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鸟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90年9月21日,让我们把镜头对准成都柳荫街。那一天,那个哼着《橄榄树》像风一样自由的女子――三毛,和素昧平生的摄影师肖全踟蹰徘徊在府南河边这条老街上。也许是漂泊已久有些疲惫,也许是柳荫街独特的旧旧的暖暖的气息,三毛将自己完全交给了这里――行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和那个人力车夫讨价还价然后大笑着掏钱,蹲下来和孩子们拍一场烟壳的游戏;累了,懒懒在一把老竹椅旁小憩,透大碗茶的云霭笑出十分的豁达;或者,站茶馆里聊天的老人们旁听旧时故事,抽烟,任思绪就这么飘散成碎片……那一天,三毛将自己的一生演绎了一遍。
从1984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三毛的丛书,第一次将她介绍到大陆开始,人们熟知的三毛总是和旅行、流浪有关。她的足迹从北非沙漠到南美高原,从欧罗巴的西班牙到亚美利加的美利坚……因为她说:“于是,我走了,也不是去寻找爱情,我想,大概是去寻找前世的乡愁吧。”这样说着寻找前世乡愁的三毛就像只自由的鸟,飞行在世界各地;其中有一站,叫重庆。
时间继续向前拉进,镜头转向重庆。1943年,这位本名陈平的女子出生在重庆黄桷垭。我们现在已无法找寻到黄桷垭那口被她反复提及的后院的大水缸,但那双在大水缸里奋力打水的小脚丫,和三毛的记忆一起留在了重庆。重庆,成为三毛生命旅行启程的第一站。
在她回到天堂的前一年,也许是听到了内心的召唤,她回到重庆,回到这个曾在梦里出现过多次的童年故地,这个被她称之为故乡的重庆。
在回到重庆后的1991年,三毛走了。爱三毛的人愿意相信,往生的她去到了天堂,从此,属于自由。
站在重庆,抬起头45度角仰望天空,我确信,有一刻我看到了天堂之鸟划过这里的痕迹,在这一刻,三毛和重庆,零距离。
生命?轨迹
当肖全敲响三毛的门,门开刹那,三毛说:“我一看你就知道,我们一伙儿的人来了。”从此,肖全的生命打上了三毛的烙印。
遇到三毛后,肖全的人生轨迹转了个弯。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成为一个靠拍照片养活自己的职业摄影家。
“这张照片让很多女孩发疯,她们说一辈子要有一张这样的照片就好了。看完这张照片,你会觉得,她区别于你周围10公里以外的任何一个人。”肖全这样描述道。有知名杂志评价说,在肖全的女性系列中,易知难的肖像是最为人们喜爱和熟悉的照片之一。那个坐在钢琴边拿着烟,眼底漾出淡淡忧愁的女子,成为人们心里难以抹灭的绝美印象。
肖全的镜头里还记录着《我们这一代》。黑白色相片里记录了那个年代文艺界人最真实的一面。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的顾城,和妻子一起望向镜头,似乎在寻找“它的光明”。诗人食指在镜头里闭着眼,交错的手指间夹着烟,那首《相信未来》里“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的诗句有没有在他的脑海里盘旋?
还有舒婷、西川、芒克、欧阳江河……八零年代中国最出色的诗人,几乎全数出现在肖全的胶片里,肖全记录了珍贵的那个属于诗歌的年代。
除了诗人们,崔健、窦唯、***、唐朝乐队,这些曾引起中国乐坛地震的歌手,在肖全的镜头中凝固了那一刻辉煌成为永恒。
王朔、余华、王安忆,这些用文字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中国的作家,在肖全的镜头下展露出那一刻真实成为记忆。
姜文叉着腰,俯视着210毫米的长焦镜头。那时的他,是不是已显露出霸气?陈凯歌站得谦逊,张艺谋发出“第五代导演”的声音。
这样拍着、拍着,肖全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镜头语言,找到了属于艺术人群自己的暗语。
杨丽萍是1991年带着三毛画册《天堂之鸟》找到肖全的。我们相信,20年前他们的相遇立即就达成了心灵的默契。因此,杨丽萍才会说:“我老了会躲起来不见你们,但肖全不一样,七老八十的时候我只让肖全给我拍照片。”
和这么多艺术顶尖人物的契合,来自于肖全的拍摄抓住了人的魂魄。肖全说:“我在拍摄时,脑子一片空白,我仅仅是一个通道。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在飞。”因为这些完美的相片,肖全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
当肖全站在自己最新的旅行照片墙前时,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将自己的生命拨到流浪的频道,将心交给自由的摄影艺术家的前半生轨迹。
问及肖全将来的计划。肖全说,在重庆的三毛作品巡展正在筹备中,缘分到了就来了。在这一刻,肖全和重庆,零距离。
LART是一个艺术符号
这次得以与三毛、与肖全零距离,是因为这个坐落在成都天府软件园C1区、和成都当代美术馆毗邻、创立于2011年的艺术机构――那特画廊。在画廊一周年庆时,它们隆重地推出了这场名为“生命?轨迹――从三毛出发”的摄影作品展。
那特画廊的LOGO“LART”,在英文中有复印机的意思,而在阿尔巴尼亚语中表示“最多”。我想,这代表着那特画廊这群年轻的80后心底的野心吧:让LART汇合最多的艺术家,让LART聚集最多的艺术作品,将那特画廊打造成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专业性、先锋性、国际化的顶级画廊。
跟画廊负责人吕靖交流中了解到,开馆后画廊已举办了多次艺术展。
开馆展《新色》可以说是代表了那特画廊经营的态度。四位受邀的艺术家张亚、钱丽丽、谢帆、王海川,以一种属于他们独特的艺术观念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全新的“色彩”,这种“观念色彩”或许内含了断裂、延续、追问,甚至于是实验。在这场展览中,那特画廊和艺术家们希望多元化地去面对今天的艺术,我们的传统,并改变我们过去惯常的简单的实证主义艺术逻辑。
成功的开馆展览让那特画廊的风格和定位更加清晰,接下来他们做了成都2011年双年展邀请展――“记忆缝合”,展出李昌龙、李剑锋、邵文欢等九位艺术家的作品;双人展“冷快乐”,用原本看上去可带来轻松愉悦的画面元素,制造出的是一种带着忧伤与孤独感的气氛,直视观者内心感受的作品,是来自付豫和张霜两位艺术家的创作;而提倡一种规模微小但更符合个人需要的作品收藏的“微***盛景”,则展出了十二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小幅作品;名为“物距与光合”的展出实验,是关于展览形式的一种假设,是对展览被观看时目光交集的猜想,来自陈凡等七位艺术家的艺术构想……这些展出让那特画廊从一开始就受到成都艺术圈内的关注,也吸引了大量普通人群前去参观,让那特画廊成为成都这个具有艺术气息的城市的又一处艺术符号。
吕靖说,将那特画廊设在成都,就是看中了成都的城市气质。在这个有着浓厚艺术氛围的城市,任何一次展览都会得到观者的共鸣。不仅可以给画廊带来良好的声誉,同时也能为画廊创造收益。
而且,成都的一流画廊很多,那特画廊可以很畅通地和同行交流,因为各自定位不同,画廊间不会产生恶性竞争,反而能共同推进画廊的发展,为成都提供更高层次的艺术展览。
当动车缓缓启动,我最后一次看向窗外的成都,两个小时后我将回到重庆。因为交通的进步,成都和重庆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我想,当成都和重庆联系更加紧密,两座城市间,艺术,零距离。
【人物档案】
肖全
中国人像摄影家,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这一代”的拍摄工作,辗转各地十余年完成***片部分后,又加以文字叙述,于1996年完成并出版曾被《现代摄影》杂志作为优秀青年摄影家推出。1991年出版《天堂之鸟》三毛摄影专集。同年底在台湾举办个人影展。1992年在瑞士举办个展,1993年在法国参加摄影联展。1994年为张艺谋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担任***片摄影。1995年为杨丽萍电影《太阳鸟》担任***片摄影。1997年出版《我们这一代》。2000年出版《我镜头下的美丽女人》。2004参加《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