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二一四年七月十二日
地点: 北京言几又城市创新生活馆人
物: 张新颖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用十多年时间完成了一部《沈从文的后半生》,盛夏之时他携新书来北京同读者见面。主持人的开场白很特殊,没宣读讲座主题也没有隆重介绍嘉宾,而是读了一段1948年时发生在沈从文和其次子沈虎雏之间的对话
“爸爸,人家说什么你是中国的托尔斯泰。世界上的读书人十个中就有一个知道托尔斯泰,你的名字可没那么多人知道,我想你不及他。”
“是的,我不如这个人。我因为结了婚,有个好太太,接着你们又来了,接着战争也来了,这十多年我都为生活不曾写什么东西,成绩不大好,比不上。”
“那要赶赶才行。”
“是的,一定要努力。好好地写个一 二十本。”
在这段对话发生的一年多后,沈从文停止了写作,改行去做文物研究。而《沈从文的后半生》所讲述的正是张新颖通过大量研究、考证还原的沈从文告别文学、改行进行历史研究的40年。当主持人将整个现场交给张新颖后,他的第一句话便是:“要讲的东西太多,不知道从哪儿说起。”
要谈及沈从文从事文物研究的后半生,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其中的外力作用,例如时代、***治等因素,但张新颖在演讲一开始便给出了另一个角度的解读:“沈从文改行,他为什么做文物研究而不是做别的呢?这里面潜伏着一条生命发展的连续脉络,潜伏到什么程度?潜伏到作者自己也不知道的程度。”随后,张新颖给出了他的理论依据,在沈从文30岁时写成的《从文自传》中,曾明确地表达过自己对于文物的热衷他写到自己20岁时在陈渠珍身边保管书画、青铜器、古书等,在晒书、清点文物时,他就会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感情。张新颖说:“当他20岁时,他没有想到自己将近50岁时会改行,而他做的就是20岁时感兴趣的事。他的生命是有一个密码的,只是他自己也不知道。”
随后,张新颖谈到了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对普通人怀着最崇高的敬意,“他会在身上、船夫身上、最下等的士兵身上看到人性当中庄严、诚恳、努力的东西。”而这一个特点也贯穿于沈从文从事文物研究的始终,“他最关心的是扇子、马鞍、镜子、衣物,喝酒喝茶用的杯子它们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劳动者创造的,是老百姓日常家里用的东西。”
在张新颖讲述的一个个的故事中,现场几乎无人发出声响,而在之后的提问环节,故事更是越讲越多,几乎每一个问题被提出后,张新颖都要先解释一句:“讲也讲不完。”例如,沈从文同巴金的友谊,“他们完全是两种人,但却有着终生的、很特别的友谊。”巴金曾在新婚的沈从文家中住过很长时间,“他在沈从文的书房里写《雷电》,沈从文在院子里的一棵枣树下写《边城》”,巴金的夫人去世前得到的最后一份问候也是来自于沈从文。还有黄永玉和侯孝贤,前者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弥补表叔沈从文的创作遗憾,而后者在遭遇创作瓶颈时,帮他解困的则是《从文自传》。
时间过得飞快,在不得不总结陈词时,张新颖说:“沈从文从来不显得强大,也不显赫,可他的影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渗透到具体的人身上,不管是侯孝贤、贾樟柯还是王澍,当然还有贾平凹、王安忆、莫言、余华等。”言罢,他再次感慨道:“这其中的故事,真是讲也讲不完。” 文 | 张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沈从文的故事,讲也讲不完