唑醚・代森联)等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细菌性角斑病用可杀得可湿性粉剂或噻菌铜***剂喷雾防治;病毒病可用病毒必克或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主要发生的害虫有黄守瓜、瓜绢螟、蚜虫、飞虱、斑潜蝇,虫害防治采用物理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方法,使用黏虫板或吊、挂黄板、灯光等诱杀蚜虫、飞虱和瓜绢螟害虫;化学药剂可选用阿维菌素***油、啶虫脒、吡虫啉或阿克泰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黄守瓜、瓜绢螟可选用氯氰菊酯水剂、毒死蜱***油或除尽水剂等喷雾防治。但是必须注意病虫害防治原则,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不同药剂要交替使用,根据药效期每隔7~10 d喷药1次,连续用约3次。
2.7 适时采收
大棚迷你黄瓜达到商品标准时,要及时采收,否则影响下批瓜的生长。采收黄瓜应用剪刀带瓜柄2~3 cm处剪断,注意轻拿轻放,挑选商品瓜整齐的摆放在塑料箩筐内,尽量少翻动,否则影响黄瓜的自然色泽和商品销售价格。
为适应传统媒体信息化的形势需要,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学术影响,《蔬菜》杂志建立了编辑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已于2012年10月启用运行。未来将逐步实现所有的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稿件处理、编辑校对、日常办公等各项工作直接在网络上进行。
“编辑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有利于提高编辑部办公效率,节约成本开支,方便作者投稿、查稿,方便专家审稿,缩短审稿周期和出版周期。同时能实现编者、读者、作者和专家等多方联动和及时沟通。希望广大作者、审稿专家能逐步适应这一新变化,共同实现信息化办公手段。在编辑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启用初期,为了给广大作者和审稿专家一个适应的过程,编辑部将仍保留原有的工作模式,实行双轨制办公。
本刊***:。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向本编辑部垂询和反馈(电话:010-51503567)。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祝大家工作顺利、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