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商贩年广九,第一位提出建设蛇口工业区的袁庚,第一位亿万富翁张果喜……改革开放30年,他们给人们带来无数个充满惊喜的“第一”,而正是这些精彩纷呈、大胆尝试的“第一”,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也推进了他们所涉领域的改革进程。如今,他们已步入老年……
“第一位老年红娘”曾经挨骂
现年75岁的周淑华于1985年在沈阳成立全国第一个老年人婚介所,被国家老龄委称为“中国第一红娘”,至今在她帮助下找到夕阳伴侣的老人不下1000对。
1985年周淑华在街道老龄办当负责人,她发现许多丧偶老人一天到晚“赖”在活动室,不肯回家。思索再三,周淑华在街道和民***部门的支持下,壮着胆子办起了老年婚介所。开门第一天,就有28位老人上门登记要求帮找老伴。不过,很多老人的儿女思想都转不过弯儿,老人们经介绍走到一起,儿女们就找到周淑华指着鼻子骂,直到1992年以后社会的观念才逐渐转变了过来。
第一位老年考生如愿进大学
现年60岁的天津人仝正国年轻时,因出身问题无法参加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时,她的岁数卡在报考年龄的最后一年,可儿子才3岁,当海员的丈夫又长年在外,她不得不放弃了。2001年,国家放宽高考年龄限制,仝正国重燃大学梦。2003年9月,仝正国成了天津塘沽一中高中部的一名新生,为了赶超“孙子辈”的同学们,仝正国不得不恶补各科知识。2006年6月,仝正国顺利考入昆明理工大学,但不久后因高原反应无奈退学,此后的2007年高考落榜。重新振作,在2008年她终于收到了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据悉,从2001年国家放宽高考年龄限制以来,仝正国是全国首位完成3年高中学业、被本科院校正式录取的高考成绩最高的老年考生。
“开汽车养老”第一人
古稀之年申请驾照,购车上路,畅游祖国大好河山,成为我国年龄最大的“自驾车主”;从2000年至今,纵横30万公里,“坐骑”先后换了3辆;自驾游心得结集成为***文并茂的摄影画册《当代徐霞客――老高头驾汽车神州游》。这些充满神奇经历的创造者,就是今年已78岁的无锡退休老人高曙***。
1997年,高曙***65岁,已从无锡某企业退休多年。出于提升老年生活质量、“激活老夫妻爱情”的美好愿望,他驾驶摩托车带着老伴用两年半时间行程5万多公里。2000年,他将近70岁时,打破老年人领取驾驶证的禁令,驾驶国产汽车进行极限旅行,两年时间完成12余万公里旅程。在高曙***古稀之年“自驾游”的创举影响下,触发了***关于驾驶证领取年龄限制的变革,高曙***说,希望影响更多的老年人动起来,让70岁成为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破产第一厂”厂长
成了豆腐老板
22年前,沈阳市防爆器械厂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企业破产时,虽然原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厂长石永阶已“退休”两年,但人们还是把他当做“第一破产厂长”。石永阶的家就在厂子旁边,工人都在一个院住着,一出门就看着一张张沮丧的脸,指着石永阶骂他是败家厂长。在家憋了半年后,石永阶借了1500元钱,带领全家人再次干起了防爆事业。他专门开了个家庭会议,要求一家人不吃肉,改吃豆腐,以节约开销,在吃豆腐的过程中,他又琢磨着开起了豆腐坊。石永阶的“二次创业”很成功,他称得上是中国第一批下岗工人再创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
石永阶今年已80岁,他第二次创业的标志性产业――老石头豆腐房也在2005年停业了。他不再“折腾”,但仍被当成新闻人物被人们提起。
“承包国企第一人”平静养老
如今,曾经红极全国的企业家马胜利依然住在这个他已经住了几十年的房子内。
1984年3月28日,石家庄造纸厂门前突然出现一张《向领导班子表决心》的“大字报”,请求承包造纸厂。作者就是该厂46岁的业务科长马胜利。当时国家给该厂下达的年产利润计划是17万元,厂领导不敢接,马胜利却说要实现利润70万。结果,他承包第一年就为厂里盈利140万元。到了1985年马胜利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获得各种荣誉称号。1989年下半年后,马胜利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1990年石家庄造纸厂亏损300多万元,1995年,当时56岁的马胜利被免职退休,同年,石家庄造纸厂资不抵债申请破产。
马胜利退休后躲在家里3个月没有下楼,此后他在石家庄火车站北边的清真街上开过“马胜利包子铺”,生意还不错。
第一个出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家
生于1941年的李秀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安塞县沿河湾镇贾家洼村村民。
1980年5月,她的剪纸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老鼠嫁女》、《大白菜》、《群鸡***》赢得了中外观众的赞誉。李秀芳是安塞县第一个出国的人。1982年, 她应邀在法国雷恩市国际博览会上表演剪纸,所有来宾均为她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如今,李秀芳正热衷于将自己的剪纸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而今剪纸艺术已经进入安塞的小学课堂,剪纸作品也让安塞的妇女们多了一条赚钱之路。
第一合唱学家退休后“再生”
长寿的指挥家很多,但像马革顺以95岁高龄依旧活跃在舞台上的却极少。马革顺,1914年出生在一个牧师的家庭,教堂成了他的音乐启蒙之地。早年的理论积累和大量实践让马革顺成了一个兼通合唱指挥、伴奏、作曲的多面手。1956年马革顺被贺绿汀请到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合唱指挥教研室主任。反右、“”两场劫难,马革顺无一幸免。“”后,马革顺恢复名誉,他的《合唱学》一版再版,盛极一时。
1986年,马革顺从上海音乐学院退休。退休对马革顺反倒是一种“再生”。他依然在学院里给本科生上合唱指挥课;直到2003年,90岁的马革顺还在招收研究生。而更多受到马老影响的则是普通的合唱爱好者,30年来,马老指导过的高校及民间合唱团体不计其数。
“媒体征婚第一人”艰辛中有快乐
上世纪80年代初,大龄青年婚姻问题成为令人焦虑的社会问题,《中国妇女》杂志刊登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1984年,29岁的河南矿工朱俊芳依然光棍一条,他通过杂志征婚。应征信竟达到了百余封,而且还有东北姑娘和陕西姑娘登门应征。一个东北姑娘李萍因为和父亲闹矛盾,离家出走,她看到那则征婚广告,联系到朱俊芳,经过几天的交往后,李萍答应留在焦作。1984年10月1日,朱俊芳挽着李萍举行了婚礼。第二年,朱俊芳欢天喜地地抱上了儿子朱强。结婚10周年时,朱俊芳和李萍终于买了一套52平方米的两居室。2003年,朱家又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买的130多平米的房子里。
不幸的是2005年儿子朱强患上了肾病综合征,几年来医药费已经高达30多万元。为了筹集医药费,夫妻两人倾家荡产,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仍然坚强面对生活。
第一个在京开个展的农民摄影师
1946年初,才12岁的李天炳成了一位英国归侨摄影师的挑夫。不到一年,聪明的李天炳就掌握了摄影的基本技巧。这位摄影师要回国了,李天炳偷偷把自家的耕牛卖掉,换来“师傅”的英国产老相机,从此开始了他近60年的摄影生涯。
李天炳居住在偏僻的闽南山村,交通不便,58年来,李天炳走遍了闽西南山区的300多个村庄,行程22万多公里,为乡亲拍照30多万人次。在摄影已迈入“数码时代”的今天,李天炳被吉尼斯总部确认为“世界上采用自然光拍摄、冲洗照片、晒放照片时间最长的人”。只是令李天炳烦恼的是,这架老相机的零部件已经无处生产,他只好自己将就着维护使用。
如今,74岁的他成为第一个在北京举办个人摄影展的山村农民摄影师,他的相机记录了农村改革开放30年间闽南农民生活的变迁画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10位“第一”人演绎30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