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下旬,一则清华大学要求2017级新生游泳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毕业的消息,在体育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3月27日,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清华学生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n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但如果学生有皮肤病等特殊情况,可用其他体育课程替代。
具体要求是,以四种标准泳姿(蝶泳、仰泳、蛙泳、爬泳)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连续游50米。如测试通过,可免修游泳课或参加游泳提高班学习,测试未通过或未参加测试者,则须在大一和大二两年内参加游泳初级班学习并达到课程要求。
对于这么规定的原因,刘波表示,学校希望能营造锻炼氛围、督促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把游泳作为抓手,同时出台一系列措施,扭转清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渐下滑的趋势。“游泳是一项终身运动,不仅有很好的锻炼效果,又是必备的生存技能,因此选择游泳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刘波说。
此处应该有掌声
一些人反对将游泳设为必修课,认为这是在歧视“旱鸭子”,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很多人之所以成为“旱鸭子”,是囿于各种原因,对游泳这门运动缺乏了解或没有机会进行游泳锻炼所致。而通过科学、系统的游泳学习,完成这门课程,甚至爱上这门运动并非难事。而且,清华大学同时规定,如学生确实存在因慢性病、皮肤病或心理疾病等原因存在不适合学习游泳的情况,在递交医院或相关单位开具的证明并经学校教务部门和体育部门审核确认后,可用其他体育课程替代游泳课。可见游泳必修课既有严格要求,也有区别对待,并非生硬呆板的“一刀切”。
近年来,从高尔夫球课到“爬树课”,全国高校的各类“奇葩”课程层出不穷,涉及到性教育、娱乐休闲、生命教育等诸多领域,却往往成为一些人眼中非议的靶子。揆诸当下,每每爆出青少年遭遇意外和伤害的新闻,一些人便纷纷跳出来抨击学校教育的欠缺,而一旦教学内容有所变革又将之冠以“奇葩”之名,使其淹没于口水之中,令教育工作者左右为难。其实,清华游泳必修课是我们聚焦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我们应该看到游泳必修课中所蕴含的教育改革内核――要求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其知识储备、生活技能和自我修养,驱除僵化思维和教条主义,引导学生积极切入现实生活。对此,我们不妨报以掌声和期待。
呛声不如促呛水
清华会游泳才能毕业的消息一传出,不少人立马呛声。呛声的理由是,大学是学知识、学文化之地,开游泳课是体育院校、相关专业的事情。清华这样的名校将游泳作为必修课,这太夸大游泳课的作用了,而且有强加意志的味道。但实际上,大学是学生新的发展阶段。开设游泳必修课,将游泳与毕业绑定,一者,游泳是必备的生存技能,学生增加一项技能,既可摆脱自己溺水的困扰,又可在关键时施救他人;二者,游泳是健身养生的好方式,大学生学会了游泳,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受益终身;三者,游泳有助于提升耐力,磨炼意志,有助于学生以顽强的毅力学习文化课。
其实,会游泳才能毕业是清华90多年前的老校规,而且是被实践证明的好校规。此后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场馆有限等原因才将其中止。现在开设游泳必修课,只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恢复老校规罢了。学生只需用四种标准泳姿中的一种连续游50米就算达标,这个要求也不高,一般都能过关,这就不存在强人所难。因此,对清华拟开游泳必修课,与其呛声反对,不如顺声让其践行,促使学生一一下水,通过呛水学会游泳,磨炼意志,缓解压力,增强体魄,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清华大学规定学生会游泳才能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