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字里行间便蓄有生命,读罢脑海便会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一部经典之作中塑造着“儒家五圣”中的三位:“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和“宗圣”曾子。圣人并不是神而遥不可及,应当有存活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本文通过对《论语》中曾氏父子言语的记载,跨越千年时空去与圣人对话,以感受他们真实的形象存在。
关键词:曾皙;曾子;形象
中***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45-01
品读《论语》,总能得到许多思想性的启迪,更能感受到那深邃思想后真实灿烂的生命。在《论语》塑造的儒家群像中,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同师孔子,并完成了对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这就是曾皙、曾子父子。
一、千年一叹为“曾皙”
曾作为姓氏,位列百家姓385位,明人琅琊王相撰《百家姓考略》记述,“鲁郡,系出姒姓。夏少康少子成烈封于缯,宋灭缯,子孙去邑为曾氏。”曾氏之祖先可以上述至禹帝,而命名曾氏的据查为曾皙的曾祖太子巫,亡国后出逃之地当在鲁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_,字皙。”“_”字《论语》中作“点”。
曾皙在《论语》仅仅出场一次,却因这次精彩的师生问答,成为儒家理想的象征,孔子则为之所答轻轻一叹,也成为古今所称道的“圣叹”。
这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先进》中的一篇,也是《论语》中难得的长篇对话文章。《论语》中曾有多次描述孔子与弟子们侍坐谈论志向,但本篇却是篇幅最长的一篇。尤其是孔子所“圣叹”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曾子之父曾皙。
曾子多被后人所了解和研究,甚至有诸多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但其父曾皙往往没有被详细的描述,甚至后世有许多人将曾皙与曾子混为一人。这当然与曾皙在全书仅出场一次有关,作为并不是显眼的人物但他却赢得了夫子不朽的唯一的“圣叹”,那我们就尝试对这段简单师生对话加以分析,或许至少可得到“宗圣”之父曾皙心中的一个侧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在这段师生四人侍坐谈志的经典场景中,曾皙后发而言其志。在表达出自我志向之前还有其十分形象的动作描写:鼓瑟的乐音随着曾皙的弹奏渐渐舒缓而铿然止住,继而弃瑟而作(站起来)。曾皙并没有针对当时社会时代的要求,去表达自己用世的价值,而是追述了或者虚构了古代礼法社会得以实现的美好***景:暮春时节,春天的夹服已经穿定了,和成年人五六人,少年六七人,去沂河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一路走回来。其中“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
这一恬淡洒脱的场景描述,引出了夫子千古一“圣叹”:“吾与点也!”《朱子语类・论语》认为“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只不至如此跌荡。”指出这段对话带有道家的某些精神价值,儒道的兼容性从后世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在先秦百家文化交融与争鸣的时代,这也是不难理解的。也有另一种解释,即这一回答蕴含着孔子所做的人生努力,那正是期望构建这样一个礼法和谐的社会,但是毕竟只是个理想,实现路上荆棘坎坷又有谁知道,所以不得不叹息。二种解释都有其合理性,但是从曾皙的身世看,作为大禹之后下传数代而存的家族后裔,在春秋战国的战争中化作历史的烟灰,他们不但丧失掉了祖先留下来的属地也丢失了贵族的身份。这一家族巨变距离曾皙,不过三代人,恢复礼法统治追述先人的愿望,对一个因当时战乱而失势的家族嫡传人来说,或许是他毕生最大的愿望吧。但是无情的现实告诉他这一切终归是理想,复国的愿望只能寄托在追述古老夏商周的礼法时代,或许曾皙所描述并非是他所想象的,而是从长辈那里所听闻的,祖先为其子民祈雨的真实描摹。身系家族复国愿望的曾皙所表达的***景自然为他人所不能理解,或许圣人所叹之中不光有对自己艰难的感慨也有对曾氏不行遭遇的叹息吧。
这样通过仅仅几个细节性的生动的动作,在侍坐环境下夫子与曾皙的一问一答,给我们塑造出了一位潇洒自若的曾皙,但内心却遭遇时世艰辛承载无数家族苦难的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形象。
二、宗圣“曾子”形象
作为儒家五圣人之一的“宗圣”曾子,就有着远远高于其父的社会影响。十六岁便拜孔子为师,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先师孔子给予曾子的评价是“参也鲁”(《论语・先进》)。但他诚恳信实、勤奋扎实地去学习先师所传授之道,尽管资质不够聪颖但是勤能补拙,颇得孔子真传。孔子的嫡孙子思又师从曾子,从曾子处获得了孔子的真传,孟子又师从子思门人。所以,曾子可谓上承孔子下启思孟学派,是儒家学说继承和发扬者。
曾子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将儒家孝道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后世儒家尊其为“宗圣”。而在《论语》之外也流传着许多至今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如《二十四孝》载“啮指痛心”的一则故事: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此外,在《韩非子》、《孝经》、《说苑》、《史记》等众多著作中都留下了曾子故事的印迹。曾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4次,14次的出场比例已经远远高于其父,而且曾子所谈及的内容已经涉及到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正是透过这些简言片语,“宗圣”曾子的全面的思想以及个人的形象得以很好的展现出来。
从起码的个人修身问题谈起,曾子提出“日三省”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的水平,要做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对于人际交友以及彼此间求学,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还要谦虚如颜回“以能问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论语・泰伯》),同时应交友应当诚恳不要学子张“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论语・子张》)。
当个人修养进一步提高后,提出做君子以及为士的要求,“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士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若是入世参与当下***治活动,要求应该了解民情合理施***(《论语・子张》)。
在更高的理论层次,阐发关于礼法孝道的要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主张学习孟庄子“不改父之臣与父之***”(《论语・子张》)。
在人生观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对于死亡的看法,“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曾子借用了《诗经》中的诗句,来表现人生的艰辛,死亡是一种解脱。(《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子张》);父母之死最能展现人的真情,“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论语・子张》)
从修身交友到治理家国,从人生观到价值观,曾子在论语中留给我们的这些思想,让我们不仅是在聆听一位智者的声音更是从中感受到了一位先哲的形象。在《论语・里仁》篇曾子曾有一段与先师孔子的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从这段对话里面,我们可以得知曾子对于先师孔子的儒家理论已经有了系统性的掌握,这从前文曾子各个方面的言论分析也可以得到印证。在此处,曾子对这一系统化的思想作了高度的概况,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这根主线便是忠恕之道。这也为曾子上承孔子,下启思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从遥远的古代走来,一位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且诚恳、谦恭待人的智者形象。其慎终追远孝道思想、高风亮节的君子之风以及任重道远的士子之情,更是增添了曾子儒家内至孝外君子的大儒形象。尤其对待死亡的看法上,更是流露出其洒脱的一面,其豁达的人生观得到最集中地展现。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宋)黎清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语》中曾皙\曾子父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