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国作家JRR托尔金的《魔戒》自出版以来就备受西方文学界关注。小说融合了西方基督教伦理以及北欧神话等元素,讲述了霍比特人的冒险故事,一个正义最终战胜邪恶鼓舞人心的故事,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然而在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下面,暗藏着作者的和宗教观念。托尔金曾说过,《魔戒》确切的说是一个天主教故事。主人公弗罗多携带戒指到末日火山的旅程,实则是宗教中的自我救赎的旅程。本文从基督教中重要的两个元素――原罪和救赎出发,通过小说主要人物的命运来探讨小说中呈现的基督教因素。
【关键词】原罪;救赎;《魔戒》
中***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57-02
一、基督教中的原罪与救赎
基督教中,原罪(sin)是一重要概念。可以说,基督教的其他教义教条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在《圣经》旧约里记载到:由于化身为蛇的撒旦的诱惑,夏娃偷吃了伊甸园的果实,由此便生出了原罪。亚当和夏娃从天堂堕落到人间,开始了他们赎罪的旅程。因为他们是人类的始祖,所以所有后世的人都带着罪而生,而只有赎罪了的人,才可以重新回到失去的乐园中。
古罗马著名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则对原罪做了更深入的论述。他认为,上帝造出来的亚当是完美的,而亚当的堕落源自于他的“受造性”,即他的本性有可能改变而转离善良。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奥古斯丁认为,人虽有自由意志,但却无法使他摆脱原罪,而只有神才能恢复罪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当人愿意将生命放在神的手中,甘愿被神操纵时,人自由选择的意志就变为道德和圣洁。
原罪论是救赎论的根基,正是由于人无法自己抹杀掉身上的原罪,只能靠上帝来洗清身上的原罪。而耶稣基督正是“赎罪”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思想奠定了耶稣就代表着上帝的意志。而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用自己的生命背负了人类的原罪,因此相信了耶稣就意味着能赎清自己的罪孽,最终回到天堂。基督教义要求基督徒学习并具有耶稣身上的美德:信心,希望,仁爱。当基督徒能主动追求并实践这三种美德的时候,他已经走在赎罪的路上。
二、小说主要人物身上原罪与救赎概念的体现
(一)弗罗多VS咕噜
托尔金在《魔戒》中创造了一个存在于架空世界的大陆,名为中洲(Middle Earth)。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矮人,精灵,霍比特人,人类等不同种族。而霍比特人,身材矮小但心灵善良,风趣幽默又很满足现状的一个族群。小说的主人公,弗罗多,是一名年轻的霍比特人。由于魔戒的出现威胁到了夏尔以及整个中洲世界的安危,弗罗多在责任的引领下,前往末日火山,走上了摧毁邪恶魔戒的历程。托尔金笔下的这枚戒指,是由黑暗魔君索隆加入了自己的力量和邪恶的意志以末日火山的火焰铸造成的。因此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他所携带的魔戒,是罪的象征,不断折磨他的身心。他的自由意志不能由自己操控,在小说中有好几次他都被戒灵的力量所吸引,主动要交出魔戒。然而借着他强大的意志力和同伴的帮助,都化险为夷。但在小说的末尾,当弗罗多和同伴们历尽艰险到达末日火山口的时候,他却终于抵制不住魔戒的影响力,带上了戒指,欲将其占为己有。魔戒强大的力量让他也变成了一个贪婪而骄傲的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托尔金是赞同奥古斯丁所说的人无法自己摆脱原罪这一思想的。然而,佛罗多依然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赎。这个救赎是通过小说的另外一个人物,咕噜,体现出来的。在小说的结局,当弗罗多带上戒指的时候,在旁边尾随并伺机夺回戒指的咕噜扑了上来,咬断了他的手指,再次拿回了自己心中的“宝贝”。然而,欣喜若狂的咕噜却不慎踏空,与魔戒一起掉落与火山熔岩中。魔戒毁灭了,索隆的实力被击溃了,和平再次降临在中洲大陆上。
咕噜原名斯密戈尔,也是一名霍比特人。他和同伴德戈在安达因河钓鱼期间发现了这枚戒指,在贪欲的驱使下,他与同伴争夺魔戒而不慎将其杀害。在魔戒的影响下,斯密戈尔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扭曲。一方面,他内心的贪婪让他企***永远占有魔戒;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为自己不慎杀死好友而自责。他的人格***成了两半,一半还残存着霍比特人身上的善良,另一半则是贪婪丑陋的怪物咕噜。咕噜不慎丢失魔戒之后,他一心只想重新得到他称之为“我的宝贝”的魔戒。
在莫瑞亚矿坑,咕噜发现了魔戒远征队并一直跟踪他们。之后远征队队员分散,咕噜就一直跟着弗罗多和山姆。山姆发现他的恶意后威胁要杀掉他,但弗罗多对他存有悲悯之心。弗罗多要求咕噜起誓协助他们完成任务,咕噜则以“宝贝”起誓,于是弗罗多让他当向导。咕噜被释放后,时常还人格***的自言自语,然而是弗罗多的仁慈让咕噜内心没有被完全的恶所占据,还保留着斯密戈尔的一面。
小说结尾,弗罗多在末日火山口已经无法抵挡魔戒的强大力量,企***也将其占为己有。他无法抵制身上的罪对他的影响,然而,他的救赎,却是通过他对咕噜的仁慈完成的。正因为他之前对咕噜的悲悯之心,这种类似于耶稣基督对世人的悲悯之心,让咕噜存活下来,并承担了带着魔戒落入末日火山的悲剧命运。咕噜本人也完成了救赎,他的救赎是通过他的死来达成的。死亡这个意向在基督教里经常和重生联系在一起,咕噜的肉体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得以重生。
(二)甘道夫VS萨茹曼
甘道夫和萨茹曼是托尔金塑造的两位性格不同的巫师。两者本性都是好的,但是萨茹曼的法术比甘道夫要高很多――在甘道夫还是灰袍巫师的时候,萨茹曼已经是白袍巫师。随着魔戒在中洲的出现,两位巫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甘道夫作为魔戒远征队的引导者,在整个毁灭魔戒的征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甘道夫身上,能看到基督教宣扬的三种信条――信心,希望,仁爱。在远征的过程中,他以其智慧及法术,一直扮演着给弗罗多和他的同伴提供信心的角色。在莫瑞亚矿坑与炎魔一战当中,他为了保全同伴而被炎魔拖入深渊。然而,在梵冈森林,和魔戒远征队走散了的两位霍比特人却意外的碰到了死而复生,升级到了白袍巫师的甘道夫。原著中对他这样描述“white, shining now as if with some light kindled within”。这不禁让人想到在圣经中对复活的耶稣的描述“His appearance was like lightning, and his clothing white as snow”。甘道夫在与炎魔殊死搏斗后,在命运的最低点得以重生,和耶稣死而复生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从甘道夫的身上,作者再次宣扬了基督教“信望爱”的教义。重生意味摆脱了原罪的束缚,是救赎的一种方式。白色则代表着纯洁,象征着肉体和精神上的纯洁。
萨茹曼原本也是帮助中洲人民反抗黑暗势力的巫师,然而,他的精神渐渐受到黑暗魔君索隆的影响,企***拥有比索隆更强大的力量。但其实他的内心已经受到索隆魔戒的控制,魔戒的力量助长了他内心控制和征服的欲望。因此萨茹曼内心的自傲开始极度膨胀,甚至不听昔日好友甘道夫的建议和劝阻。他开始为所欲为,滥用自己作为巫师的权力,制造***队而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用火烧毁了大片梵冈森林。而他最终也是被森林的力量击溃――守林的老树人们唤醒了整个森林,水淹伊森加德。萨茹曼死于自己的傲慢和对权利的渴望。在天主教的发展过程中,神学家们根据对爱的违背程度,归纳出了七个重大恶行,即贪婪、、贪食、嫉妒、懒惰、傲慢。萨茹曼身上有着两种明显的罪,贪婪和傲慢。而古老森林里的树人则代表着简单、朴素、自然等正面的理念。
(三)阿拉贡VS索隆
阿拉贡是托尔金笔下人类的英雄,不但辅助弗罗多一行完成毁灭魔戒的历程,最终也找回了真实自我,成为一位真正的王者。按照《魔戒》里中洲世界的历史框架,伊兰迪尔开创了亚尔诺和刚铎两大王国,他的儿子埃西铎在与索隆的战斗中砍断他的手指夺得魔戒,索隆至此战败。但是魔戒的影响并未消失,它诱惑了埃西铎,最后又背叛了他,埃西铎因魔戒而死。而阿拉贡是埃西铎的第三十九代后裔。后来由于瘟***和战乱,王国逐渐瓦解演变成登丹部落,阿拉贡在北方成为了一个游侠。他虽然具有高贵的王族血统,却并不为中洲其他国家所知。
由于祖先被魔戒诱惑而死,阿拉贡对自己的血液也充满了不自信。他的祖先是一个有罪的人,他也是一个有罪的人,因此不配当领袖甚至国王。但是,在之后和魔戒远征队一起销毁魔戒的征途中,他和许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遇到了爱情,这些都让他的心慢慢放开,慢慢接受自己。朋友之宽容,爱人之信任,都可以算作基督教宣扬的大爱,也是耶稣基督的仁慈和对他人的接纳。正是这份爱的存在,阿拉贡才能正视索隆,那个他精神伤痛的根源,最终拿起圣剑,斩断了自己的心结,成为真正的王者,完成了他的救赎之路。
三、结语
《魔戒》三部曲充满了善与恶的对立,也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和结局映射出了基督教教义中原罪与救赎的联系。托尔金用他创造的类似圣经的神话世界,向读者阐释了他的宗教观,即,人性本善,但由于人的原罪,因此带来了很多烦恼和欲望,而人类只有遵循着信念、希望、仁爱的信条,才能获得自己的救赎。
参考文献:
[1] Tolkien J R R. The two towers[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1954.
[2] Tolkien J R R. The silmarillion[M]. Ballantine/Del Rey Books, 1999.
[3]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简化字和合本(英汉对照)[Z].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
[4]刘一南.堕落・试探・拯救――从宗教角度解读托尔金笔下的“魔戒之王”意象[J].北岳文艺出版社:名作欣赏,2011(8).
[5]圣奥古斯丁.徐蕾译.忏悔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圣奥古斯丁.王晓朝译.上帝之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 佳(1985-),女,汉族,北京,硕士学历,助教,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社会与文化;
龚晴晴(1988-),女,汉族,河南商丘,硕士学历,助教,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原罪与救赎:浅谈《魔戒》中的基督教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