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士廉作为唐代渤海高氏家族的一员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为唐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主要从抚养长孙兄妹、治蜀、修氏族志三方面论述了高士廉的功绩。
关键词:高士廉、唐太宗
在河北衡水景县县城南偏西15公里处,保存着绵延数公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氏墓群,原有墓冢近百座,现仍有封土的16座,最大的一座高30米,直径130米。1982年定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景县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姓氏宗族,也是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到了唐代高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唐初的高士廉家族就是高氏的代表。
高士廉名俭,字士廉,渤海人(今河北景县)。高士廉出身名门。其曾祖父高飞雀在北魏获赠太尉,祖父高岳在北齐任宰相,受封为清河王;父亲高励也曾任北齐宰相,受封为乐安王。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高士廉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用心读书,刻苦求学,经史子集涉猎广泛,所以他后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尤其在文学方面。史载“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1]高士廉年青的时候就受到当时士大夫的推重。他结交了许多当世的名人,与大文豪薛道衡、崔祖濬等人结为忘年交,在当时享有很高的盛名。
一、抚养长孙兄妹
抚养长孙兄妹长大可是说是高士廉为唐朝做出的第一个贡献。因为他为唐朝培养出了一代贤后和一代名相。
高士廉的妹妹高氏嫁给了隋朝右骁卫将***长孙晟。成亲后生下一子一女:长孙无忌和长孙氏即后来的长孙皇后。长孙晟死后,高士廉把他妹妹还有外甥、外甥女接到自己家里。高士廉为他们提供了家庭的庇护。当时长孙兄妹都很小,高士廉除了抚养他们长大,并且还悉心培养他们。后来见到李世民后,见他“潜龙时非常人”,就把长孙氏许配给了李世民,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可以说长孙无忌能够成为一代名相,长孙皇后能成为一代贤后,与高士廉从小对他们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高士廉这个舅舅对他们的培养,或许长孙兄妹的命运就要重新改写了,中国历史也就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历史是没有假设的,高士廉在长孙兄妹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他们以后的取得成就付出大量的心血。
高士廉除了对妹妹、外甥关怀备至外,对自己的母亲也是非常孝顺的。隋***伐辽的时候,由于高士廉与叛逃到高丽的斛斯***关系密切,被隋炀帝贬到朱鸢当主簿。朱鸢距离中原地区路途遥远,而且岭南地区瘴气横行,条件艰苦。高士廉“事父母以孝闻”,不忍心让母亲跟着自己受苦。就把自己的妻子留下来照顾母亲。高士廉还把家里的大宅子卖掉,给妹妹高氏买了一座小宅子用来安身。剩下的钱全都留给了母亲和妹妹,自己一个人去赴任了。
二、高士廉治蜀
贞观元年的时候高士廉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在任期间进行了很多改革,为四川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文化修养。
当时四川的人们迷信情况严重。高士廉身体力行,破除了当地一些迷信和落后风俗。当时四川的一些百姓都非常怕鬼,惧怕疾病。“蜀人畏鬼而恶疾,虽父母病皆委去,望舍投饵哺之,昆弟不相假财”。如果父母生病了,子女们都不愿靠近,他们认为父母是鬼魂附体了。如果子女接近生病的父母就会被鬼上身了。所以父母生病后,子女反而会疏远父母,不能贴身照顾父母。有的甚至在床头挂上一个食盆,喂饭时离父母远远的。子女的这些举动使父母的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甚至使病情加重。高士廉有鉴于此,对四川人进行了多方劝导,并且亲自示范,自己去亲近生病的老人,并且给他们喂食。高士廉还在当地普及医学常识,使百姓认识到所谓的鬼是不存在的。从此四川风俗大变,人们在父母病重时都能精心照料,不再怕有什么鬼魂附体了。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天下屈指可数的富庶之地。自战国时代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后,滋润了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都平原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高士廉到四川后发现河渠两边的良田都被豪强地主强行霸占了。这些田地靠近水源,利于灌溉,每年都能获得丰收,获利颇丰。而农民只能分得离河渠较远的土地进行耕种。这些农田灌溉不方便,所以农民辛苦劳作一年,收成却不好,生活还是很贫困。
高士廉看到这种贫富的反差,决心改变这种情况。高士廉“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2]。高士廉组织人们疏通原来的河渠,并且在主渠道外增挖多种支渠。经过高士廉的努力,百姓的农田也得到了很好的灌溉,大获丰收,四川的普通百姓受益良多,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高士廉此举,极大地造福了四川百姓,也得到了四川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三、修氏族志
唐太宗即位后,为了巩固李氏王朝,开始计划削弱世家大族,拥有强大社会基础的山东世家望族集团自两晋以来一直位居高位,这些氏族集团的代表就是谓“四姓”──崔、卢、王、谢。
这些世家大族在魏晋南北朝时达到极盛,但是在南北朝的战乱中也削弱了氏族的势力,尤其是经过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衰微。到了唐朝的时候,出现了“世代衰微”“累叶凌迟”的中衰状态。虽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是这些世家大族已经历经四百年,在社会上仍然保持着很高的声望,仍以不屑于同皇族通婚而自矜门第之高。当时的人们以娶到这些家族的女子为荣。就连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征、李昉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唐太宗对此非常不满,贞观六年,唐太宗和宰相房玄龄谈到近代士族卖婚弊病时,提出了“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的建议,由是诏士廉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3]
通过修《氏族志》,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没落门阀士族受到进一步打击,只有关陇士族大致保持了旧日地位。唐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而高士廉也因为修《氏族志》的功劳被唐太宗赏赐绢千段,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
唐太宗一直非常信任、倚重高士廉,高士廉一直做到宰相。贞观十七年二月,太宗命在凌烟阁陈列24位功臣的画像,其中就有高士廉。高士廉去世后,唐太宗不顾自己正在服药,要亲自去吊唁高士廉,最后在长孙无忌等大臣的苦劝下才作罢。唐太宗做出了准予高士廉陪葬昭陵的决定。昭陵是唐太宗为自己选定的陵墓,这对一个臣子来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在高士廉发丧的时候,唐太宗又登上宫城西北楼痛哭目送高士廉的灵柩远去。
高士廉一生才望颇高,处事谨慎公允,在皇帝、同僚中都有很高的威望,深受皇帝的重用、同僚的尊重。高士廉尽其所能,为国家、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不愧为一代名相。(作者单位:衡水学院中文系)
四川衡水学院2010年校级课题2010023 唐代渤海高氏家族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2](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M]. 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 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
[4](宋)王溥.《唐会要》[M].中华书局1955年版
[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 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6](晋)常璩.《华阳国志》[M].齐鲁书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