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电影《克莱默夫妇》是一部关于婚姻家庭的。影片涉及夫妻、母子、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其中父子之间关系的变化让观众感动不已。本文运用会话分析中的话轮转换模式来解读从电影《克莱默夫妇》中选取的两段父子之间的对白,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父子关系由疏到亲的变化,更深刻地体会电影对白在塑造人物关系、刻画人物性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话轮转换;《克莱默夫妇》;父子对白;人物关系
电影《克莱默夫妇》是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艾弗利•科尔曼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关于婚姻家庭的。影片一经上映,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当年获得了奥斯卡的五项大奖,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固然无法分开,但优秀的剧本及所反映的主题举足轻重。整部影片时长约为104分钟,而父子两个的生活片段占了40多分钟,将近一半。期间没有故意的煽情、做作的表演。父子对白使人物的个性得以彰显,父子之间的情感之路让观众感动落泪。
会话是人们进行言语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国外一些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在对日常会话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一系列的会话分析理论如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话轮转换等。电影是会话和情节相结合的动态文学作品,电影对白也是会话的一种形式,跟日常会话不同的是它是由编剧写成的,编剧决定谁说话、说多长、跟谁说、怎么说,然后由演员说出,观众来体会、欣赏。本文从会话分析的理论入手,通过对所选文本的话轮转换模式的解构,更好地理解影片中克莱默父子之间的关系由疏到亲的变化,从而来探究电影对白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一、话轮转换模式的理论框架
(一)话轮的构成
话轮(turn)是会话中一个重要单位,每一个说话者从开口说话到停止发言为一个话轮。(王虹,2006)最早提出话轮这个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Sacks等人。他们指出话轮可以由不同的语言单位构成。单词、短语、分句、句子都能充当话轮。
(二)话题的发起与控制
任何会话都可能有相对明确的目的,围绕一个主题来发展。话题的选择、引入以及发展和改变话题的策略是会话结构的重要方面。(王得杏,1998)电影中随着场景的变化,情节的推进,在影片总主题引导下,不同的片段中人物之间会有不同的子话题。
(三)话轮的长度
话轮可长可短,短到一个声音符号、一个单词,如Ah,yeah,what等。也可长到由几十个句子组成。在电影对白中说话人话轮的长度可以帮助观众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话轮长度开始是按话轮的时间统计的,但的确操作困难,俞东明(2001)提出话轮长度和字数多少成正比关系,因而按照字数计算话轮长度也许是一个较为科学可行的方法。
(四)话轮类型
话轮类型一般来讲,分为发话与反应两种,但是专门研究戏剧语言的俞东明(2001)注意到如果只有这两种,还有很多话轮无法解释,于是加上反应后发话、打断和独白,一共五种类型。
(五)话轮转换的规则
话轮转换实际上就是说话人和听话者角色不断转换,也就是指会话参与者轮流说话。参与人数不同,转换的规律也不同。说话人可以通过点名、发问、沉默、手势、眼神等放弃话轮。听话者可以通过上述方式成为说话人,也可自己主动转换角色。所选文本是父子之间的对话,父子两个的话轮交替变化。
二、电影《克莱默夫妇》的剧情及文本选取
《克莱默夫妇》中男主人公特德是一家杂志的广告推销员及策划人,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很多机会垂青于他的时候;领导日渐赏识他、委他以重任的时候,他的妻子乔安娜却不甘心只待在家里,做丈夫的妻子、儿子的母亲,她想走出去,去寻找自己的一片天空,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有一天儿子已经睡觉了,乔安娜收拾好了行李等丈夫回来,她告诉特德她已无法忍受现在的生活,要离开家,离开只忙于工作、自以为工作养家是对家的最大贡献、对妻子孩子无暇顾及的丈夫。她走了,离开了家、丈夫,也丢下了刚上一年级的儿子。从此特德开始了既当爹又当妈,还要努力做好工作的生活。一开始自然是一片忙乱、无序,可在他经历了一年半和儿子的朝夕相处后,他们在一起和谐快活地生活,这时妻子突然回来想要回儿子的抚养权。夫妻二人为此对簿公堂,最终儿子判给了母亲。父亲感到非常落寞、心痛不已,就在跟儿子难舍难分时,母亲改变了主意,放弃了好不容易“夺回”的监护权。情节虽不复杂,但其中父子在一起的那段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非常感人。
影片中父子之间的对白很多,本文选两段作为分析文本,文本一是影片中第一段父子对白,父子俩在母亲离家后的第一个早上做饭时的一段对话。儿子被外面的噪音吵醒后,来到父母的房间,只看到和衣而睡的爸爸,问他妈妈哪去了,什么时候回来。文本二是影片接近尾声时的父子谈话,这段对白是父亲得知儿子的抚养权判给了母亲,跟儿子一起来到公园,爸爸给儿子解释为什么他马上要跟妈妈一起生活后,儿子开始不停地问问题。
三、透过文本中话轮转换的量化分析看人物关系的变化所选两段对白是影片中一首一尾父子俩较长时间的谈话。选取这两段足够证明父子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一段对白父亲、儿子话轮数目相同,均为12个;爸爸在12个话轮中用了411个单词,平均每个话轮用词34.3个,而儿子12个话轮总共只用了48个单词,平均下来每次说话只用4个字。这段对白父亲占有控制权,占主要地位。文本二中父亲和儿子的话轮数目依然相同,但所用单词数目差距已不像一开始悬殊那么大。父亲在7个话轮中共用了90个字,儿子用了57个字。平均话轮长度父亲为12.9个字,儿子平均每个话轮用8.1个字。这段对白中没有谁占绝对优势,父子之间交流顺畅。
文本一第一个话轮是儿子发起的,“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爸爸根本弄不清,也无法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只好用模糊的时间短语做了回应:“快了,很快。”然后爸爸发起话题,“早餐吃什么?”儿子的反应:“法国吐司。”父子对白就在厨房展开了,边做早餐边说话。法国吐司是要把面包放在牛奶和鸡蛋的混合液中蘸一下,然后在平底锅里煎成金黄色。本段的第六个话轮,也就是爸爸的一个长达66个英文单词话轮。准备好鸡蛋,“我们有牛奶……好了,你能当我的首席助手吗?现在,看!就一个手。(父亲顺手拿了个杯子,开始打鸡蛋。)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厨师都是男的吗?我打赌你不知道,对吗?这不是很棒吗?太棒了!我们要常做。”这个话轮里有四个问题,一般讲,问问题应该是放弃话轮的标志,但爸爸根本没打算让儿子来答,自顾自地说着,跟儿子夸耀能一个手打鸡蛋,结果蛋液粘到手上,蛋壳掉进了蛋液。儿子对爸爸表现的回应:“有些蛋壳掉进去了。”爸爸辩解:“啊,没关系,这样吐司吃起来脆些,你喜欢吃脆些的,对吗?……你要几点到学校?”爸爸的这个话轮属于反应后发话。不愿意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最后放弃话轮的问题是关于儿子上学的时间。这恰恰说明他过去只顾工作,对儿子的确关心过少。儿子的反应没有多余的信息:“八点半。”第十个话轮“……我们真的很快乐,哦,妈妈放哪?”儿子插话,“在灶台里。”儿子的这个话轮属于打断类型,爸爸还没有说出找什么,儿子就告诉他答案了。这也说明儿子平时和妈妈在一起时间多,而爸爸家务事基本不干。终于准备工作做好了,平底锅放到了火上,蛋液搅好了,开始煎了,爸爸拿着一片面包,可是因为蛋液在一个杯子里,杯口不够大,拿着面包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干脆,把面包一折,就这么办!第十三个话轮儿子发起,“你忘了放牛奶。”爸爸依然辩解,“我没忘,最后放牛奶。牛奶总是最后放。一高兴起来就会忘记最重要的事情,对吗?我就是想看看你是不是注意了。我是很久没弄过了。很好玩,对吗?最近一次跟妈妈进厨房是什么时候?”这个话轮属于反应后发话。大概不想让儿子感到爸爸做不好,所以极力否认忘了放牛奶,但最后还是说到自己很久没做过饭。这个话轮以问题结束,但儿子没有回答,而是发话“我不喜欢吃碎面包。”碎面包是指那不得不折起来的面包片。爸爸接下来的话轮有107个英文字,是这段对白中最长的一个话轮。“不管碎还是不碎,吃起来都一样。面包就是面包,你知道吧?还有,法国吐司就是这么吃的,你到世界上任何一家最好的饭店,都是折起来吃的……”说着水开了,一边火上煎着面包,一边冲咖啡,儿子又说要些橙汁,爸爸从冰箱里拿橙汁。儿子发话,“爸爸,糊了!糊了!”爸爸赶紧拿锅,手被烫了,锅也掉到了地上,这一下特德爆发了“噢,老天!真该死!她真该死!不要紧的!一切都会好的!我们很棒。不要紧!没事的!”最后一个话轮,先是抱怨妻子,然后安慰儿子。也真希望妻子只是短时间离开,马上就能回家。他那时候无论如何没有料到妻子是彻底走了,所以这个片段中爸爸多次提到诸如我们很棒,我们很快乐,我们很高兴,一切会好,等等,安慰自己,也安慰儿子。爸爸和儿子的话轮长度之悬殊说明儿子在母亲不在身边时兴致不高,而且爸爸的饭又做得实在不能让人恭维,加上平时爸爸总是早出晚归,跟爸爸交流不多。而爸爸的话特多,恰是用话语来掩饰行为上的尴尬,不想承认可又不得不承认,妻子不在的第一次早餐弄得杂乱无序、一片狼藉。
文本二总共有14个话轮,爸爸和儿子各占7个,全是儿子问,爸爸答。也就是儿子发话,爸爸回应。第一个话轮儿子发话,“我的床在哪儿?我在哪儿睡?”第二个话轮是爸爸的反应:“妈妈已经全解决了。你在她那儿有自己的卧室。”儿子发话,“我的玩具放哪儿?”爸爸告诉儿子玩具搬过去,而且妈妈还会买新的。“谁给我讲睡前故事?”“你不会再亲亲我,对我说晚安了,对吗?”“我不喜欢的话,可以回家吗?”儿子哭了,爸爸的眼泪也在眼睛里打转。最后一轮问答,“如果你寂寞了,就打电话给我,好吗?”“我们会没事的。”经过18个月相依为命的生活,爸爸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回报,父子之间已然情深意切。片中紧接这个片段又是早餐场景。爸爸很自然地拿了个大钵,熟练地用两个手把鸡蛋打进去,儿子接过钵子用勺子用力搅拌,爸爸从冰箱里拿了牛奶倒进蛋液,拿出面包,儿子扔一块儿在蛋液里,爸爸放一块儿在平底锅里,他们配合得那么默契,儿子深情地望着爸爸,爸爸回他一笑。这和文本一中的早餐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了父亲性格、形象的变化,同时寓指父子关系的变化。
四、结 语
笔者通过运用话轮转换模式对电影《克莱默夫妇》中的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两段对白进行了分析比较,使父子两个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有了更清晰的画面,对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情感变化历程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王虹.戏剧文体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3] 李华东,俞东明.从话轮转换看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2).
[作者简介] 桑玉萍(1969― ),女,河南安阳人,硕士,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文体修辞和语言教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话轮转换看《克莱默夫妇》中的父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